“AP到底要不要考、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学校不是AP校,还需要补AP吗”... 这可能是每一位走美高或国际课程路线的家长,迟早会遇到的一串“灵魂三问”。
作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不仅是学术能力的“硬通货”,更是GPA加权、兑换学分、甚至敲开藤校大门的秘密武器。
虽然前两年在美高有去AP化的趋势,考AP的学生有所减少,但这两年AP的热度又逐渐升温。那么,AP考试到底重要吗?考几门最合适?又该怎么选、怎么安排?我们来一次性为你理清所有关于AP的关键问题。
AP课程和考试有什么区别?
AP:大学先修课程
AP全称Advanced Placement,大学先修课程,顾名思义,它是一种让高中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内容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选修这些课程,并参加由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统一组织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不仅是大学录取时评估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参考,有些大学还允许用AP成绩换取学分。
听起来“AP=大学课程”,是不是意味着非常难?也不尽然。AP的内容虽然与大学课程高度相关,但整体难度仍略低于真正的大一课程。
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不仅要求复杂的计算,还强调对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公式的严格推导;相比之下,AP微积分更偏重计算与直接应用。这意味着——只要你能熟练掌握核心公式、常见题型以及基本概念的逻辑,即使对推导过程和抽象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依然有机会在AP考试中取得高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P仍然要求一定的概念理解和几何/图形意义的掌握,如果完全只会机械套公式,遇到非标准题或解释性题目仍可能失分。
因此,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AP是“可以被啃下”的硬骨头,它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性价比很高的申请加分项。
AP课程和AP考试的区别
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初期接触时,容易把“AP课程”和“AP考试”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既可以是相互关联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 AP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课堂中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只有开设AP课程的学校,学生才能在校内正式选课,而且一旦选了AP课程,就一定要去参加AP考试;
- AP考试:是指由College Board统一命题、评分的标准化考试,每年只在5月举行一次,满分为5分。
关键区别在于:不是每个参加AP考试的学生都在学校学过AP课程。比如说以下三种情况:
1)AP学校的“标准操作”
学生必须在校内选了这门课,才能报名该门考试。报名和安排考试全部由学校统一管理,如果没选相应的AP课,是不能擅自报名考试的。
2)AP学校的“特批操作”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AP课,但因为选课限制比较严格,破格允许学生没有在学校选AP课程也可以去考AP考试。比如,我们之前有学生在Berkshire想在10年级选AP美国政府与政治,但是学校不允许10年级的学生选这个课,与学校沟通后,学校允许学生在未修课程的情况下通过沟通申请报考特定AP;但这种学校非常少。
3)非AP体系的学校
有的学校不开设AP课程,但是不反对学生去考AP,例如改革后的Hotchkiss, Taft等。但还有的学校不开设AP课程,却对学生自行去考AP考试也不是特别同意,通常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自己去报名考试。
所以,AP课程≠AP考试。能不能上课、能不能考试、在哪考试、怎么报考,全取决于你所在学校的体系和政策。这一点非常关键,尤其对于就读非AP学校的学生来说,千万别以为只要在外面补了课就能直接报名考试。报名路径、时间点、学校是否批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你的规划节奏和申请准备。
AP重要吗?考几门才“刚刚好”?
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两个:“AP到底值不值得考?”、“考几门才算够用?”
答案是,AP不是“必须的”,但它是“极具说服力的加分项”。也就是说,不是非考不可,但在合适的情境下,AP成绩会在大学申请中起到锦上添花、拉高学术可信度的作用,尤其对于非顶尖强校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明显。
AP是“加分项”而不是“硬门槛”
AP不是申请的“入场券”,但它是极好的“加分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几种典型学校的情况:
1)就读AP学校
很多AP学校对AP课程是有额外的加权分的,例如The Hill和Governor's,都有加权分政策,那么选择AP课程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就可以拉高学生的GPA,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的学生最后的GPA可能达到4.8这样的高分。
即便是学校对AP课程没有加权分,AP课程也代表着学校最难的课程之一,选择AP能极好的证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在申请中让招生官看到学生的学术挑战。
2)就读顶级学术强校(如Exeter等)
这些学校本身课程难度极高,教学体系成熟,即使取消了AP课程(比如改为Honors等),招生官依然认同其学术严谨性。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即使没有AP成绩,也不会影响藤校录取。
甚至我们有学生从这类学校毕业时一门AP都没考,依然被藤校录取;也有学生顺带考了1-2门,主要是“既然内容学过,顺便去考个分”,没有太强的目的性。
3)就读普通/中等学术声望的学校
这种情况下,大学招生官可能不熟悉你的学校,也无法准确判断你修的课程难度。这时,如果你能提交几门高分AP成绩,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全美统一标准”的学术力证明。
我们曾有一位就读于排名60–70名、且没有AP课程体系的学生。由于学校课程体系相对“冷门”,他在选择走竞赛路线还是通过AP考试来强化申请材料时一度犹豫。最终,他认为自己在竞赛上未必能取得突出成绩,于是放弃了竞赛,转而自学并参加了4门与专业相关的AP考试,并全部获得5分。虽然最终录取的学校不是藤校,但他成功进入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他们学校这一届学生的申请结果中名列前茅。
这个例子说明——对于非顶级学校的学生,AP考试可以起到“托底证明你够强”的作用。它让大学招生官在不了解你学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信得过”你提交的学术能力。
该考几门AP才“刚刚好”
这是另一个永恒热议的问题。耶鲁大学曾统计它们录取的新生参加AP考试平均为5-6门;我们这边的学生通常在3-8门,当然也见过很夸张的参加过21门AP考试。
所以“考几门”这个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键还是在于量力而行、分散安排、与GPA平衡。
1)按照你学校的选课节奏,顺势而为
首先要从你学校允许开设的AP课程入手。比如在11年级时有的学校可以选AP英语语言、AP美国史、AP物理C等课程,那么你可以优先考虑这些内容;如果提前完成了先修课程、并获得校方许可,也可以申请提早修读或自学考试。
2)依据兴趣和学科能力:适合自己
你对理工科有兴趣,数学逻辑能力强?那微积分BC、计算机科学A、物理C就是天然的选择;你偏爱人文、语言、历史?那就考虑英语文学、拉丁语、美国史、心理学等文科AP。不建议“凑门数”,也不推荐“盲目跨界”去选难度极高、但自己毫无兴趣的科目。
3)结合未来申请专业,提前“打标签”
以经济学或商科为例:AP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很多未来要去学经济和商科的学生会必修的科目,但不少学校要到12年级才能修这两门课。这意味着—如果你等到12年级才选经济类AP,等申请大学时还没出成绩。对此,如果一个学生得到学校同意可以在9或10年级就通过校外机构提前自学并参加这两门经济考试,不仅能让大学更早看到你的学术实力,也能清晰传递你对经济方向的兴趣和长期规划。
4)易出分vs含金量高:如何平衡“稳”与“难”
不是每一门AP的“含金量”都相同。比如,微积分BC、计算机科学A等课程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内容熟悉、资源丰富、五分率高,因此常被视为“性价比”极高的科目,是冲击高分、夯实学术基础的首选。尤其是微积分BC,已经成为中国学生的标配。但也有一些AP科目难度极大、五分率极低,一旦能在这些冷门且挑战高的课程中拿到高分,就会成为你申请材料中的“学术亮点”。
5)中国学生常考or很少考?
还有一个被很多家长忽略的维度是:你选的AP,是否能和其他中国学生形成差异化?
- 有些科目是“标配”:如AP微积分、计算机科学、物理、经济。大多数中国学生都考,你不考反而显得“缺席”
- 有些科目是“冷门”:如AP拉丁、AP美国政府与政治、AP西班牙语、心理学。如果你能在这些“冷门”科目中考出5分,就能和同类申请者拉开差距
2025年AP各科5分率情况
AP考试怎么安排最合理?
那么AP该从哪一年级开始准备?其实,没有一套“标准模板”适合所有人,但一定有适合你家庭的定制路径。我们的建议是:尽早规划,合理分散;先易后难,目标明确。
九年级(G9):尝试型探索期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国际课程节奏,并满足两个前提:学校允许九年级考AP+额外准备不会影响GPA;那么,建议从1门“易出分、时间成本低”的AP科目开始试水,例如:AP人文地理、AP计算机原理等。
十年级(G10):布局型上升期
这是整个高中AP安排的第一个集中爆发点。如果九年级基础扎实,十年级就可以开始系统布局2-4门AP课程,以兴趣+未来方向为主线,辅以竞赛/科研节奏匹配。
此外,还可以根据未来想参加的竞赛方向来选择前置AP科目:想参加NEC、FBLA?→提前准备AP宏观/微观经济;想参加科研项目?→先修AP历史、心理学、环境科学等打好理论基础。
十一年级(G11):高强度核心期
大多数学生的AP成绩都会集中出现在G11,也是大学申请“递交材料”前的最后窗口。3-4门是大多数学生比较合理的承载上限,超过5门极有可能影响其他课程表现与GPA。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能高效管理时间、全科拿5分,但这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十二年级(G12):亮点补充期
虽然G12仍可继续考试,但提交申请时大多数AP成绩尚未出分,对整体申请助益有限。建议安排1-2门策略性科目,突出个人特质或弥补短板,不再盲目堆量。
回到文章开头的“灵魂三问”——“AP到底要不要考?学得越多越好吗?不是AP学校还需要补AP吗?”总的来说,不是人人都要考AP,但如果你所在学校课程体系薄弱、学术背景不够突出,AP就是你最有力的加分工具;AP也不是门数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对科目+安排合理+保持高分”。
对有些学生来说,AP是一块学术跳板;对另一些学生来说,AP可能只是辅助选项。但唯有真正理解AP的“工具属性”,才能将它用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