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走红:一场精心策划的“偶然”爆款
如何启发你的科研灵感
一串糖葫芦最高卖到98元,排队3小时却供不应求,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12亿次。
今年冬天,一款名为奶皮子糖葫芦的甜品横扫各大社交平台。从上海到南京,从青岛到深圳,街头巷尾的甜品店门前,一条条蜿蜒的长队都在追问同一个答案:“奶皮子糖葫芦还有吗?”。
为了一串糖葫芦,消费者甘愿在冷风中排队三小时,黄牛价更是炒到近百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冬日“爆款顶流”。这场看似 “泼天好运” 的爆红,实则是当代营销逻辑的教科书级案例,更给 IEPQ 科研提供了满格灵感!
01、产品创新:传统小吃的精致化突围
奶皮子糖葫芦的创新颇为精妙——它将奶皮子与传统糖葫芦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口感体验。外层糖壳脆甜,中间奶皮子软糯带奶香,内里包裹的水果酸甜多汁。这种创新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精致化升级。
从营销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锚定重构:通过产品微创新,将传统街头小吃重新定位为轻奢甜品,为高价策略提供了合理性。
02、社交货币:短视频时代的爆款密码
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天然的“社交货币”属性。它的外观诱人,自然成为短视频和朋友圈的优质内容。消费者买到后第一件事不是品尝,而是拍照拍视频分享,这种用户自发的传播为产品带来了指数级曝光。
在抖音,奶皮子糖葫芦的话题播放量已突破12亿次,小红书上相关笔记也超过20万篇。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产品是否具备“可传播性”已成为爆款的关键要素。奶皮子糖葫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满足了消费者的社交展示需求。上海新世界城某门店数据显示,65%的购买者会同步拍摄15秒以上的创意短视频。手里的糖葫芦不再是零食,而是 “时尚身份的象征”。
03、稀缺效应:排队经济与饥饿营销
长长的排队队伍、限量的供应,这些看似传统的营销策略在奶皮子糖葫芦身上发挥了奇效。当消费者看到别人为了一个产品愿意花费数小时排队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投入”转化为对产品价值的认可。这种现象背后是典型的稀缺效应心理——人们往往认为稀缺的东西更有价值。
以上海一家店铺为例,奶皮子糖葫芦线上售价曾被调至98元/串,线下为49元/串。商家通过控制产量、制造排队现象,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价值感知,使得消费者不仅不反感高昂的价格,反而将其视为“值得”的象征。
爆款背后是剧烈波动的供应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奶皮厂负责人透露,奶皮子出厂价10天内从10元/张飙升至22元/张。供应链的紧张导致货源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稀缺感。
某奶皮子糖葫芦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地排起长队
04、情绪价值:当代消费的新逻辑
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除了产品本身的创新外,更在于它精准切中了当代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对比传统糖葫芦几元钱的定价,奶皮子糖葫芦动辄二三十元甚至更高的价钱,明显超出了食材成本的价值范畴。
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高价,核心在于大众消费需求已从“满足口欲”的实用价值,转向对情感体验以及社交认同的追求。
在很多人看来,排队购买的过程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场“仪式感”,品尝那刻是解压治愈的“情绪疏导口”。有00后消费者表示:“发朋友圈获赞200+,比奶茶更有仪式感。”
这种加诸在食物上的情绪价值,极大程度上弥补了高价带来的心理负担,成为其持续热卖的核心动力。
这场爆红不是偶然,而是消费市场从 “功能消费” 转向 “体验消费” 的必然 —— 产品要 “好吃 + 好玩”,价值要 “成本 + 情感”,价格要 “数字 + 身份”。而这些,全是 IEPQ 科研的黄金素材:
1.社交传播在产品爆红中的权重:基于奶皮子糖葫芦与传统小吃的对比研究
2.稀缺性营销对消费者价值感知的影响机制:以网红食品排队现象为案例
3.传统小吃品牌升级路径:从街头摊点到网红爆款的转型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