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护理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Ch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导师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的教授,拥有注册护士资格、护理学荣誉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她同时是美国护理学院院士(FAAN),并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获得高级执业护士(APN)资格认证。凭借其卓越的研究能力,导师获得了多项外部竞争性研究拨款和教学资金支持,并荣获多个研究奖项。
2021年,导师被选为美国护理学院院士,2024年被授予国际护理荣誉学会的国际护理研究员名人堂荣誉。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 临终关怀(End-of-life care):致力于改善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如何为面临生命终结的患者提供全面、人道和尊严的护理服务,特别关注预先护理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 姑息治疗需求(Palliative care needs):研究各类患者群体(如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姑息治疗需求,探索如何通过多学科合作满足这些需求,减轻症状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 慢性疾病和长期护理(Chronic illness and long-term care):研究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和长期护理服务模式,探索如何提高长期护理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尤其关注家庭照顾者的支持和赋能。
- 老年护理(Geriatric care):专注于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健康挑战(如虚弱、认知障碍、多重疾病),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护理干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护理伦理(Nursing ethics):研究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在临终决策、约束使用、知情同意和患者自主权等方面的伦理考量,探索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平衡伦理原则与临床需求。
研究分析
1. Co-designing a culturally-sensitive theory-driven advance care planning game with Chinese older adults and healthcare providers
发表于《Palliative Medicine》(2024年)
这项研究通过与中国老年人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共同设计,开发了一个文化敏感的、理论驱动的预先护理计划游戏。研究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通过焦点小组和多轮设计研讨会,确保游戏内容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研究发现,将严肃游戏作为促进临终关怀讨论的工具可以有效减轻这一话题的敏感性和禁忌性,同时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
2. Strategies and factors to enhanc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psychoeducation: A scoping review
发表于《Dementia》(2023年)
这篇范围性综述探讨了提高痴呆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在心理教育中积极参与的策略和因素。研究系统回顾了现有文献,确定了一系列能够增强家庭照顾者参与度的关键策略,包括个性化内容设计、灵活的服务提供模式、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等。研究还识别了影响参与的主要因素,如照顾负担、时间限制和文化背景等。
3. Loneliness at end‐of‐life: A scoping review
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23年)
这项研究探讨了临终阶段的孤独问题。研究系统分析了现有文献,描绘了临终孤独的多维特性,包括其定义、测量方法、相关因素和干预策略。研究发现,临终孤独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现象,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存在性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了现有文献中对临终孤独的理解和干预存在显著缺口,特别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应对方面。这项研究为未来改善临终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方向。
4. Memory trajectories and disability among older coupl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发表于《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2023年)
这项纵向研究探讨了老年夫妇之间记忆轨迹与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以及抑郁症状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利用大型代表性样本数据,应用潜在增长模型分析了记忆功能下降如何直接和间接(通过抑郁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发现,一方的记忆衰退不仅影响自身的抑郁症状和功能状态,还通过伴侣效应影响配偶的心理健康和功能能力。
5. A video decision aid for advance care planning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 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发表于《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23年)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视频辅助决策工具在促进社区居住的中国老年人预先护理计划中的效果。研究随机分配社区中心为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了专门设计的视频辅助决策工具介入。结果表明,接受视频干预的老年人在ACP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这些效果在三个月后仍然保持。
6. A serious game for engaging older adults in end-of-life care discussion: A mixed method study
发表于《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23年)
这项混合方法研究评估了一款严肃游戏在促进老年人参与临终关怀讨论中的效果。研究开发了一款桌游,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讨论,创造了一个安全、非威胁性的环境,使老年人能够探讨临终偏好和决策。结果显示,参与游戏后,老年人在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和讨论意愿方面都有显著改善。质性数据进一步揭示了游戏如何通过降低话题敏感性、促进同伴互动和提供信息来推动临终讨论。
项目分析
1. 预先护理计划的现实评估(A realist evaluation of advance care planning)
该项目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HSSPFS)的资助,旨在通过现实主义评估方法深入研究预先护理计划(ACP)的实施机制和效果。现实主义评估超越了传统的"是否有效"问题,转而探索"为什么有效、对谁有效、在什么条件下有效"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该项目通过多方法数据收集,包括实施者和服务使用者的访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系统识别了ACP干预的背景-机制-结果配置。研究发现,ACP的效果受到文化因素、医疗系统特性、专业人员能力和患者/家庭准备度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
2. 为虚弱老年人照顾者赋能的家庭心理教育项目
该项目获得了卫生及医疗研究基金(HMRF)的资助,旨在开发和评估一个针对虚弱老年人配偶照顾者的家庭心理教育赋能项目。项目采用了基于优势的赋能理论框架,通过六次结构化的家庭访问,为照顾者提供照顾知识、技能培训、情绪支持和资源连接。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评估了干预对照顾者能力感、自我效能、照顾负担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残障人士的姑息和临终关怀(Palliative and end-of-life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项目通过多方法研究设计,首先评估了残障人士(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身体残障等)在生命终结阶段的特殊需求和面临的障碍。随后,项目开发了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培训项目,提升专业人员服务这一弱势群体的能力。研究发现,残障人士在获取姑息和临终关怀服务时面临多重障碍,包括沟通困难、决策支持不足、服务提供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基于这些发现,项目开发了适合残障人士的姑息关怀评估工具、沟通辅助材料和个人化护理计划框架。
研究想法
1. 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预先护理计划决策支持系统
创新点:在导师现有的预先护理计划(ACP)研究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个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提供个性化ACP建议的决策支持系统。
具体构思:
- 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状况、文化价值观和家庭动态等多维数据,预测个体的ACP偏好和决策障碍
- 开发自适应学习算法,根据用户与系统的互动不断调整和优化建议内容
- 设计多模态交互界面(文字、语音、图像),满足不同认知能力和数字素养水平的用户需求
2. 跨文化临终关怀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创新点:基于导师在文化敏感性临终关怀领域的研究,开发一个系统性的跨文化临终关怀素养培育模式,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传递和接受临终关怀相关信息。
具体构思:
- 构建临终关怀素养的多维度评估框架,包括知识、态度、沟通技能和文化敏感性等维度
- 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成员共同设计文化适应的教育内容和传递方式
- 开发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教育干预包,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群体
3.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早期介入临终关怀模式
创新点:打破传统上将临终关怀限定于生命末期的模式,采用生命历程视角,研究如何在健康成年早期和中年阶段就开始介入临终准备和价值观澄清的预防性模式。
具体构思:
- 设计发展敏感性的临终素养教育模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年、中年、老年)的特定需求和关注点
- 将临终准备与生命规划、遗产规划和生存质量优化整合,降低讨论的禁忌性
- 探索代际对话和家庭共同规划在促进临终准备的作用
4. 虚拟现实强化的家庭照顾者赋能项目
创新点:在导师现有的家庭照顾者支持项目(HOPE)基础上,整合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沉浸式照顾技能训练和情绪支持体验,提升照顾者能力建设的效果。
具体构思:
- 开发模拟常见照顾情境的VR场景,如应对痴呆症行为症状、提供安全转移和个人护理等
- 设计情境应对策略的互动练习,允许照顾者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并获得即时反馈
- 创建虚拟支持小组,使地理位置分散的照顾者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分享经验、提供情感支持
申请建议
1. 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 扎实的护理研究方法学基础:深入学习并掌握混合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性研究方法和现实主义评估等导师常用的研究方法。
- 临终关怀与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系统学习预先护理计划(ACP)、姑息治疗、老年综合评估、痴呆护理等导师核心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建议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文献,特别是导师发表的论文,形成对研究前沿的准确把握。
- 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由于导师的研究跨越多个领域,申请者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建议选修相关的跨学科课程,或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展示您的知识广度。
- 数据分析技能:熟练掌握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如SPSS、NVivo等),掌握统计分析方法和质性数据编码技术。如有可能,获取数字健康技术相关技能(如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基础等)将为申请增添优势。
2. 研究经验与学术准备
- 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积极寻求参与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或慢性疾病管理等相关研究项目的机会,特别是那些采用导师常用研究方法的项目。
- 临床实践经验:获取老年科、姑息治疗科或长期护理机构的临床工作经验,深入了解老年患者和临终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护理挑战。
3. 文化与伦理敏感性准备
- 文化敏感性培养:导师的研究特别关注文化背景对临终关怀的影响,申请者应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建议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香港地区文化对健康、疾病和死亡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护理实践。
- 伦理反思能力:护理伦理是导师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申请者应具备深入的伦理反思能力。建议学习医学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并思考其在临终关怀和老年护理中的应用与挑战。
博士背景
Mercy,985护理学博士生,专注于老年护理和智慧医疗研究。擅长运用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技术,探索提高长期护理质量的创新模式。在研究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奖学金和国际护理协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和《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