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共8所,分别为:
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试点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初高中6年贯通式培养试点校:成都列五中学、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温江东辰外国语学校、温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那么,什么是贯通式培养?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试点?
我们一起来了解
贯通式培养:
不调整现行学制
将逐年扩大试点范围
据成都市教育局介绍,贯通式培养试点不是学制改革、不调整现行学制,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具体而言,将实现三项贯通:
一是学段贯通。试点学校贯通培养班学生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接就读到高三,或从初中一年级直接读到高三,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促进核心素养持续发展、解决学段间知识断层和学习方式转变及适应问题,有效减轻学生升学压力。
二是课程贯通。试点班级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构建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整合性、选择性、独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纵向整合、层层递进,横向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
三是素养贯通。贯通培养试点班级创新育人方式,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关键能力,中学阶段重点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格素养”三种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生能力素养逐级进阶。
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成都市教育局将同步推动三项改革,包括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与实施贯通式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人才成长的多路径发展图谱,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个性兴趣;教学方式改革,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评价方式改革,建立贯通式学生多元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身心健康等综合素养提升。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将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小-初-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如何开展?
自愿报名参加
中途可自愿申请退出
落实到学生、家长和试点学校层面,贯通式培养具体如何开展?成都市教育局进行了详细解答。
1、怎么开展中小学贯通式培养?
一是试点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试点方案,形成一体化、长链条人才培养(含课程、教学、评价、师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基础课程与特色发展课程等,构建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整合性、选择性、独特性的课程体系;
三是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培养的远期成长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主动为学生匹配适宜的教学方法;
四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创新数字化赋能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学生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
六是建立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反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全过程指导。
2、成都市有多少学校实施该项改革?
成都市目前遴选了8所学校开展12年一贯制和6年一贯制先行试点,学校在小一或初一年级确定2个班(每班不超过45人)为贯通培养班,学生就读期间单独组班进行贯通培养。
3、哪些学生可以参与该项试点?
试点学校从该校小一(或初一)入学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12年一贯制起点为本校小一和初一学生,普通高完中起点为本校初一学生。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采用电脑随机录取方式确定。学校不得通过考试方式遴选生源。
4、报名参加的学生是否中途可以选择退出?如果退出,学生的就读如何安排?
贯通培养班学生人数只减不增,学生中途可自愿申请退出,但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学生退出。学生退出贯通培养班后,回到同年级其他班级就读,充分保障学生就学权益。
5、贯通式课程和其他课程会不一样吗?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试点学校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发挥学段贯通政策优势,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细化育人目标,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基础课程与特色发展课程等,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贯通培养班级与其他班级在内容和结构上保持跟国家课程的一致性,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若学生中途自愿退出回到同年级其他班级,在学习内容上不会影响后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