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本信息
•本科院校及专业:西财-金融学
•硕士院校及专业:香港大学-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计算
•硕士毕业时间:2025年7月
•目前就业状态:2025年7月即将入职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管培生
•工作所在行业:金融
问、你的整体求职规划是怎样的?
答、由于港大的工程学院最早是在第二年的11月毕业,因此我主要在大部分的课程结束后才开始自己的求职规划。印象最深的是1月份的时候,中金就已经开放了暑期实习的投递。所以就我个人而言,1月-6月集中投递和面试暑期实习,6月-10月开展暑期实习,9月-12月进行秋招的投递和面试。其中大部分的秋招offer都是在12月之后发放的。
问、你的求职现状是怎样的?
答、我投递的行业和公司集中于大湾区的金融、互联网、以及国央企,海投范围很广。
金融领域是我个人主要的投递方向,包括银行管培生、基金渠道销售或互联网运营、AMC、券商等。进入面试环节的不少。
银行:有建行和工行的广东省分管培生、招商和平安总行的管培生、广州农商行和广州银行这类城商行的管培生等。
基金:以前三十名的头部公募为主。
券商:有东方财富的管培生、申万宏源的投行部等。
互联网:京东TET、腾讯产品/游戏运营、顺丰管培、字节跳动商品策略等(投递互联网行业是鉴于我硕士专业与互联网比较相关,以及曾经有一段产品运营的实习经历)。
国央企及其他:省属国企旗下资本子公司、广州金控、华润香港、中国人保等。
最终拿到的offer(时间先后顺序):头部公募互金部、股份行南部审计中心、城商行总行管培、省属国企旗下资本子公司、四大行深分管培、股份行深分管培、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管培生。
问、你最终的offer选择是哪个?
答、我选择了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管培生。这个岗位会在卡中心的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包括市场、渠道、风控等。
信用卡行业的特点是长尾客户量大以及风险控制要求高,我认为这和我金融+计算机的复合背景较为契合,薪资待遇和wlb也比较满意,因此最终选择这个offer。
问、你认为硕士专业对求职的影响大吗?
答、在秋招的过程中,我发现金融行业并不是特别关注所学的专业。在主要投递的银行业,各种专业的同学都有参加面试的机会;而互联网行业则更加没有限制。相反,复合的专业背景甚至可能让面试官在众多千篇一律的简历中眼前一亮。个人认为,只要把自己所学与金融行业结合起来,在面试的时候阐述好自己的心路历程,有理有据让面试官信服即可。
问、你面试的企业及岗位,是否有更看重第一学历?
答、在我秋招的面试过程中,西财的金融“守门员”角色体现的比较明显。综合来看,只要满足“西财+985/港三新二”这样的学历搭配,很大概率有面试机会。
进入面试环节后则各凭本事了。当然,企业更倾向于招学历更好的同学,这无可厚非。但前面的同学最后可能有更好的去向,因此进入面试环节的你也能有补录的机会。所以我个人觉得并不需要过于“学历焦虑”,更重要的是抓住面试机会,展现你的个人特点及与岗位的适配性。
问、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答、主要是大部分的HR都会问到为什么本科学金融,硕士要选择ECIC专业。首先我会强调我的本科学习和实习经历与金融强相关;其次我会加以解释:我的硕士课程中包括了很多与商科相关的数据分析的内容,把数分的知识与金融结合起来,能够让我拓宽技能点和知识面。
其中,股份行南部审计中心就是看中了我所掌握到的数据分析技能,因此收获了这个offer。
问、你的求职感悟?
答、第一,我认为相比专业,更重要的是选择QS排名更高的学校,这样能让自己获得更多面试机会。比如说我收获的offer中,就有企业是根据硕士院校的档次开出薪资。
第二,要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这并不是说每一场的面试都要准备不同的面试话术,而是可以参考宝洁八大问和常见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情况,列出面试的大纲。最好再准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自己在被问及半结构化问题的时候有话可谈。
第三,心态平稳。秋招是一场持久战,越到后面的机会越大。并不要因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患得患失,更重要的是认真准备好下一场面试。要相信更好的offer会在后面。
机构2024届学员:W同学分享
我的基本信息
•本科院校及专业:南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硕士院校及专业:曼大-Digital Development
•硕士毕业时间:2024.11.25
•目前就业状态:2025.4.1入职上海华讯-解决方案顾问
•工作所在行业:信息技术与服务
问、你的整体求职规划是怎样的?
答、我的求职时间线:
√ 2024年8月回国准备秋招实习投递
√ 2024年10月-12月进入腾讯实习
√ 2025二月开始准备春招
√ 2025年4月1日入职
我是在2024年8月正式开始准备秋招的,目标比较明确,主要聚焦在项目管理和解决方案相关岗位上。由于我在读研前有过一年的软件实施顾问经验,再加上曼大的留学背景,整体上对岗位匹配度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2024年10月,我开始在腾讯实习,担任安全资质项目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公司出海项目中关于海外合规资质的申请与管理。这个岗位对英文能力要求较高,也正是因为我的留学背景和项目经历获得了认可。实习持续两个月,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秋招。
由于秋招我选择了实习,所以我在年后二月份开始继续准备春招,并对简历与岗位方向做了进一步聚焦,明确了以数字化转型与解决方案方向为主的求职路径。
问、你的求职现状是怎样的?
答、实习结束后,我在春招期间采用了海投策略,主要面向互联网行业、智能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投递了80+企业)。投递了多家大厂和国企单位,目标岗位是项目管理和解决方案,希望能结合自己技术与业务背景找到合适的方向。
我最终拿到的offer是来自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的岗位,也是我接到的第一个正式offer。
问、你最终的offer选择是哪个?
答、拿到华讯offer以后,我本人非常满意,公司团队氛围好,发展前景清晰,因此没有继续推进其他公司的流程。便选择了这个。
华讯是一家具有国企背景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岗位方向为解决方案顾问。这个岗位与我硕士专业“Digital Development”的核心内容非常契合,尤其是在信息系统设计、数字平台与技术应用等方面。此外,公司培训体系完善,新员工入职后有一年的轮岗与考证期,有利于打好业务与技术基础。我也正在学习一些硬件和网络基础知识以更好胜任岗位。
整体而言,这个offer高度匹配我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目标,也契合我当初选择留学的初衷。
问、你认为硕士专业对求职的影响大吗?
答、虽然我的专业不属于“热门”类别,但这并没有成为我求职中的阻碍。相反,它是我基于本科专业、过往经历和职业目标理性选择的结果。我能将硕士阶段所学与之前的实施经验、实习经历进行结合,在面试中表达清楚专业价值,这成为了我的加分项。
我认为与其盲目追求热门,不如找到一个你能讲出“为什么选择”的专业方向。另外,海外项目经历、英文能力、数字化背景等在我实习和求职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问、你面试的企业及岗位,是否有更看重第一学历?
答、虽然没有HR明确质疑我的本科背景,但在秋招和春招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部分企业会在初筛阶段卡第一学历,会更偏好“985/211”毕业生,我投递时基本没有收到回应。
但对于我重点关注的岗位和行业来说,实际更看重的是项目经验、岗位匹配度和沟通能力。我的腾讯实习-实施顾问背景、海外经历成为主要竞争力。目前我所在的岗位虽然是解决方案岗,但属于跨国企业小组,公司非常看重我留学背景和语言能力。
问、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答、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专业背景,而是长时间、大规模投递所带来的心理消耗。秋招、春招的节奏很长,笔试、测评密集,有时投入了很多精力却迟迟没有面试反馈,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甚至灰心。
在这样的阶段,我选择了坚持——不盲目跟风、调整节奏、适度休息。事实证明,机会会在持续的努力中慢慢显现。
问、你的求职感悟?
答、我的最大感悟是:专业不需要热门,但路径要清晰。只要你的专业选择、实习方向和职业目标之间是连贯的,你就能在简历和面试中讲出自己的“故事”,让用人单位看到你是一个“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
其次,保持节奏与信心非常重要。秋招春招的焦虑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但不要轻易放弃。复盘每一次投递与反馈,调整策略,坚持输出,会慢慢看到结果
最后,对于还在选专业或考虑留学的同学,我建议在做决定时不只是看就业热门与否,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过往经验和未来的行业趋势,找到那个既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面试官的“交集点”。
机构2024届学员:Z同学分享
我的基本信息
•本科院校及专业:西财-财务管理双语实验班
•硕士院校及专业:UCL-Global Healthcare Management (Leadership)
•硕士毕业时间:2024.12月
•目前就业状态:2024.10月入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工作所在行业:审计
问、你的整体求职规划是怎样的?
答、我没有参加入学时的秋招,因为当时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大健康领域工作,但刚入学时对此行业的了解比较有限。综合评估后,我认为等到毕业后再参加秋招,成功率会更高。并且我曾有约一年半的gap期,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段商科和医疗相关的实习。因此,在英国读研期间,我没有再参与实习或远程实习项目。
2024年6月结课后,我身边有不少同学开始陆续回国实习,为秋招做准备。但考虑到我无法同时兼顾毕业论文和秋招,我便决定留在伦敦专心完成论文和研究项目。7月底完成项目与论文后,我才开始利用空闲时间投递部分职位,希望借此积累测评和面试经验,为接下来的正式秋招做好准备。
问、你的求职现状是怎样的?
答、我的求职方向主要集中在财会和大健康两个领域。在具体投递上,正如我之前提到,24年7月份我是以积累测评和面试经验为主,为后续正式的秋招做准备。因此当时并没有大规模投递,甚至刻意保留了心仪的公司,打算在准备更充分后再投递。
在财会方向,我投递了:VIVO 的财务管培项目(进入面试阶段)、一诺基业的海归管培生、毕马威的金融审计岗位(补招)(顺利通过面试并获得 offer)。
在大健康领域,我投递了:意略明Health相关的咨询分析师岗位(进入面试阶段)、百威中国市场部的秋招实习岗。
问、你最终的offer选择是哪个?
答、我最终选择了毕马威金融组的审计岗位。首先,在财务领域,我并不打算进入银行、投行或国企央企等体系。相比之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财务从业者比较理想的起点。而且金融组审计相比企业组,整体工作强度稍小。其次,工作地点满足了我的地域偏好,且我可以在回国后一个月无缝入职,避免空档期。因为有过gap,所以我个人不希望长期脱离职场节奏,比较在意入职时间的连贯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大健康领域的竞争优势相对有限。我的硕士专业是全球健康管理,虽然对我开拓视野、理解医疗行业提供了很多帮助,但在实际参与医疗背景强相关的求职竞争(如大健康领域的市场、咨询岗位)时,尤其是在和具有医学、药学等背景的同学相比,我自己在专业知识、项目经验上的劣势比较明显,尚未具备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因此,我没有完全放弃财务方向的岗位投递。
审计岗位与我本科的财务管理专业契合,对我来说算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职业选择。虽然它和我研究生读的全球健康管理专业关联不大,但我当初留学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彻底转行,而是想借此机会拓宽眼界,同时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更综合的视角和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尽管最初,我确实希望进入大健康行业中偏市场方向的岗位,后来也考虑过大健康领域的财务岗,但最终基于现实,还是选择回到更广义的财务方向。
问、你认为硕士专业对求职的影响大吗?
答、我认为硕士专业对求职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大小,其实取决于自身背景、求职方向和岗位类型。以我个人经历为例,我本科是财务管理,硕士是全球健康管理,但我最终进入的是毕马威审计岗位,这与我本科背景高度契合,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硕士专业并没有成为影响因素。尤其是在投递财会类岗位时,用人单位会综合评估我的本硕专业,更看重的是我的财会基础知识和相关实习,而非单一地看硕士专业是否对口。不过,硕士专业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岗位上可能会比较明显。比如我在研究大健康行业的市场、咨询等岗位时,会发现不少岗位更偏好有医学、生物、临床背景的候选人,或者希望候选人有相关的项目经历或行业经验。因此在这方面,像我这种非技术型背景的人,优势就不算明显。
但这并不代表非热门专业就没有出路。我身边也有的同学,本科泛商科专业+硕士UCL全球健康管理,在秋招中也拿到了医疗咨询或者医疗相关的offer。总结来说,硕士专业当然会对求职方向有所影响,但它并不完全决定结果。
问、你面试的企业及岗位,是否有更看重第一学历?
答、关于企业是否看重第一学历,我觉得与不同行业、公司和岗位本身要求有关。就我自身经历而言,我在面试中没有明显感受到,但确实会被问到一个高频问题——为什么研究生专业和本科、实习背景、应聘岗位的关联度不高。比如我本科是财务管理,研究生是全球健康管理,在面试审计或财务岗时,HR更在意职业方向的转变逻辑,以及过往实习中是否积累了与岗位相关的经验。像我过去的几段财务、审计相关实习经历,便成为加分项。当然像头部投行、互联网大厂、快消公司等应该对第一学历还是看重的。
问、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答、在我的求职过程中,并没有遇到HR直接质疑我硕士专业水或否定其价值的情况。但几乎在每一轮面试都会被问到:为什么从财会专业转到了全球健康管理?也确实也有HR对这个专业不了解,甚至会误以为它是帮助别人管理身体健康的专业。
面对这类问题,我通常会参考当初申请硕士专业时的思路进行解释。比如我会提到,疫情期间我对医疗体系的关注和反思成为我转向大健康领域的一个契机,希望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医疗系统和公共健康的运作。同时,如果我应聘的是财务相关岗位,或者HR对我的硕士专业不太了解,这反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我去主动解释自己的定位。我会强调,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离开财务,而是用财务的角度理解医疗行业:硕士期间我学习了与财务高度相关的课程,如Economic Evaluation;在小组项目中我主要负责财务分析部分;我的毕业论文也结合了医疗与经济评估的内容。这些经历不仅保留了我原有的专业优势,也拓展了我看问题的视角。
总的来说,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化自己的专业选择,主动解释硕士专业与岗位之间的联系,并把这种跨专业的经历转化为优势,比如视角更广、思维更综合等。
问、你的求职感悟?
答、其实,我的求职经历并不算典型,因为恰好赶上了企业的补招,所以在回国后很快入职,没经历太长的空档期。现在回头看,虽然我已经入职半年多,但很多同期读硕士的同学,是等到最近几个月才陆续拿到offer的。
目前,我在四大从事审计工作,严格来说,并不是所有财会专业同学的最佳选择。我也常常会思考,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完整参与秋招,是否可以争取到一个更心仪的岗位。从大学毕业开始,我观察到有些同学会在海外硕士开学前准备秋招,刷测评、改简历、模拟面试,在开学前拿到理想的offer,后续几乎都没有求职压力,安心享受海外学习的过程。相比之下,我的准备时间更偏后置,节奏也更加随机佛系。但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回国参加秋招,我建议还是需要提前规划好回国时间。不少同学都会在硕士快结课时回国,安排实习过渡期,就算不能转正,也能同时准备投递、练测评,帮助自己进入找工作的状态。身边没gap过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如此,衔接得非常紧密。
另外,国内的秋招越来越卷,流程越来越智能化,测评门槛变高,建议大家不要临时报佛脚,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模拟题库和辅导材料进行提早准备,提升通过率。
此外,我建议在申请学校和专业时,需考虑到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好心理预期。专业虽然不决定一切,但有时确实会影响是否具备岗位的准入资格或者转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