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欧学可持续建筑到底在学什么?

在北欧学可持续建筑到底在学什么?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小汪,来瑞典留学快一年了,在忙于生活之余,也学了不少东西(一整个完全颠倒哈哈哈哈),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我都在学些什么?

首先我的项目是KTH的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简单来说就是土木工程,但项目里的课程分为不同的track,我因为不想学结构,所以选的课程基本全是Sustainable Buildings可持续性建筑这个track里的课。

可持续在北欧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不用学科或多或少都会讨论可持续性的话题,而指导方针基本为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旨在到2030年实现以下目标:

消除贫困和饥饿

实现优质教育和性别平等

确保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推动经济增长和体面工作

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

采取气候行动,保护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

促进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

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以实现目标

在北欧学可持续建筑到底在学什么?

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https://sdgs.un.org/goals

而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主要考虑能源消耗、材料选择、使用者安全性、建筑生命周期等等。为了评估建筑的可持续性等级,设立有相关的评估系统,从材料到建筑到城市的分布,不同系统关注的环境维度多少和尺度范围大小不同。

在北欧学可持续建筑到底在学什么?

一些建筑可持续性评估系统

©Tove Malmqvist, KTH

以最常见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评估系统为例,它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开发,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绿色建筑认证系统之一。主要评估方面包括:节能与能源利用效率、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选择、室内环境质量、可持续选址与交通。

这些评估系统帮助建筑在设计和运营阶段就考虑节能环保,是推动全球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关键工具。而我们的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新建筑的设计以及老建筑的改造中,调整不同的影响因素,尽可能的让建筑在可持续性评估中指标达到优秀。

位于斯德哥尔摩的Hammarby Sjöstad

Ola Ericson/imagebank.sweden.se

好了现在理论讲解暂停,来看一看实际案例吧,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个人很喜欢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可持续性城市社区案例——位于斯德哥尔摩的Hammarby Sjöstad哈马碧湖城。它是斯德哥尔摩南岛以南的一个城市开发项目,最初的计划是将以前的工业区开发成一个用于2012年奥运会的生态运动场和运动员村。但当伦敦最终中标后,计划发生了变化,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与一些建筑公司一起决定将其作为斯德哥尔摩21世纪的第一个生态城区。

该生态区提出的的Hammarby模型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它从一开始就在规划中集成了几个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筑基础设施以及“蓝绿”基础设施(指绿地和水体),同时设置有能源、水和废物物理流的多元规划系统。

Hammarby模型中包含的节能措施目标是将供热消耗减少 50%,并与瑞典平均水平相比更有效地使用电力。 其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也远高于瑞典的平均水平——使用生物能源和焚烧当地废物来生产热量和发电。同时还实施了大规模的当地废水和雨水收集和过滤,而这些雨水收集设施经过设计,成为社区“蓝绿”景观的一部分。

社区滨水景观

Melker Dahlstrand/imagebank.sweden.se

该生态区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是实施了高科技垃圾分类和垃圾运输系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可能是各种生活垃圾的真空吸废系统。在这个在整个地区实施的系统中,装满的垃圾袋被间歇性地运送到该地区外围的分站,从而显著有效地收集垃圾,根本不需要垃圾车进入住宅区。

在交通上,Hammarby sjöstad 是斯德哥尔摩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个以有轨电车作为主要通勤交通方式的地区,其他可持续性交通系统包括宜人的行人和自行车网络、大型拼车系统、免费渡轮,确保了近 80% 的旅程是通过公共交通、步行或自行车。

对于Hammarby Sjöstad的居民来说,它不仅是一个人们想要居住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动起来和社交的地方,同时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将这里的居民与大自然联系起来。

虽然住宅密度比较集中,但每一个元素都是围绕人设计的,所有公寓均设有阳台,所有建筑物均设有电梯,街道宽阔且风景优美,半私人区域包含充足的绿色空间,可供家庭和邻居交流。许多公寓楼的底层都有商业和零售单元,混合用途的建筑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混合社区。

木制的观景平台

Ola Ericson/imagebank.sweden.se

可持续不仅仅体现在社区的尺度上,建筑本体的设计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单体建筑不仅是城市可持续系统的组成单元,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第一界面。为了延续整体社区的可持续性理念,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材料选择、能源系统及居住体验,都需要经过测试达到相应的标准。

以KTH校内的U- building为例,作为校园内有教学与研究意义的建筑,在设计上使建筑结构和材料暴露在外,作为教学工具的一部分,同时也设置有高于平均水平的监测系统,获取详细的建筑运营数据,供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

KTH U-building外观

在KTH的U building这个教学楼的设计中,可持续性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点,建筑在最初规划时就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与人本体验的统一。

比如,建筑结构采用了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并结合大面积自然采光设计,有效减少了人工照明和供暖的能源消耗。同时,整个楼体配备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与照明,既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也保障了师生的舒适体验。

KTH U-building的HVAC暖通空调系统图

其实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走出教室就能在身边的建筑里找到实例,也突然对各种地区的规范以及不同天气环境下的不同对策有了实感。

我也慢慢培养了一种“可持续的观察力”,每次走进一个新的社区或者建筑,我都会下意识地去看建筑朝向、开窗是否合理阳光是否充足、材料是否环保、有没有考虑自然通风、公共空间的布置是否鼓励社交与共享资源。这些过去可能完全不会注意的细节,如今都变成了我理解一个建筑的切入点。

这个外部遮阳帘系统真的很iconic

其实建筑的可持续很简单,从材料的选择到能源的使用,再到人与空间的关系,所有的设计决策都在回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能更负责任地与这个世界共处?

在瑞典学习生活的快一年了,在我不断的学习中,我作为居住者的身份也不断提醒我去感受这些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开始思考建筑是否提供了一个冬天不太耗能却依然温暖的空间,是否有让人愿意停下来与邻居聊天的空间,是否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这些看似微小的体验,其实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可持续建筑的意义——它并不只是为了“拯救地球”,它也真真切切地提升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

只要每个人都能有一些基础的认知,可持续就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奖学金来袭!澳洲大学奖学金金额与要求一览表

下一篇

领科国际学校怎么样?入学条件?考试内容难度?学费多少钱?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