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回顾|面向人体狭窄腔道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

随着精准医疗与微创诊疗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机器人正逐步成为复杂手术场景中的关键辅助工具,特别是在人体狭窄腔道如消化道、泌尿道、血管和呼吸道等区域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

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微创机器人能够在极小空间内实现高灵活性、高精度的操作,有效降低术中损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同时为医生提供更稳定的操作平台和更清晰的术野视图。

未来,面向狭窄腔道的手术机器人有望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心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高难度操作场景,成为实现“无创或准无创”治疗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代表着外科手术从“手工操作”走向“智能辅助”的重要变革方向。

寒假期间,机构的学员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深入了解手术机器人。

这次科研之旅不仅让学员们掌握了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实验技能,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探索“面向人体狭窄腔道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的充实科研之旅吧!

01、学习前沿理论知识

在理论学习阶段,学员们围绕“仿生连续体机器人”这一前沿主题,系统学习了从运动学原理到控制实现的多个关键知识模块,初步建立了对连续体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的整体理解。

课程首先介绍了仿生章鱼触手复杂运动的生物学启发,讲解了连续体机器人在医疗、检测等复杂环境中的应用背景与系统控制需求,帮助学员认识该方向的研究意义与技术挑战。

在制造技术方面,课程深入讲解了3D打印技术在连续体机器人制作中的应用,包括结构建模、材料选择、打印工艺与操作安全等内容,使学员了解从数字模型到物理原型的转化过程。

在硬件控制基础上,学员还学习了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常见电路元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驱动系统的实现打下基础。

运动控制与仿生算法部分,系统讲解了连续体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建模方法,结合典型仿生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其柔性驱动与多自由度控制的核心思路。

在软件编程方面,学员逐步掌握了程序调试(Debug)与基本语句应用,了解了微控制器中控制指令的运行逻辑,提升了动手实现能力。

最后,通过对电机驱动原理及参数调节方法的学习,学员了解了如何基于控制代码,实现连续体机器人的不同运动模式操控,为后续实践操作与系统整合做好准备。

开展实践操作02

在本次项目实践中,学员们在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深入实验教学平台,围绕“连续体机器人”这一多学科交叉课题,开展了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智能控制实验训练,全面提升了从建模设计到硬件操控的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伊始,导师组织学员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设备规范操作讲解,涵盖电气安全、电子工具使用、3D打印操作等关键内容,为后续实验开展筑牢安全基础。

建模与制造模块,学员们首先学习并安装SolidWorks或Creo等工程建模软件,熟悉其基本工具与界面布局,掌握了二维草图绘制、三维结构搭建及装配建模流程。随后,学员围绕连续体机器人的仿生结构需求,独立完成零部件建模与整机装配,并通过动画演示展现其运动结构与逻辑,初步建立了从工程设计图纸到数字模型的转化能力。

电子编程与硬件控制环节,结合连续体机器人装配任务,学员们完成了各部件组装调试,并进行系统集成,测试机器人在空载状态下的基础动作响应与运动轨迹。

进入整机控制实验后,学员通过代码烧录操作,实现了骨科机器人在多种运动模式下的动态控制与测试,初步掌握了复杂柔性结构的精细控制方法。

这一系列跨学科、工程化的实验训练,不仅帮助学员掌握了从机械建模、程序控制到系统调试的核心技术流程,更重要的是,在反复测试与调优过程中,学员逐步建立起工程问题意识与系统集成思维,切实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03全面提升科研技能

在项目总结与答辩阶段,学员们围绕各自在项目中的探索与收获,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展示。

内容涵盖研究问题聚焦、实验设计思路、关键数据解读及结果分析,同时结合课程所学对方法局限与潜在改进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通

过小组答辩的形式,学员们锻炼了科学报告与学术表达能力,在与导师及同伴的互动交流中,进一步理清了跨学科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逻辑与未来挑战。

总结与答辩不仅是对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凝练呈现,更成为学员建立科研视角、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重要契机。

04学员反馈

邓同学

我对生物方向感兴趣,前几个月在学校学习的生物工程的内容引起了我在现实中探索的好奇心。我希望通过此次实习,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化;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以后可能的科研生活。

我们这个项目整体的氛围是井然有序的、亲切和谐的。我们静下心来专注于眼前的实验,实验室里只有机器运作的声音和些许讨论声,显得十分和谐宁静。操作程序上也十分讲究流程、原理和细节。总之比较符合我个人对于工作环境的向往。

手术机器人是一个把工程,计算机科学,人体构造相结合的前沿医疗设备。虽然这个项目仅有6天,但我从中了解和学习到了许多。

首先是感悟,骨科手术机器人和骨科医疗外骨骼的分类和组成部分便是项目开头所学到的。我特别喜欢彭老师实践与演示结合的授课方式,让我们掌握了控制J60-电机的两种通讯方式:串口通讯和can通讯。了解如何使用电脑通过开发商的软件调试电机和如何通过电路板-Stm32来控制电机。

其次,了解了研究生团队如何完成一个完整地研究过程。这个过程便是调研、建模、加工、数学计算、实验及论文。建模是其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技术,老师带我们学习了Creo这个建模软件的基础操作,我认为这个十分受益

建模为我以后的学术生涯有巨大的帮助。杨教授的课堂也让我十分受益,了解了不同连续体机器人从调研,各种突破性的想法,到用高等数学验证稳定性的过程,虽然以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看懂数学推理过程,但是开拓的眼界,了解概念。

最后感谢老师们的教学,和生活老师的照顾,让我们的课后生活井井有条。

项目收获05

项目证书

学员均获得高含金量的中、英文结项证书,由中科创客、机构联合颁发中、英文结项证书。

独特的研究经历/项目经历,丰富简历,提升竞争力,助力申请、面试。

导师推荐信

按照要求完成项目且表现优秀的学员将能够获得导师的个性化推荐信,可配合网申。

此外,教授可指导留学、读研等选校、选专业建议,助力DIY留学等,节省大笔中介费用。

项目回顾|面向人体狭窄腔道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项目回顾|面向人体狭窄腔道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

为什么选择我们?

学研派:为高中生、大学生及渴望参加高质量科研项目保研、出国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科研项目的机构,拥有超500位国内顶尖学者坐镇,主流学科全覆盖,主力学员升学。

机构:整合国内顶尖科研院所、985和211高校的科研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和优质师资力量,围绕名学科领域前沿热点开展系列线下科研项目。

青稞LABS系列课程:针对学生痛点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打破科研壁垒,锻炼科研思维,激发科研兴趣,沉浸式感受科研氛围,助力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

01真平台、真师资

项目导师就职于国家级科研院所、985高校的教授、研究员,为研究领域内实力突出的科研翘楚,足以媲美美国排名前30名大学的教授。所有导师信息和官方介绍网上可查。

02真科研

线下科研,严谨规范的科研实训,按照“文献研读-造题确定-设计模型-数据处理-结论产出-论文写作”的科研流程,让学员全流程学习科研方法。

03多专业

项目与导师研究方向涵盖多类理工科研究方向,部分涉及经济金融应用。专业关键词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材料科学、生物信息学、金融学、机电工程学………

04多产出

1、高品质论文及研究计划书,可发表高质量期刊;

2、个性化网申推荐信;

3、科研结项证书,丰富简历;

4、优秀学员可获得RA机会;

5、教授指导留学选校,助力DIY留学;

6、教授指导套瓷、留学及保研考研面试技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8月9日雅思考试总结 | 直接被今天的阅读难飞了!

下一篇

985学校理论物理硕士申请上了布朗硕士值得去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