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2025年暑期新教师入职培训
地点:成都七中 / 时间:2025.7
锦江荷风送爽,盛夏蝉鸣悠扬。值此炎炎暑期,成都七中开展了一系列新教师培训活动。来自两校区及各集团校的优秀新晋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深度了解七中文化、传承教育理念、探索教学精粹的学习之旅。
PART 01
文化根脉浸润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老师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展开重点阐述。易书记阐明“强校必先强师”的发展基石,需依托课堂改革与机制保障促进教师成长,以“课堂和课程”为核心着力点,推行“层类结合,因人导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主体、体现“四强”特质的高品质课堂。面对时代需求,易书记强调科学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作用及数智化转型的驱动力,重申“文化养校”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强调百廿积淀引领着教师发展方向。
成都七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翼老师以《百廿名校:校史、校情》为题,引领新教师溯源七中精神根脉。张校长清晰阐释了校内文化符号内涵,系统梳理了学校百廿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张校长聚焦历任校长的教育思想,深刻剖析了这些核心理念如何持续浸润并深刻塑造了成都七中今日的办学格局与育人机制,彰显了教育传承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
成都七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纪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新校区执行校长王雪梅老师以《做怎样的七中人》为主题,引领新教师深度思考教育使命与身份认同,系统诠释七中人的精神底色与成长范式。王校长以“认识七中”为基,清晰勾勒七中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象与价值追求,为新教师明确育人目标提供具象参照。王校长还强调“认同七中”为魂,深刻阐明七中教育始终将学识精进与视野开拓、胸怀涵养、志向树立置于同等要位。
在培训期间,教师们参观了成都七中网校与生命科学博物馆。在七中网校,教师们深入了解网校的运作模式与显著成效,认识到正是七中教师的精进不辍,才得以将丰富资源转化为课堂智慧,引领学生实现更多可能。在生命科学博物馆,珍贵丰富的生物标本与系统知识,令教师们深刻感受到学校在该领域的教育特色与优势。
PART 02
职业规范铸魂
菁才中学筹备组组长赵柏鲜老师在发言《教师生存指南:师生关系中的不要与要》中,赵老师严正申明法律道德红线、情感关系边界、教学公平底线、高风险场景的应对策略等新教师需树立的行为边界意识。通过典型案例,赵老师生动诠释七中教师的核心育人智慧:以“尊重”作为学生成才基石,以“一句顶一万句”的精准唤醒激发内生动力,以前瞻视角预判并化解成长困境,以“上好每一节课”的务实行动诠释深层陪伴。
菁才中学筹备组组长韩琼老师在《从“忌”开始,解锁家校和谐沟通的密码》主题发言中,指出家校同心乃学生成长必由之路,系统阐释协作准则与实践路径。她严明家校相处禁忌,聚焦角色定位模糊与立场失当、职业廉洁失守、歧视不公、沟通失范等风险领域,并剖析其潜在风险。基于此,韩老师凝练家校协作核心准则:依法依规厘清职责边界,以平等尊重为沟通基石,以协同育人为根本目标,合力营造合作共赢的教育生态。
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副院长李灵老师的发言以《素雅端庄,为人师表——教师仪表礼仪》为题,她界定礼仪乃“历史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行为范式”,强调其以规范为起点、道德净化为核心的本质属性。李老师以场景化演绎、沉浸式互动深化礼仪认知,凭借正反典型案例对比,系统阐释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要义:素雅非刻板,旨在以视觉感染力传递职业尊严;端庄非拘谨,实为用行为美学诠释育人使命。
PART 03
专业精进赋能
成都七中党委委员、高新校区教务处主任杨力老师在《给新初一新高一学生和家长架一把梯子》发言中,阐述了为新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架梯子”的教育理念。该“梯子”聚焦文化认同、心理关护、知识衔接、方法优化及家校共育五大支柱。学校将通过文化建设、支持学生悦纳学习“陡坡”、精准知识衔接、优化学习方法等措施,并携手家长,共同尊重孩子、开展专业家庭教育,助力学子跨越成长沟壑,实现精彩绽放。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语文教研组长游俊松老师在《众行致远,自成光芒——七中人备课的故事》中,强调备课乃教师核心专业实践,聚焦集体备课环节,详解“三定”“四备”“五统一”等基本要求,通过鲜活案例展现七中教师如何将教学智慧沉淀为课研范式。游老师着重剖析七中特色备课传统:用“团体攻坚”破解教学难题,借“青蓝相承”实现老带新赋能,凭“分工协同”凝聚集体智慧,用“敢为人先”锐意教改创新,新教师在“夹磨”式锤炼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高2024级年级组长黄海燕老师在《学会与优秀的人相处》的主题发言中,精辟阐释"优秀共生"的七中文化内核。她指出差异化协作乃共生精髓:通过分层教学激活多元潜能,依托班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践行"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思想。她以杰出校友为例,揭示差异化培养如何锻造视野、勇气与心态。教学与德育共生则体现为高效学法、自主管理与身心健康的融合培育,助力师生在优质教育生态中成长发展。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政治组王丹老师分享《上一堂有创意的好课》的思考。她强调好课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力求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王老师认为,一堂好课需精选有深度的素材,巧妙设计活动促进体验,通过追问激发思辨,并借助议题与手段拓展课堂维度。谈及专业成长,王老师分享了依托七中优质资源,在“学、行、乐、思”中不断精进,执着于教育理想,专注于当下实践的感悟。
成都七中党委委员、林荫校区教务处主任李睿老师分享《以集体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他强调集体教研是构建教研、学习、文化、成长共同体的关键,能有效促进教师整体提升与个体发展。在实践中,七中注重价值引领与思想建设,传承优秀教研文化,优化制度保障,并搭建多元平台深化教研实践、助力队伍建设。李主任还介绍了学校听课要求及其重要性,展望未来将深入探索全面育人、以生为本的集体研究学习模式。
成都七中党委专职副书记、林荫校区执行校长蔡泽勇老师分享《“双新”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初浅认识与七中实践》的思考。蔡校长强调,“双新”要求及高考改革聚焦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强化学科核心价值与现实联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他介绍了七中实践方式:构建“层类结合、因人导学”的素养导向课程体系,深化德育落实立德树人,并着力推动课堂教学向以学为主、学生中心、素养中心转型。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研修室主持工作副主任刘松领老师分享《师徒结对:学会借力前辈——成都七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的思考。他系统阐述了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以师德师风与分类培养为核心目标,通过“三入”“四道”培养路径及“双导师制”师徒结对,助力教师融入七中文化、明确事业追求。刘主任强调需以输出倒逼输入、创设多元平台、强化教学科研表彰,激发教师内驱力与常态化发展。最后,他建议新教师深耕教研、筑牢课堂阵地、善借前辈之力,主动争取成长机会。
值此培训圆满落幕,我们诚挚期许新教师们:以七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的校训为灯塔,在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以优雅礼仪涵养师德,凭专业精进启迪智慧。愿你们坚守育人初心,于三尺讲台书写情怀,在变革时代勇立潮头,携手培育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脊梁的栋梁之才,共绘七中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