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Hames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助理教授,导师是当今医疗人类学领域的重要新兴学者。导师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获得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大学获得东亚区域研究硕士学位,专攻古典日本诗歌和翻译。在加入中大之前,导师曾担任香港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田野调研经验。
导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象,通过民族志方法深入探讨老年人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健康、社会满足感和生存意义。他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研究领域
导师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要讲授三门核心课程:婚姻、家庭与亲属关系、民族志专题:日本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研究生入门。这些课程体现了他在亲属关系研究、日本社会文化分析以及人类学方法论方面的深厚造诣。
导师的研究兴趣极为广泛且相互关联,包括民族志方法、老龄化研究、亲属关系、人口结构变化、孤独感研究、合作组织、医疗人类学、政治生态学,以及日本、香港和东亚地区的比较研究。这种跨领域的研究取向使得他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现代社会面临的复杂挑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对个体和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研究分析
1."Ink and forgetting"
(2024), 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
这篇最新发表的文章探讨了民族志田野工作、东京电车、痴呆症和儿童伤害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记忆的本质。导师通过考察被遗忘事物的广袤性、书写如何阻止回忆的流失,以及无法形成新记忆的状态,展现了田野笔记在日常生活和非凡事件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这篇文章体现了导师对民族志方法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记忆、书写和研究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哲学思考。
2. "Songs of Solitude"
(2023), American Ethnologist website
作为"Flash Ethnography: Dusk"合集的一部分,这篇文章通过民族志方法探讨了孤独感及其缓解方式。导师深入分析了日本老年人如何利用可获得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展现了老年人在面对社会孤立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文章揭示了孤独感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重要窗口。
3. "Flash Ethnography: Dusk"
(2023), American Ethnologist website
这个创新的学术项目体现了导师在民族志方法论创新方面的贡献。通过与Derek Pardue的合作,导师推动了"闪光民族志"这一新兴研究方法的发展,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这种方法强调捕捉转瞬即逝的社会现象,特别适合研究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的生活状态。
4. "Iryōjinruigaku kara mita iryō to machizukuri"
(2022), Hoken no Kagaku
这篇日文文章从医疗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医疗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展现了导师深厚的日语能力和对日本学术界的深度参与。文章探讨了医疗机构如何超越传统的治疗功能,成为社区建设和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这一观点对理解现代医疗系统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5. "The Energetic Brain Club in Life and Death"
(2021), 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
这篇重要文章通过对东京郊区一次"活力大脑俱乐部"会议的深入民族志描述,探讨了孤独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导师发现,虽然该俱乐部名义上旨在预防痴呆,但认知衰退往往只是边缘话题。老年成员更多地参与招待仪式,进行关于家庭、记忆、困难和政治的长时间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同情、联系和孤独感的慰藉。这项研究揭示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社会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
6. "Ageing and the Case of Democratic Medicine in Japa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基于18个月的田野调研,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如何改造Min-Iren诊所和医院,使其不仅提供传统医疗服务,还成为社交、社区建设和政治行动的场所。导师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Min-Iren机构在促进社会参与、集体行动和社会支持方面的作用,揭示了老年人通过医疗机构改善个人和社区福祉的创新方式。
项目分析
1. 民族志专著项目:"A Book of Life"(进行中)
导师目前正在完成一部题为"A Book of Life"的民族志专著,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老年人与Min-Iren(日本左翼医疗联盟)之间的关系。该项目追踪了老龄化和衰退的过程,展现了日本一些老年居民如何塑造合作诊所和医院,不仅为他们提供适合需求的医疗服务,还创造了社交和政治参与的场所。这一项目预期将成为老龄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理解合作医疗组织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的作用提供深刻洞察。
2. "Flash Ethnography: Dusk"合集项目
导师与Derek Pardue合作完成的"Flash Ethnography: Dusk"项目代表了民族志方法论的重要创新。这个项目推动了"闪光民族志"这一新兴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捕捉转瞬即逝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工具。该项目不仅展现了导师在方法论创新方面的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当代人类学研究前沿发展的敏锐把握。
研究想法
1. 数字时代的老龄化与社会连接研究
研究方向: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和孤独感体验
- 香港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的民族志研究:从WhatsApp群组到虚拟社区的社会资本构建
- AI陪伴机器人在日本养老机构中的接受度与情感依附研究
- 疫情后老年人混合式社交模式的跨文化比较:线上与线下社区参与的整合策略
2. 医疗合作组织的全球化比较研究
研究方向:将Min-Iren模式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医疗合作组织进行比较
-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与日本Min-Iren的组织结构与社会功能比较研究
- 欧洲医疗合作社与东亚模式的制度民族志分析:从意大利到香港的合作医疗实践
- 全球化背景下医疗合作组织的可持续性与本土化适应策略研究
3. 城市空间与老龄化的政治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向:结合政治生态学视角分析城市老龄化现象
- 香港公共空间的老年友好性改造:从天桥到公园的权力关系与空间正义研究
- 东京都市更新中的老年居住权利与社区记忆保护的冲突与协商
- 珠三角城市群老年人口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故乡到新城的身份认同重构
4. 后疫情时代的医疗人类学新议题
研究方向:探讨COVID-19对老年人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长期影响
- 疫情后日本老年人医疗信任重建的民族志研究:从恐惧到适应的心理轨迹
- 香港老年人家庭照护模式的疫情适应性变化:从传统孝道到现代化照护的价值冲突与整合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强化
核心要求:
- 语言能力:除英语外,强烈建议具备基础日语能力,能够阅读简单的日文学术文献和进行基本对话
- 田野调研经验:积累民族志研究经验,特别是与老年人群体或医疗机构相关的田野工作
- 跨学科知识:补强老年学、医疗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具体准备:
- 阅读导师的核心文献,特别是关于Min-Iren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
- 学习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技巧
- 了解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系的基本结构
2. 研究提案撰写策略
选题原则:
- 延续性创新:在导师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比较视角或理论拓展
- 方法论贡献:考虑如何在民族志方法上有所创新,如结合数字人类学方法
- 现实关联性:选择具有当代社会意义的研究议题,如疫情影响、城市化挑战等
提案结构建议:
- 问题意识:明确阐述研究的理论gap和现实意义
- 文献综述:展现对导师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 理论框架:合理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政治生态学等导师偏好的理论工具
- 研究方法:详细的田野调研计划,包括具体的研究地点和对象
- 预期贡献:明确说明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田野调研能力建设
前期准备:
- 建立与养老机构、社区组织或医疗合作社的初步联系
- 培养对老年人群体的敏感性和同理心
- 学习研究伦理和田野调研的安全防护知识
技能提升:
- 掌握多种数据收集方法(观察、访谈、文件分析、视觉人类学等)
- 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是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老年人的交流技巧
- 学习使用民族志软件(如NVivo、Atlas.ti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学术网络建构
国际联系:
- 参加老龄化研究、医疗人类学或东亚研究相关的国际会议
- 关注Asia Pacific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PAA)等区域性学术组织
- 建立与日本、香港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
本地参与:
- 参与Hong Kong Anthropological Society的活动
- 关注中大人类学系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 与导师指导的在读学生建立联系,了解项目进展和研究文化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