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大众,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修行人,另一类是普通人。好的领导者,须是修行人。
我自己大抵算是一个修行人,与人交往,难免会用是否修行来大致判断对方。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达成这“三立”即可成为所谓的“三不朽”圣人。“三立”是有顺序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从难度来说,立言相对容易,其次是立功,最难是立德。福德深厚且持之以恒的修行人才能最终“立德”。梁启超总结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圣人,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个圣人分别是孔子、诸葛亮、王阳明,另外半个则是曾国藩。
孔子、诸葛亮、王阳明
而另一些著名的儒家人物,如寇准、海瑞等人,则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人。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心要做“孤臣”,眼里只有是非对错,没有朋友亲情。对于帝王来说,孤臣的好处是绝不会营私结党,坏处是如果认为皇帝做得不对,一定也会当面顶撞。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我们坚持自我一意孤行绝不妥协以一人对抗全世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自己草率了?
领导力的核心是动员群众办大事,领导者的目标是成事,因此,绝不能成为孤臣。
万校在青浦平和讲座论坛现场图
我回想自己之所以走上修行的道路,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一度陷入“孤臣”的境地,后来逐渐开始学会向内求,认知一步步升级,格局一点点打开。然而,这个过程既痛苦,又漫长。因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你本性是一个孤臣,你一不留神就会习惯性地指责别人。
有一部曾经很火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讲的是一位叫喜来乐的民间神医喜来乐,因为医术高超,被请到皇宫里为皇家贵胄看病。御医看不好的疑难杂症,喜来乐药到病除。喜来乐是开心了,其他御医却恨得咬牙切齿,不停地给喜来乐设置障碍、使绊子。
整个电视剧的剧情便由此冲突来推动。站在主角喜来乐的角度,剧情很爽,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喜来乐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吗?非也。
喜来乐只顾自己风光,却将其他御医置于难堪的境地。他身怀绝技,可以单枪匹马为皇家看病,然而,如果做更大的事业,需要团队合作,就不行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才一旦被提到管理的岗位上,或多或少像喜来乐一样,依然停留在从专业角度证明自己的怪圈里,不能自拔。
《咨询的奥秘》一书中提出一个“百分之十法则”,也就是说,当你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你只认领10%的功劳,剩下的归功于团队其他成员。神医喜来乐如果知道这个法则,每一次治好病之后,就会说,主要是之前御医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基础,自己不过是完成了最后一环而已。这样,他便会赢得御医们的爱戴,而不是整天防备御医们的明枪暗箭。
麦肯锡曾经总结过一个“信任模型”👇
什么是麦肯锡信任模型?
What is the McKinsey Trust Equation?
麦肯锡“信任模型”:信任=资质能力×可靠性×亲近度 ÷自我取向。
资质能力:指个人或组织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资源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靠性:是指持续、一致地兑现承诺的言行一致性。
亲近性:是指情感上的连接、理解与共鸣。
自我取向:指关注自身利益而非对方或共同利益的自私程度。
前三个指标分值越多越好,最后一个分值越低越好。
本质上,自我取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修行修行,所修的正是自我中心。
修行的道路是从大我到小我,再到无我。每次当我觉得自己修行不错的时候,“我”就变大了,而我浑然不知,等到后果显现,才猛然意识到,“我一定做错了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做了几个演讲,发表了几篇文章,收获了一些鲜花赞美,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很厉害,学校能有长足发展,作为校长居功至伟。直到读到“百分之十法则”之时,一下子醍醐灌顶。我真是错得离谱。
在修行路上,需要无数次这样的“啊哈时刻”。“啊哈时刻”是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在100多年前提出的概念,接近于中国古代禅宗所说的“顿悟时刻”。
对我来说,上一次的“啊哈时刻”是在7年前的2017年,那一年,我还写了一篇小文《感恩与敬畏》,文中提到曾国藩痛恨的两个特质“傲”与“多言”。曾国藩说:“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修行之路正如青蛙爬井,进三退二,眼看要退回原点,啊哈时刻来临,纵身一跃,进入新的层次。
万校在青浦平和演讲现场图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能量是不连续的,修行亦然。认识的提升也是不连续的,总是慢慢积累,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之后,还会慢慢退化,退化的过程也是在积攒能量,然后因为一个机缘,被外界赋能,跃升至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