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为何能如银色巨龙般贴地飞行?又是什么力量确保它风雨无阻的安全运行?
答案,藏在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个曾孕育中国铁路提速奇迹的国家级科研殿堂里。
近日,成外AP、A-Level课程中心的学子们,带着对前沿科技的好奇,踏入了这座轨道交通领域的“圣殿”,开启了一场颠覆认知的科技探秘之旅。
聆听:博士讲堂点燃思维火花
在报告厅的穹顶下,邓自刚教授团队的博士生化身"科学引路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理论盛宴。

从磁悬浮的基本原理到真空管道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讲师用生动的语言将艰深的物理概念拆解。当屏幕上展示出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概念图时,惊叹声瞬间席卷全场:“如果磁悬浮列车在真空中运行,空气阻力近乎为零,理论上能达到多高时速?”


现场互动环节此起彼伏,同学们接连抛出关于轨道稳定性、能源消耗与实际落地成本的追问,思维碰撞的火花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场关于未来交通的想象,正悄然扎根于少年心中。
探秘:在"高铁摇篮"里触摸未来
穿过理论长廊,同学们步入震撼的室内试验区。足有数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内,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摩擦的微热与机油的气息。
“实验室的器材以及环境都跟普通的实验室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像工厂一样的实验室,非常的颠覆认知。”
——by AP学子Stephen
当学生坐进真空管道磁悬浮实验舱的悬浮座椅静态体验时,银白色的流线型舱体瞬间将想象拉进未来交通的图景。速度纪录的背后,是千万次枯燥的重复。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眼神与试验台上永不疲倦的机械臂,无声诉说着“大国重器”背后的极致匠心。
触碰:-196℃的悬浮奇迹
在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线,蒸腾的白色雾气中上演科学魔法:一块浸没在-196℃液氮中的超导材料轻置于永磁轨道上,刹那间,材料如被无形之手托起,稳稳悬浮于轨道上方数厘米处,甚至可承载砝码。
“我们了解了很多现在中国高温超导的发展和技术原理,物理解决‘浮起来、跑得快’,数学确保‘停得稳、控得准’。未来想参与中国速度,还是要夯实数理基础。”
——by AP学子Peter


“这就是无源稳定悬浮——无需持续供电,仅靠材料特性即可实现自稳定。”导师的演示让抽象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同学们亲自调整悬浮模型的角度,感受着磁场对抗重力的神奇力量。指尖触碰悬浮体的瞬间,超导材料的冷冽与磁场的微颤交织,科技的魅力在此刻变得无比真实。


领悟:速度背后的铸剑精神
离开实验室,科技的轰鸣仍回荡在耳畔,但更震撼的是内心对科研精神的敬畏。每一道精密的数据、每一次毫厘间的调试,背后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甘于寂寞的坚守。这场探秘不仅揭开了高铁飞驰的物理密码,更让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在成外学子心中落地生根。

“来参观之前,其实我对于这个领域不是非常感兴趣。但真正的了解之后,我发现这是很高深的领域,350公里的速度标牌背后,是数万次制动测试、上千次碰撞模拟的积累。或许以后,我也会从事这个专业领域。”
——by A-Level学子Isabella
【后记】
当AP微积分课堂上的公式与磁悬浮的力线重合,当A-Level物理试卷中的电磁题化作眼前悬浮的模型——教育,正以最生动的姿态证明:从兴趣出发的多元探索,终将在未来科技的轨道上,蓄力驰骋。
或许下一个推动中国速度的科学家,此刻正握紧手中记录本,笔尖划过写满公式的纸页,而一粒名为“梦想”的种子,已在真空管道的幽蓝光芒中悄然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