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剑桥我来了
G1-2 吴 皓
我来自杭州市,萧山区,家乡的特色是美味的萧山萝卜干,还有作为农村人的质朴与乐于助人。
受姐姐的影响,我选择了国际学校这条路。我的姐姐很优秀,英文很好,现在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虽然我的英语水平不及我姐姐,但我坚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牢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尽管我现在英语不是很优秀,但我愿意为之努力,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选择走国际路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希望能够更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在这条路上,每个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努力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最耀眼的星星。我可能不太擅长文科,但我擅长数学、科学这些更多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这一点原因,促使我放弃体制内的学籍,来到国际赛道上,为自己,为家人,也为梦想而努力。
我之所以选择来到上实剑桥,而不是杭州的国际学校,是因为上实剑桥的师资、学习环境、同学资质等各方面都优于后者,毕竟上实剑桥办学历史更悠久,是一所知名的老牌学校,积淀深厚。
接下来,让我为我的梦校——香港大学,而不懈努力,燃起斗志,持续奋斗吧!
G1-3 张璟瑶
我来自上海,一座将“变化”写入城市基因的巨港。外滩的钟声敲过百年,诉说着昔日的风云际会;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则刺破云霄,勾勒出未来的形状。清晨巷弄里飘着的咖啡香与生煎馒头香气奇妙交融,这座城市永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包容。然而,曾经的我,却仿佛被困在了一个与这座城市脉搏格格不入的结界里——传统课堂的四壁之内。
在体制内的岁月,我像一颗被精密设定的齿轮,在既定的轨道上规律旋转。我感激它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学识根基,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份沉淀让我受益终身。但每当我放学走出校门,迎面撞上上海那自由、喧嚣、充满无限可能的街头时,一种强烈的落差感便会油然而生。
幸运的是,我的家庭氛围开明,父母虽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但已早早地意识到世界正在急速融合发展。他们常与我探讨的,并非仅是分数的高低,而是视野的宽窄与人生的多种可能。这种讨论,潜移默化地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真正融入这个全球化时代,既能扎根中华文化,又能从容走向世界?
我的内心始终住着一个探索者。我迷恋用数学公式推演未知,也沉醉于在历史长河中打捞人性的光辉,更时刻琢磨着如何将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融入生活与学习中,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周末,我喜欢穿梭于上海的城市空间:在博物馆里与历史对话,在艺术馆中感受创意涌动,在滨江步道上追逐落日。只有在此刻,我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脸上有笑、眼里有光。然而在传统课堂中,这份探索的渴望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最终,我选择了转变方向,走国际课程与留学的道路。这不是对我自己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精神的呼应——敢于打破边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教育不是重复已知,而是探索未知;不是寻求唯一解,而是拥抱复杂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在众多选择中,上实剑桥像一座灯塔,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航道上,其“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学校倡导培养“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四有”学生,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想。它既要让我们扎根中国,厚植家国情怀;又要让我们放眼世界,具备国际竞争力。这种全面育人的理念,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也与我个人的成长追求完美契合。
真正踏入上实剑桥的校园,我立刻感受到了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这里的课堂是启发式的,鼓励质疑与探索,让每个学生眼里都闪耀着求知的光芒;这里的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是点燃我们心中热爱的引路人;这里的运动场上,同学们尽情挥洒汗水,展现着朝气和力量……最让我感动的是,学校在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始终注重培养我们心中的家国之爱。在这种包容开放的氛围中,我既能够大胆地用英语探讨全球议题,也能够深入地用中文研读中华经典。入学只有短短的一周,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的恣意感……
关于未来,我的目标更加清晰:我希望通过在上实剑桥的学习,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同时,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将秉持中国人的勤奋与务实,成为一名“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既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又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我期待有一天,能够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上实剑桥,我来了!在这里,我将完成从传统到国际的完美转轨,从上海走向世界,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主动探索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G1-4 周卢诗娴
作为上海姑娘,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开放与包容,早就在我心里埋下了向外探索的种子——它教会我既要扎根脚下的土地,也要抬头望向更广阔的世界。
选择国际高中,并非一时兴起。我明白,学习不该只有一种模式。我发现用多元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想要追寻的成长方向。而选择上实剑桥,是我反复对比后笃定的答案:这里不仅有贴合海外高校要求的课程体系,更有老师分享的学长老师冲刺梦校的丰富经验,每一次开放日的交流,都让我觉得“这就是能让我全力以赴的地方”。
真正踏入校园后,这份期待变成了切实的温暖。课堂上,老师会耐心引导我们,而非简单灌输知识点;课后,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们互相交流,畅谈见闻。我原本担心的适应期,在这样的氛围里悄然过去。
我的梦校是UCL,那个诞生了无数名人的地方。我知道,从上海到伦敦,从这里到UCL的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攻克更难的学科知识,要提升学术写作能力,还要积累更多实践经历。每当晚自习抬头看见教室窗外的灯光,我就会想起出发时的初心:带着上海赋予我的包容与坚韧,带着上实剑桥教会我的探索与勇敢,一步步靠近那个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梦想。
上实剑桥,我来了!带着故乡的印记,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会在这里,把每一个当下都变成通往梦校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