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IGCSE课程的新生和家长,几乎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和英语一定要作为必修?看似简单的两门学科,背后藏着整个国际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
它们不仅是学术能力的基石,更是未来升学、发展的“通行证”。
今天就来拆解这两门学科的必修意义,以及新生该如何通过科学的IGCSE课程培训做好入学准备👇
必修的核心逻辑学术基石+升学硬通货学术能力的“底层操作系统”
从学术角度看,数学和英语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代码”。
✅数学
不只是计算工具,更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场”——分析数据、建立模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会渗透到理工科公式推导、经济学财务分析甚至艺术设计比例计算中。
✅英语
作为全球学术通用语言,它是国际协作、论文写作的 “工具包”。IGCSE英语不仅练读写,更强调学术严谨性,直接为ALevel、IB乃至大学论文铺路。
升学路上的 “必备敲门砖”
申请海外院校时,IGCSE数学和英语成绩几乎是 “硬性门槛”。
多数英本院校(如UCL)明确要求:GCSE/IGCSE数学和英语语言成绩至少达到4等级及以上。这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是全球教育体系公认的 “能力标尺”,能帮大学快速判断申请者的基础素养,减少因教育背景差异带来的评估偏差。
更重要的是,必修设置能避免学生过早专精导致的“能力盲区”——无论未来学理科还是人文,数学的逻辑和英语的表达都是绕不开的核心能力。
课程设置分层设计,适配不同能力需求
IGCSE数学和英语的课程设置,藏着“因材施教”的智慧。以主流的CIE考试局为例:
数学
从基础到进阶的阶梯式设计
🔸普通数学(0580):覆盖数、代数、几何、概率等核心内容,分Core和Extended两个难度,适配不同基础的学生。
Core考Paper 1和Paper 3,侧重基础应用;
Extended考Paper 2和Paper 4,难度更高,成绩上限也更高。
🔸附加数学(0606):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内容涉及微积分入门、矩阵、对数函数等,难度和深度远超普通数学,为ALevel进阶数学铺垫。
英语
适配非母语者的精准培养
英语分EFL(第一语言)和ESL(第二语言),国内学生多选ESL,聚焦 “实际应用能力”:
👉考试含阅读、写作、听力、口语四大模块;
以0510大纲为例,阅读写作占70%分值,听力30%,口语单独认证,全方位覆盖学术场景所需的语言技能。
学习难点别被“熟悉感”误导,留意避坑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英语学了多年没问题”,但实际学习中却容易踩坑:
数学
别让刷题思维拖后腿
国内数学教育侧重“结果和正确率”,学生习惯机械做题、快速出答案;但IGCSE数学更看重呈现解题思路——考试中常要求详细写步骤、阐述思路,本质是考察对逻辑的深度理解。
如果只靠刷题不练表达,很可能“会做但拿不到满分”,与课程培养 “数学建模能力” 的初衷背道而驰。
英语
跳出机械记忆的误区
国内英语学习常陷入“背单词、抠语法”的循环,但IGCSE英语更强调“实际应用”:比如阅读要能分析学术文章逻辑,写作要能清晰表达观点,口语要能流畅参与讨论。
只靠死记硬背,很可能在“理解上下文、输出逻辑性”上栽跟头。
新生培训逻辑提前布局,赢在起点
针对这些难点,科学的培训不是 “超前学知识”,而是帮学生建立 “适配IGCSE的学习思维”。做好这几点,开学后会更从容:
数学: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先啃透大纲:明确Core/Extended的知识点差异,比如Extended会涉及更多三角函数公式推导,提前梳理框架;
✅练“过程表达”:做题时强迫自己写清每一步逻辑,避免只写答案;
✅用对工具:借助教材和真题,从简单题入手夯实基础,再逐步挑战复杂题型。
英语:在“输入+输出”中建立语感
✅输入:读英文小说、学术文章积累词汇和表达,听播客、看纪录片练听力;
✅输出:从写段落开始,每周练1篇短文,找老师或母语者改语法和逻辑;
✅针对性突破:ESL口语多模拟话题讨论,练反应和表达流畅度。
机构IGCSE课程培训
✅课程类型:3-6人小班/一对一课程
✅课程模式:线上/线下同步开课,课程可回放,反复学习
✅授课语言:中英双语授课/纯英文授课
✅开设科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经济、计算机、英文、中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