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剑桥赣南支教纪实2:支教的真谛不是“给予”,而是“看见”

01

G1-5班 袁起菡

来到支教的乡村,正是盛夏,风也炙热。天气晴朗,湛蓝的天空飘荡着些许厚实的白云,看着就叫人心情舒畅。进入校园,便觉得满是活力,孩子们见到来人都兴奋地问好,一群同学推推搡搡着飞奔回到班级“报信”,在校门口都听得到他们那激动的声音:“支教的老师来啦!”接着就是同学们笑嘻嘻冲向我们热情地欢迎。我想,在这炎热的夏日见到了如此热忱的赤子之心,多么难得,不枉此行!

进到班里我才惊觉这里需要支教的原因。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里只有十个孩子。教书老师一共只有两位。我们被分配去教一年级。孩子们正是最顽皮的年纪,虽然吵吵闹闹,但管纪律的话不会让我们重复第二遍。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会积极表达自己,也会开心地向我们展示他们学过的知识,小姑娘遇到事了会找我们帮忙,男孩子有问题也会与我们分享。面对他们,我实在无法吝啬我的夸赞,多么让人喜欢的一群小朋友呀……

好像只是一瞬间,两三天的支教时光就过去了。这几天的时间实在太短,短到似乎配不上我们之间如此真挚的情谊。在最后一节课上,孩子们也许知道这是最后相处的时光了,笑嘻嘻地送了许多他们画给我们的画。说实话,画得实在称不上好看,但我为什么总是抑制不住的看着那张画笑呢……

分别时,我不清楚他们是否明白我们再见的机会微乎其微。我只是努力笑着,藏起心中挥之不去的怅然。从陌路相逢到彼此挂念,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还有离别时那一声声“要记得我们”的嘱咐,都让我恍惚间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群热情的孩子之中。只是时间永远无情,我们的缘分或许只能到此为止了。

回首这段经历,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忽然有了新的体会。我最初追寻的赤子之心,此刻清晰地映照在孩子们身上;而更令我动容的,是同行伙伴们的身影——这群虽居于城市,却心系家国、怀揣满腔热血前来支教的同学们。这份赤忱,纯粹而闪耀。

衷心祝愿乡村的孩子们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无限的未来活出自己的风采!

02

G1-6班 陶珺艺

当得知要担任一年级的支教老师时,我十分忐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群刚刚迈入校园的小孩。可短短几天过去,这段支教经历带给我的感动,早已超越最初的想象。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扑面而来的不是安静,而是混乱。椅子似乎永远无法安稳地承载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热情,一开始,“维持秩序”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不过,我很快意识到,用高年级的标准要求他们是徒劳的,他们的“不守规矩”,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试探,也是尚未掌握规则的表现。

支教的时光里,有一个画面总是特别清晰,也特别温暖:当我们把小卖部买来的糖果、饼干和饮料,还有那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拿出来时,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好,几双小眼睛“唰”地一下亮了起来,像暗夜里被点亮的星星,充满了纯粹的、毫不掩饰的惊喜和渴望。分发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努力克制着激动,接过东西时那声清脆响亮的“谢谢老师”,往往都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尾音。拿到零食和玩具后,他们立刻和小伙伴分享起来,那份专注和欣喜,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

这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孩子们天性中的“分享”本能。我常常看到他们把零食的另一半塞给旁边的小伙伴,或者悄悄走到我身边,踮起脚,把他们做的小手工放到我手中,小声说道:“老师,这个送给你。” 那一刻,我明白,我们给予的微小物品,在他们心中点燃了快乐的火花;而他们回馈的,是信任和最纯净的心意,这份回礼比任何东西都要贵重。

支教的时光是短暂的,但那些稚嫩的脸庞、清澈的眼神,深深印刻在了我心里。一年级的孩子,像一颗颗刚刚破土而出的种子,充满对未来的期望。我们所能做的,是为他们洒下一点点阳光雨露,在他们心中种下美好的回忆。

03

G2-9班 胡凯恩

在这个酷暑,我和同学们随上实剑桥的7位老师一同来到赣南老革命根据地,参与支教与捐款活动。期间,我们队伍来到了当地的长江小学,我有幸担任一名支教小老师,体验了这段难忘的时光。

支教活动中,孩子们充满活力的身影令我印象深刻。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看到他们无邪的笑容,仿佛让我瞬间回到了无忧无虑、嬉戏打闹的童年。就像李宗盛在他的《山丘》里写的那样——“或许我们还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与孩子们相处的三天里,我仿佛找回了那个孩童时期的自己。

除了与孩子们共度的课堂时光,同队颜同学为一年级小朋友上的课“我相信,我负责”更让我感到触动。她将责任与信念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颇深,对我这个高中生也意义匪浅。她让我明白,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并非仅在于成绩,更在于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这堂课让我更坚定了自己日后前进的方向——不再是一味追求成绩优异,而是努力成为一个积极而正面的人。

我知道,短短的文字难以尽述我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惟愿大余县的孩子们快乐成长,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04

G2-10班 李奕萱

关于这短暂的支教时光,我曾反复思量:究竟该为他们带去怎样的课堂?我想过在他们面前展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图景,然而,当我到了这里,我才认识到,他们并不需要我的“拯救”。他们还那样幼小,我单方面灌输的那些自认为他们所缺失的“价值”,或许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第一堂课,我揣着一袋零食走进教室,心头被忧虑攫住:我害怕那些没分到零食的孩子会感到失落,我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对他们严厉,我怕严厉会让他们失去上课的兴趣,我希望我的课堂是生动的。

这短短三日,我尝试以美术为媒介与孩子们相连。我简单介绍了如何用构图表现物体的远近,教他们如何抓住特征,将复杂的事物概括成几笔生动的简笔画,还引导他们用混合三原色彩泥的方式,调出斑斓的色环。变化悄然发生,从第一堂课前的紧张不安,到三天后最后一课的从容自若,我已能自信、流畅地与他们对话,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知识。但在引导他们创作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怯于幻想,甚至显得“毫无创意”。这或许是过往的严厉规训留下的痕迹,他们习惯了等待“标准答案”,害怕自己的尝试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同时,他们也是调皮的。有一个学生上课时出言不逊,我很生气,但我没有表现出来,我很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的目的是冒犯我、让我生气,那你失败了。”他太小了,根本不知道脏话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真正走近他们,你才会明白,贫瘠的土壤里,很难开出彬彬有礼的花。在这里,你需要承受他们未经修饰的粗粝,未被教化的“尖刺”,但同时也会收获超出预想的善良。

支教的三天只是他们人生中短得不能再短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改变的极其有限。临走的时候我还是很舍不得他们,我想教他们更多,我想给他们更多关爱。环境的艰苦是真实的底色。虽有国家配备的希沃白板增添现代的气息,但三十几度的盛夏,教室里没有空调,汗水浸透衣衫,成了孩子们玩耍时最熟悉的陪伴。我已经很久没有出这么多汗了,但这只是他们的日常。孩子们的羽毛球拍,大多已破损不堪,却依旧在简陋的场地上,承载着他们最单纯的快乐与活力。

当车缓缓驶离,车窗外的热浪依旧翻滚。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支教的真谛并非“给予”,而是“看见”。

05

G2-10 滕浩云

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和几位同学们一起负责了这所学校一至三年级的几个班级,给孩子们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育、音乐,样样俱全,至于我自己,则是在出发前特意去打印店打了一叠样张,打算给亲爱的小朋友们上美术课。

来到这里后,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惊讶:据他们说,学校里是没有美术课的,但他们却很乐意画画,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后续课程中,有几个孩子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绘画意愿。于是,我苦思冥想,决定调整方向,放弃了略显稚嫩的儿童画样张,转而拿出自己仅有的几张速写练习和个人照片作为教学素材。

令人惊喜的是,大家的热情反而被点燃了!这个改变也让我更加认真地看待他们的能力,最终我们共同创作出了不少真正出色的作品。

孩子们不仅对这门新课程兴趣浓厚,还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需求。第一次被问到可不可以画幅画送给他们时,我是惊讶的:让我讲讲具体操作还行,但我是个“先天拖延症患者”,执行力不强的同时成品质量也远谈不上优秀。然而,在勉为其难地完成了第一份“委托”后,第二份、第三份就显得自然多了,仿佛事情本该如此。到第四次时,我甚至已经在构思一张学校的全景送给大家了,对于一个几乎没有大场景速写经验的人来说,这简直是超常发挥!画完后感觉筋疲力尽。

虽然嘴上抱怨着“累”,但我至今没有拒绝过任何一次请求。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很特别,人生中似乎从未如此强烈地体验过被需要、被关注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充满意义、乐趣和惊喜的宝贵经历!我非常荣幸能遇到这群可爱的小天使,也衷心希望我国的希望小学工程持续推进,为他们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要求专业前10%!德国KIT英授计算机专业申请难度竟然这么高?

下一篇

新西兰留学|国际学生签证系统更新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