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分享:2024届毕业生Anqi Gu】
初入异国他乡,语言与文化的碰撞,未知与挑战的交织,这是每一位学子的必经之路。对于2024届毕业生Anqi Gu来说,这段旅程也有着别样的风景。
凭借在古北耀华打下的坚实基础,她表示不仅迅速适应了英国的学习与生活,更在金斯顿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中崭露头角,让她的大一学年充满了成长与惊喜。
一同聆听Anqi在海外学习生活一年后的感受,还能带你提前了解英国平设大一的学习经历噢。
Anqi Gu同学
金斯顿大学即将升读大二
平面设计专业
Q. 初到海外时是什么感受?适应吗?
Anqi:虽然初中有过留学的经历,但毕竟英国是第一次去,刚到的时候有好多不懂的地方,心里还是有点小慌的。我住的是学生公寓,需要额外出去买生活用品、做饭材料等,所以我就像探险一样,在我住的周边地区探索未来有用的地方,比如说一些画材店、打印店、超市商场这些,给自己做一个方便我生活的小攻略。
语言交流方面,毕竟之前在耀华有过三年的英语环境学习经历,所以对我来说不是特别困难,有铺垫的话帮助很大,可以快速适应英国的教学。我在大学里认识的几个朋友之前是体制内自己找机构的,他们跟我说好多单词听不懂,或者老师讲的语速太快了,要拿着手机一直挂着翻译看,其实挺麻烦的,而且也影响效率,因为他们不能第一时间了解老师需要你做什么,所以我觉得有这么一个铺垫的话会轻松很多。
△在学生宿舍里Anqi的书桌
Q.平面设计专业的大一学年学习了哪些内容?
Anqi:我是平面设计专业,目前我们涉及到的一个是图书的制作,一般是用Indesign去排版,然后打印出来去制作实体书。
英国这边的大学教授比较喜欢传统的制作方式,鼓励我们把所有设计好的东西一定要打印出来看效果,再一步步地去制作。大学还会提供好多Workshop,有很多很好的老师给你指导,以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器材可以帮助你去做你的作品。
平面设计还涉及到一些摄影相关的内容,因为我在耀华有上过数字媒体设计课,所以这部分的总体流程基本上和在耀华学习的差不多,需要外出拍照,做一些contact sheet,最后也会以一本摄影书的方式去呈现你的摄影作品。
Q.在耀华的学习经历,对你在大学有哪些帮助?
Anqi:我觉得首先是语言方面,毕竟在耀华一直是英语授课,这帮助我更好地融入了国外的学习环境。
其次,在耀华的时候,老师经常带我们做一些小项目,当你实际到大学后会发现,大学教授教的东西像是以前耀华老师教我的一个升级版,甚至部分是一模一样的,比如Luxin老师当时教我们做的contact sheet (把拍好的照片整理打印出来写上参数,用不同的笔去标记好坏来做筛选) 。
我在英国看展览的时候,看到一位艺术家把contact sheet的内容展览了出来,当时我很震惊,脑袋里立马回忆起了当时Luxin老师教我的东西:这不就是以前学过的吗?后来我就非常自信地把它应用在了我自己的摄影作品里。
再来是耀华老师一直有传授我们展示创作过程的思路该怎么去梳理,如何展现你的制作过程和结果可以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项目的意义和目的。
在大学里,我们每个项目会要求做15页的PPT,包含过程、成品和作品描述等。每当我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会感觉回到了高中时代,不像其他第一次接触的同学那么陌生,我可以一边回忆着以前的方式,一边着手于我的新项目,帮我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我觉得这点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Q.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你想象的一样吗?你最喜欢的部分是?
Anqi:对我来说初高中和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什么事情都需要靠自己。我刚开始非常担心大学教授的教学方式和以前不一样,因为我听说大学教授都不会管你,很多东西需要靠自己去摸索,但当我实际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身边的教授其实会经常问候一下你,比如你在做research或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他会过来问你做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帮助的,看过你的作品后也会给你一些非常有用的反馈。
我们每周至少有三次Tutorial时间,就是师生们坐在一起,每个学生有大概15分钟时间去展示自己目前的进程,然后互相给予一些适当的反馈。以设计字体为例,有的同学会跟你说这个形态还可以怎么修改,这个字可能和另一个字太相似了不好辨认,他们都会给你指出来。我觉得这些反馈都非常有帮助,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到字体是否能满足我的用户群体,或者让观众能够读懂你的意思,我觉得这是很棒的。
我们大学还有很多Workshop可以自己去预约参加,这是我在大学生活中最喜欢的一点,因为我非常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我经常时不时有空就去预约,比如我有学习到石刻印刷,也学到了如何使用专业的机器裁切纸张,装订书籍,这也是我在这一学年中最喜欢的部分,因为书籍借由不同的装订方法,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不一样,当时也是找了好多书,和老师去沟通去了解这些。
Q. 请与我们分享你在大一学年完成的满意作品吧
Anqi:大一这一年我总共做了6个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是特别满意的,也是我在下半学年才做出来。因为上半学年更是像在尝试练习,当时很多软件材料,以及学校周边设施的使用我还不太了解,大家都需要一点点去探索学习,才慢慢变得更加熟练的。
这个项目是一本关于爱尔兰文化的书,因为我当时看了一部和爱尔兰相关的电影《Song of the Sea》,启发了我对爱尔兰文化的兴趣,之后我慢慢做了一些research,也去博物馆找了一些相关的作品作为参考。
当时教授给我们的要求是只能使用文字,不能用任何图片。我绞尽脑汁想如何体现出爱尔兰独特的,与大自然相连的文化,后来我想到使用他们最早使用的叫做Ogham的语言,它是以前的爱尔兰人用刀刻在石头或木头上,以横和竖的笔画来呈现的文字。我觉得这个就能非常好的体现爱尔兰的文化,也是他们的一个特色,我就把文字运用到了书里面去进行制作。我还找了叫做Uncial的爱尔兰传统字体,基本上书里的所有文本都是用这个字体书写的,最后印成了一本非常小巧的书。
当时我的教授就特别喜欢这个作品,跟我说这个作品给他的感觉已经不像是大一学生做的,而是已经有点偏向于大二大三学生,收到教授这样的赞赏我有点受宠若惊,真的很开心能被教授认可。
我把这本书的照片给了Senan老师(古北耀华设计工艺老师) 看,因为他也是爱尔兰人。当时他的一句话非常触动我,他说这让他想念起了他的家乡,他非常震惊于竟然还有人会去做他们家乡这个主题的书,因为很少能看到有关爱尔兰的书籍,所以说他非常非常的开心。
听到他的话以后,我才感觉到我做这本书的意义。以前做作品可能只是觉得我在锻炼技术,做出了一个“好看”的作品,但现在的作品,经过身边人的欣赏,收获了他们的反馈,给予了我这本书有更深厚的意义。
另外完成的项目有一本摄影集,是关于自然的主题,我运用到了一些多媒介的材料以及摄影的方式,有用数码相机,也有用胶卷来去体现我的主题。我还使用了蓝晒这门技术去呼应自然主题,因为蓝晒这个工艺是通过太阳照射与光敏感的药剂起到化学反应而产生照片,这也是摄影在历史上比较早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作品是教授让我们设计一款字体,然后制作一份大概A2大小的海报。我以中国铜钱为灵感进行了制作,教授和我说他非常高兴我们能够将自己国家的元素加入到设计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的方式。
在我们开展「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期间,Anqi参与并带学生们进行了Mono Printing和针线画项目的创作,这是她第一次作为一名“艺术老师”为学生授课。
Q. 初次授课的体验如何?
Anqi:我觉得艺术老师太辛苦了,因为艺术这个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评价方式,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好但可能在别的人眼里他其实做的很好,所以我就觉得每个艺术老师在保留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同时也要关心或者是包容到学生的一些喜好和风格是不容易的。
△Anqi指导的针线画创作课堂
我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擅长做手工,但不擅长绘画,这时候艺术老师就要起到一个鼓励的作用去慢慢引导学生,我觉得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总之,我觉得艺术老师这个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有些人觉得画画这个东西随便画画就好了,但实际当你去站在这个职业角度去感受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
实际当你真正上课时,可能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时候很考验一个人的临场应变能力,那时候没有人可以立刻给你帮助,你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不然的话耽误的这点时间,课堂一眨眼就结束了,这也是我在此次授课经历里学到的东西。
Q.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你有什么特别怀念耀华的地方吗?
Anqi:我肯定是非常怀念耀华的老师的,因为以前在耀华上课的时候,每位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和鼓励。我还记得在画油画的时候,当时Irina老师特地给我拿了一幅巨大的油画布,鼓励我尝试一下大画幅的作品,挑战一下自己。
因为我是做事情比较慢的人,我会害怕自己时间不够完成,也有点害怕最后的成品效果不如小小的一张画好,但尝试以后发现,确实大尺寸的作品细节会更多一些。
事实上如果你没有尝试,你可能就错过了学习这件事情的机会,大家应该勇于尝试去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东西,真的不要担心失误,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所以说老师的鼓励让我能够更好的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