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揭示自然规律的核心学科,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本质的关键途径。
在现实世界,物理无处不在。
在航天领域,它指引航天器突破地球引力,探索遥远星球;在能源科学中,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依赖物理原理支撑;在医学领域,CT 扫描、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的运行基于物理成像技术。
它不仅推动科技革新,也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从智能手机的信号传输到家用电器的能量转换,从交通工具的动力设计到天气预报的数值模拟,物理正以硬核之力,引领人类文明向更高维度迈进 。
物理聚焦宇宙规律,从微观粒子运动到宏观天体运行,通过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塑造学生严谨的现象分析能力和理论建模能力,致力于培养能够在航天工程、量子科技等领域独当一面的物理人才。
物理更是多学科融合的核心基础,从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量子信息学,到与生命科学融合的生物物理学,再到与材料科学协作的凝聚态物理,全方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跨界应用能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极端环境探索等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
为了帮助学生们打破科研壁垒,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顶尖实验室跟随名师学习科研,提升科研能力,
机构已陆续推出多期线下科研项目,为众多学生提供了向领域内杰出导师学习的机会!
本期,将和大家重点介绍圣诞物理学专业相关线下科研项目,对物理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能错过!
8-12年级学生不容错过!!
01、光热材料与海水淡化研究(已满员)
光能是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与其他形式能量的多样化转换,以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益的最优平衡。通过光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开发可再生资源,拓展能量应用场景,从而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前提下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
在现代光能利用中,发光转换、光电转换、光热转换、光催化转换、光生物能转换等方式应用日益广泛。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能量转换的效率,还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数值计算、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投资效率,还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稳定的收益。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资产管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项目目标
导师将根据每位同学的学术背景,通过线下实验室实操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研技能与方法;实践中对材料分子设计、蒸发器搭建及海水盐度调控等进行实验建模与分析;了解光热转换、近红外热成像及界面水蒸发技术的应用,帮学生形成 “理论 - 实操 - 总结” 研究闭环,为后续探索奠基。
项目导师
开展有机光功能材料结构与功能相关方向研究,深耕材料设计、性能调控及光热 / 光电子材料应用探索,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领域顶刊论文,研究专利成果突出,授课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反馈及时,学员表现优异可获 RA 经历。
项目课程简述
理论学习部分:涵盖光热材料原理与海水淡化基础、材料合成原理与实验安全、近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热界面水蒸发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核心知识,辅以课题背景介绍与导师答疑,构建完整理论体系。
实践操作部分:开展光热材料合成、材料分离与表征(柱层析、核磁共振等)、光热红外成像测试、光热界面水蒸发泡沫制备、光热海水淡化实验等实操任务,结合实验总结与汇报,强化理论应用与科研实操能力。
项目时间
2025年12月24日-12月29日(已满员)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02、电化学储能——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
新型储能技术(以水系双离子电池为例)以清洁能源需求为导向,以储能材料性能优化为核心,以多技术融合为路径,是材料科学、电化学等多领域交叉学科。电化学原理与材料特性是其开发核心理论,把握这些才能理解底层原理并推动大规模储能应用。水系双离子电池(ADIBs)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等场景,本项目结合 “双碳” 战略,关注其安全提升、成本控制及电压优化。
水系双离子电池(ADIBs)是一种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新型储能技术,其广泛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场景,本项目将结合其在 “双碳” 战略中的应用,关注其在安全性能提升、成本控制和工作电压优化等相关方面的作用。
项目目标
导师将根据每位同学的学术背景,通过线下实验室实操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储能材料合成、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储能器件组装等科研技能与方法;掌握物理化学基础、储能材料特性及电化学原理等核心知识与应用;掌握材料表征技术在储能材料性能分析中的运用和储能器件优化设计方法,为后续储能领域研究与实践筑牢基础。
项目导师
开展物理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相关方向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多篇顶刊论文,研究专利成果突出,授课经验丰富,沟通引导能力强。
项目课程简述
理论学习部分:涵盖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进展、实验室安全知识、电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原理及实验结果分析方法,辅以项目要求解读、答疑总结及报告撰写与 PPT 制作指导,构建完整理论认知体系。
实践操作部分:开展正极材料合成、涂片法制备正极极片、电解液配置、扣式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测试等实验操作,同步学习样品分析、测试设备使用与结果分析,强化理论应用与科研实操能力,最终通过分组汇报完成成果总结。
项目时间
2025年12月24日-12月29日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03、仿生机器鱼机理探究与实验
仿生机器人(机器鱼)课程的特点是以实验设备与工程工具为工具和平台,以机器鱼仿生设计与智能控制为研究对象,以 “理论讲解 + 动手实操” 为核心方法;是工程设计、智能控制、水下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及 CPG 控制理论等多领域交叉学科。
仿生原理与智能控制知识是其开发应用原理的核心理论,唯有把握课程涉及的技术原理与工程逻辑,才能明白机器鱼游动控制的底层机制,推动其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科学等新领域的探索。
项目目标
导师将根据每位同学的学术背景,通过线下实验室实操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舵机控制、机器鱼气密性测试、浮力调平及游动性能分析等科研技能与方法;掌握机器鱼主控硬件框架、CPG 驱动模型及 STM32 串口通信等核心知识与应用;助力学生形成机器鱼研究从理论学习到实操落地的完整能力闭环。
项目导师
开展水下机器人设计、精密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方向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多篇顶刊论文,研究专利成果突出,授课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
项目课程简述
理论学习部分:涵盖机器学习、Python 与人工智能开发基础及 Python 语言多领域应用;同时包含仿生机器鱼硬件框架、C 语言语法、仿生机理、设计要点及 CPG 驱动模型原理等课题理论,构建多学科融合体系。
实践操作部分:利用 C 语言与 STM32 工具,围绕仿生机器鱼核心问题(舵机控制、游动优化等),按科研技术路线开展串口通信、舵机控制、气密性测试、游动分析实验,构建控制与测试应用,掌握技术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项目时间
2025年12月24日-12月29日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为什么选择我们?
1师资优势
项目导师就职于985高校或国立科研院所,为研究领域内实力突出的科研翘楚,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也超过国内大部分985、211院校教授,足以媲美美国排名前30大学的教授。
2项目优势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严谨规范的科研实训,在学习理论基础之后,带学员进入实验室开始实操学习。
理工科优势,部分涉及经济门类
项目与导师研究方向覆盖多类理工科研究方向,部分涉及经济金融应用。专业关键词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材料科学、生物信息学、金融学、机电工程学.....
3产出优势
1、高质量结项报告
2、个性化网申推荐信
3、科研结项证书,丰富简历
4、优秀学员可获得RA机会
5、教授指导留学选校,助力DIY留学
6、教授指导留学,升学择校及专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