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IB学生和家长都有同一个“世纪难题”——选课到底该怎么选?
是追求“最稳妥”的组合,还是勇敢挑战“最硬核”的学科?怎么选才能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又具备竞争力?
IB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一张单纯的学科清单,而是一套关乎未来的“学术拼图”。如何搭配六门课,既决定了高中两年的学习体验,也在悄悄影响着大学申请的走向。
⚠️需要先说明一点:
2025年,IB官方已经宣布会启动课程改革试点。新制度下,学生只需选3门HL(高级难度)+1门SL(标准难度),剩下两门将被一门全新的课程替代。TOK、EE、CAS三大核心不变。
不过家长们完全不用焦虑:这次改革仍在试点,到2030年才会全面落地,大陆学校目前没有试点学校。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IB选课到底有哪些套路和门道。
一、IB课程框架与选课要求
IB课程分为:
(1)语言A:通常是母语或文学类课程
(2)语言B:第二语言,如英语B、西班牙语B等
(3)人文与社会学科:历史、经济、心理学、地理等
(4)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系统与社会(ESS)等
(5)数学:分析与方法(AA)或应用与解释(AI),各有HL和SL之分
(6)艺术:视觉艺术、音乐、戏剧;也可选择其他学科替代
三大核心:TOK(知识论)、EE(拓展论文)、CAS(创造活动与服务)
选课规则是:每个学生必须选择6门课,其中3-4门为HL,其余为SL。最常见的组合是 3HL+3SL。
计分体系是这样的:
每门课满分7分,满分为42分;核心课程(TOK+EE+CAS)最多加3分;总分为45分。
一般来说24分及格,36分算优良,但如果目标牛剑藤校,得冲刺40+。
所以,对学生而言,选课就是在为未来的成绩和目标大学的申请打地基。
二、兴趣是选课第一原则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永远不要忽视兴趣在学习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在两年IB课程的学习中,课程难度和作业量都会伴随着不小的压力,如果仅凭着“申请个好大学”的信念,孩子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兴趣不仅可以使人产生学习动力,还往往会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挂钩,举例而言:
医学方向:化学、生物是必备;
工程方向:数学HL+物理HL基本是标配;
商科方向:数学+经济不可或缺;
人文方向:历史HL、哲学HL都能为写作和逻辑训练加分。
不过,如果你还没有规划好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没关系,可以尝试先从“不会讨厌”的课程入手。比如经济学作为一门“万金油”课程,不论未来想申请商科、人文还是社科类专业,都能派得上用场。
三、常见选课思路:帮你理清方向
IB不同课程的难度差距往往是很大的。所以在选课时,首先要对未来的方向有个大概想法,是想走理工、商科、人文还是艺术?先圈定科目。
或者把确定不喜欢的课程pass掉,用排除法在剩下的可选选项里挑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校IB课程设置不同。
例如有的学校可能不开放某方向的HL课程,或者没有某一课程的任课老师,都会导致无法选择这一课程。
所以请学生和家长们务必提前问清楚学校开课情况,避免最后发现“想学的课没得选”。
在HL和SL的搭配上,最常规的组合是:3HL+3SL
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压力始终,也能满足学校的申请需求。
如果你是追求很高的学霸,可以尝试:4HL+2SL
想冲击名校的学霸的选项,但是不建议盲目跟风,HL的作业量和学习压力都是不可小觑的。
有些科目的HL和SL差距较小,是值得选择的“性价比”HL
经济学HL和SL区别较小,HL性价比很高;英语 B HL对中国学生来说难度相对较低。
可以考虑将这类课程当成“稳定输出”的分数来源。
世外曾经公布过一份热门选课组合可供参考:
组合1:偏理
中文-SL、英语B-SL、数学-HL、物理-HL、化学-HL、经济-SL
组合2:偏文(语言)
中文-HL、英语B-HL、数学-SL、生物-SL、二外-SL、经济-HL
组合3:偏文(社科)
中文-SL、英语B-HL、数学-HL、生物-SL、二外-SL、经济-HL
组合4:艺术
中文-HL、英语B-HL、数学-SL、生物-SL、经济/商务-SL、VA/音乐-HLtt
四、这些坑你需要注意
❎偏科
高校欣赏具有“跨学科能力”的申请者,偏科的选课会削弱申请时的竞争力。如果能尽量均衡发展,理科生配点人文HL,文科生配点科学SL,申请时会更有亮点。
❎“炼狱组合”
数学HL + 物理HL + 化学HL/数学HL + Visual Arts HL + 另一门高压科目这些组合被IBer们称为“炼狱”,大多数人不推荐。
课程难度高、作业量大、老师打分低、同学之间太卷都会成为学习中的阻碍,除非未来专业要求特别明确,不然可以优先考虑更适合自己的搭配。
❎母语课容易拿高分?
事实恰好相反。因为考官对母语期望很高,评分标准更严格。相比之下,很多外语的7分率反而更高。
五、聪明选课三要素总结
IB选课没有“万能模板”,但有三个关键:
兴趣:至少有1-2门是你真心喜欢的,不至于学得太痛苦。
能力:别把所有课都选成高难度模式,留点能力范围内稳定高分的科目。
升学:提前查清楚目标院校的专业申请要求,哪些成绩是必须提供的。
理想的组合往往是:1-2门优势科目做HL(保证高分);1门未来专业相关的HL(满足申请要求);3门SL分配给兴趣或容易拿分的课。
IB选课不是拼谁更“头铁”,而是谁更懂得平衡兴趣、能力和升学方向。
写在最后
IB选课,看似是一份“课程清单”的排列组合,实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战略布局。IB课程不仅仅是为大学申请服务,更是培养学生全面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以,与其一味追求“对申请最有利”的组合,不如回到孩子自身的兴趣、学术能力和长远规划。喜欢文学的孩子,不必因为同学都选理科就放弃HL语言;擅长理工的学生,也不需要被“文科好申请”的声音干扰。
最好的课程组合,永远是“适合自己”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