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明年5月IB大考的同学们注意啦——
IB语言A课程将迎来改革后的首次评估!其中就包括中国学生选得最多的IB中文A语言与文学,IB中文A文学课程。
到底哪些重点需要提前掌握?新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一起来划重点啦✍️
1、IB26年IB语言A首考主要变化
调整后的IB语言A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变化上——
Paper 2评分标准更清晰
- 标准A :知识、理解与阐释满分从10分降低为5分
- 标准B:分析与评价总分10分没变,但分成了两个更具体的评分项——-B1:文本特征和/或更宏观的作者选择分析与评价(5分)-B2:比较分析(5分)
- 标准C和D保持不变此项调整同时适用于IB语言A文学和IB语言A语言和文学课程
📌总结:Paper2总分从30分降为25分,但该部分在总体评分中的权重没有变化。主要是把原来的一大部分“分析与评价”分成了两个更具体的评分项,让评分标准更清晰,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不同方面地能力。
需要注意
考试局表示,此次变化只是让评分标准更加细化、明确,但考试本身的要求和难度并未变化,同学们可以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备考。
所需学习的文本数量减少
各课程难度需要学习的文本数量变化如下:
📌总结:
-HL课程:文本数量从13篇减少至10篇
-SL课程:文本数量从9篇减少至7篇
需要注意
- 文本数量要求为最低标准,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安排,可能会学习超过最低要求的文本
- 文本数量减少仅适用于IB语言A文学课程(Literature),不适用于IB语言A语言和文学课程(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更多详细信息可查看👉https://thinkib.net/englishalit/blog/58045/changes-to-the-course-2024
各位同学和家长一定要提前了解好这些变化,为2026年5月的大考做好充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留学家庭容易低估文社科课程的难度。但事实上,每年都有许多IB学生在中文A上意外失分!就在今年5月的IB大考中,中文A文学HL科目的甚至再度下滑,仅有2.3%。
IB文社科科目难点有哪些?我们就拿中国学生最常选择的中文A来跟大家说一说。
2、家长常常忽视的中文A,竟是高分拦路虎
很多以中文为母语的IB同学可能会觉得,中文大概是所有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了。然而实际上,在很多IB学生的投票中,申请时最难预估到7的科目就是中文A,更别提英文A了。
甚至在24年11月的IB大考中,中文A语言文学HL 7分率直接“喜提”0%(谁也别想从这里夺得7分)
选的时候信心满满以为是高分必得,上了几个月发现“我并不懂我的母语”,就是学生的普遍心声。参加过高考语文的家长都直呼,这比高考语文难太多了!!
其实IB中文的设计理念和评估方式,和国内的语文课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妨来看两道曾经考过的例题:
分析诗歌如何探讨“说话”(亦即“交流”)这一问题。 分析意象与其他文学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2019年 paper 1真题
以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为例,讨论作家声音在意义生成方面的重要性。
——2024年 paper 2 真题
同学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题目往往非常抽象,想要在考试过程中迅速找到落脚点并不容易。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IB中文的评分标准中看出其考察重点:
① 理解与诠释:对选文精心选择的引用为一贯高水平和有说服力的诠释提供了支持。
简而言之,就是分析必须有原文引用作为分析,围绕着主题找例子,尤其是细节捕捉,会让考官印象深刻。
② 对作者选择的鉴赏:考生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显示出对作者在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上加以选择以形成意义的鉴赏。
学生需要围绕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分段分析,而具体每个分析要素的分析会涉及文学理论。
③ 组织:对思想观点进行了有效的组织,条理非常清晰。
也就是说,需要保证写作结构完整,包括导入、展开、结尾。
④ 语言:使用语言的清晰、变化和准确程度,选择了适当的语体、风格和术语。
就是没语法错误,表达流畅清晰,避免句式重复单一,运用了标准的书面语和文学术语。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IB中文课程需要的是需要专门的、体系化的学习,没有传统中文课里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更侧重考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语言应用能力,不是抄一些范文的套话就可以拿高分的。
当然,对于文科的重视绝不仅限于IB学生。尽管IB相较于其他主流国际课程体系(AP、A-Level),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强调不偏科、全面发展,文社科更是要抓紧抓牢,但这并不意味着AP/A-Level体系的学生就可以完全绕开文科课程!
3、绕不开的文科课程
尽管A-Level学生常被认为“偏科”明显,理工科选择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但在2025年夏季A-Level科目组合的选择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最受欢迎的TOP10单科榜单中,文科与理科旗鼓相当,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跻身前五。
而对于AP学生来说,普遍会选择7-8门课程。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全部选择理工科,而是会有意识地搭配一些文科或社科类课程,例如世界历史、地理、心理学或宏微观经济学等。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计划申请美国高校,一个立体、全面的学术背景至关重要——文理兼修几乎已成为标配。不仅是文科生需要修读文科课程,许多理科生也会通过选修人文类科目来增强自己申请的竞争力。可以说,只要选择国际教育路线,就几乎绕不开文科这一关。
但面对文科课程,很多同学却感到迷茫。与目标明确、通过刷题和补课就能短期提升的理科不同,文科所要求的批判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训练,很难靠临时抱佛脚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