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宏文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W.B. Yeats

宏文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立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刻,于细微之处接受考验。

近期,上海校园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无数家庭最深的焦虑。它也促使我们作为教育者,再一次向内审视:从包含衣食住行的后勤保障、到尊重每一个灵魂的德育关怀,再到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们是否真正将孩子的身心安顿,视作点燃那把“火”的前提?

借由“食堂”这个最接地气的窗口,我们想分享一下宏文所坚守的“以人为本”,究竟意味着什么。

01、安心,是信任的第一道门

以人为本的第一重境界,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本能需求——安全与健康。

对于食堂运营,我们的态度从未含糊。当“预制菜”、“食品安全”的疑云笼罩在许多校园上空时,我们给家长的承诺直接而坚定:

“极致的高品质追求”+“严苛的食品安全把控”

我们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这份底气,并非源于临时的公关策略,而是秉持着“把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的心态,内化于日常的运营准则。我们自建校伊始,就坚持“食堂不得盈利,每一分钱都要回归学生身上

在膳食监督家委会上,一位家长曾分享:“如果连宏文的食堂都不放心,那外面更没有能放心吃饭的地方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由无数个透明的细节构成:

  • 集团自有农场,优先供应宏文绿色无公害蔬菜、大米
  • 鲜肉鲜鱼活虾,日进日清,不囤货
  • 知名大品牌的油品、调料品,不明显的地方也舍得为品质买单
  • 所有库内调料品使用要求不得超保质期时长的三分之二,开封调料品3天内用完
  • ……

我们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我们深知,当一个孩子能安心地享用一日三餐,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当一位家长能放心地将孩子的健康托付,家校之间才真正开启了信任的第一道门。

02看见,是比“教导”更深刻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第二重境界,是看见并接纳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在宏文的语境里,“看见”,意味着我们的老师不仅拥有专业的学术背景,更拥有一颗能与孩子同频共振的心。

我们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一位九年级学生的妈妈回忆道:“孩子六年级时,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很大。他常常去找心理老师谢老师聊天。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可以倾诉、可以安抚他的情绪——这是连父母都难以做到的。”

更让她感动的是,宏文的老师从不轻易“告状”,沟通前总会先征求孩子的同意。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让孩子明白,他的情绪是被允许的,他的困惑是被理解的。

当孩子因为觉得“不公”而理直气壮地找老师“理论”时,我们的老师会笑着说:“没事,孩子跟我撒娇呢。”她读懂的,是行为背后那份稚拙的信任与依赖。

我们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我们相信,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看见孩子的闪光点,也接纳他的不完美;看见他的昂扬斗志,也拥抱他的脆弱时刻。当一个孩子感到自己被全然地看见和接纳,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才会被真正点燃。

03、探究,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第三重境界,是赋能,是创造条件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的主导者。

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他们主动探索世界的热情。这正是宏文“探究式学习”与“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

从WRO到FTC机器人校队,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课本与分数。

我们把“以人为本”,写在食堂的菜单上,也写进孩子的成长里

一位深度参与孩子机器人社团的家长分享:“他们要从零搭建机器人小车,甚至自己修车;比赛不仅是编程和策略的较量,还考验社交与联盟能力。以前他在家从不配合,现在会主动补位、互相cover。”

在这个过程中,输赢是暂时的,但成长是深刻的。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不同性格的队友协作,如何在压力下做出决策。指导老师的角色,也从“教授者”变成了“引路人”,用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鸡汤”,激发他们思考“我是谁”、“我们为何而战”。

我们坚信,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的复刻者,而是复杂问题的解决者。这份能力,无法通过灌输获得,只能在一次次亲身“探究”的摸爬滚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谈论“以人为本”,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宏文,它是食堂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现煮面条,是心理咨询室里一次被温柔接住的情绪,是机器人赛场上一次拼尽全力的团队协作,是老师办公室里一场“没大没小”的坦诚对话。

它不是一句悬浮的口号,而是渗透在一餐一课、一言一行中的日常。它是一种信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相信成长的路径不止一条,相信温暖与信任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治大国若烹小鲜”,办教育亦是如此。 它需要匠心,更需要情怀。

这,就是宏文的答案。一场学校与众多家庭之间,关于成长、关于信任、关于未来的,用心用情换来的双向奔赴!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申不同专业我要写几篇文书?

下一篇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Harris)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