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能否成就孩子,从来不是看一两个项目或几句宣传语。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这所学校如何影响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去哪里”,更是“他将获得什么样的内核,以支撑他走向更适合自己的未来”。

11月8日,狄邦肯思举办了一场汇聚英美世界知名学府权威学术领袖的教育论坛,围绕“从牛剑藤起步,以确定之姿迈向未来”,展开了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
论坛嘉宾阵容涵盖全球教育前沿视角: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 Jonathan Burdick、狄邦教育集团全球大学拓展总监 Mindy Rose、狄邦教育集团升学质量联合总监唐珮颖、英国狄邦国际董事总经理徐进,以及来自牛津与剑桥的导师团队, 剑桥大学经济学导师 Lawrence 与牛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导师 Richard。这不仅是一场分享会,更是一次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交汇。

教育的起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视角
论坛由狄邦教育集团副总裁 Jeff 朱非一先生主持。他回顾了狄邦教育二十多年来在中国推动国际化教育的历程——从早期与全国重点高中合作国际课程项目,到如今在无锡、杭州、成都建立起完整的 K–12 学段学校。“当我们把狄邦肯思带到成都时,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开办一所学校,而是让国际化教育真正融入孩子的日常,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接触世界、理解世界。”他提到,狄邦肯思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教育信念:中国的学校,同样可以与世界教育理念并行、对话。

随后,成都狄邦肯思校长兰天笑先生分享了学校对于“育人”的理解。他说,学校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从学生出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与探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回望四年的办学历程,狄邦肯思从探索到成熟,一直通过课程创新与导师制,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思考的深度,发展人格的力量。“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帮助孩子抵达目标,更是让他们拥有持续向前的力量。”

美国学者的视角:
长期的学习轨迹,而非一刻的成就

在论坛上,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 Jonathan Burdick 以四十余年招生经验,为家长们拆解了美国知名大学的核心评估逻辑。他说,美国名校从不以“亮点”评估学生,而是看一条“长期的成长轨迹”。大学希望看到的是:学生如何在真实兴趣中持续探索、在挫折中反思成长、在复杂问题中提出原创思考。


他指出,在美国大学看来,“聪明”不是优势,持续性与思考力才是。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跨学科领域展现出理解力,在社区活动中体现出责任感,在学习之外展现出对世界的兴趣与关怀。“我们最想录取的学生,是那种能长时间投入一件事,并从中生出新想法的人。”

狄邦教育集团全球大学拓展总监 Mindy Rose随后补充道,美国大学的招生体系不是“打分表”,而是一幅“全景图”。成绩、活动、文书与推荐信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讲述学生的“思维方式”。她提醒家长:“不要复制别人的路径。大学寻找的,不是完美模板,而是真实、连贯、能反映思考深度的学习者。”

英国学者的视角:
从“学者气质”到可被识别的思维路径

与美国大学的“整体评估”不同,牛津与剑桥的标准更为聚焦,他们不看包装,更看重思维。英国狄邦国际董事总经理徐进女士指出,牛剑面试的核心,是“学者气质”——学生是否具备像研究者一样分析问题、构建逻辑、表达思想的能力。她说:“牛剑面试不考‘知道什么’,而是看‘你如何思考’。”


随后,剑桥大学经济学导师 Lawrence 与牛津大学数学导师 Richard 分别从实践角度解析了牛剑申请逻辑。Lawrence 提醒中国学生警惕四个误区:盲目选专业、过度依赖技巧、将记忆误认为理解、忽视独立思考。他强调:“真正的学术准备,不是“集邮”活动,而是形成自己的学术系统。”

Richard 则带来了更“硬核”的分享——从数据角度对比了牛津与剑桥在入学笔试(MAT、STEP)、面试方式、录取逻辑上的差异,清晰指出:牛剑考察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他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三件事:深入探究、合作讨论、持续反思,“优秀的思维,是一步步推出来的。”


理念与实践的同频:
狄邦肯思的教育方式,天然与世界标准对话
从理念到实操,从美国的长期轨迹到英国的学术深度——家长们在这场对话中看到的是:狄邦肯思所坚持的教育方式,正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培养逻辑高度契合。论坛中提到的长期兴趣、跨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学术表达、逻辑透明度……这些不是新概念,而是狄邦肯思一直在课程设计、学术写作体系、研究型课程与导师指导中持续实践的内容。



在狄邦肯思,孩子不仅被鼓励探索“学什么”,更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学、如何学”。无论是美国藤校,还是英国牛剑,海外大学看重的学术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精神,都在肯思的课堂内外得到真实落地。狄邦教育集团升学质量联合总监唐珮颖老师补充道:“大学录取的不是一份材料,而是一个人。”升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申请过程中理解自己、表达自己、成长为自己。
她强调:“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学生走多远的,是他的学习意愿与求知的持续性。”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正是狄邦肯思教育最重视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家长们在交流后最大的感触:狄邦肯思不是在追随某种教育模式,而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教育标准。
结语:升学的意义,不只是通向名校,
而是拥有通向未来的能力
活动最后,狄邦教育集团总裁张博文先生总结:成都是狄邦教育事业的重要起点。过去二十年,狄邦始终致力于推动优质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落地。他指出,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是考试体系的更替,而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成功无法模仿,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教育要做的,是让他找到这条路,并有勇气走下去。”
这场思想深刻的对话,解答了许多家长的困惑:在不确定的时代,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答案或许正如嘉宾们反复强调的那样:最确定的未来,来自最长期的思考。
狄邦肯思的使命,不只是帮助学生“进入名校”,更是帮助他们成长为能与世界同行的学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