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特邀徐同学与大家分享交流她同时斩获伦敦政经 LSE心理与行为科学专业、UCL 心理学专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三封offer的申请经验与心得。
她说:“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01、试图寻求理解世界的途径时
与心理学结下妙不可言的缘分
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逐渐触及学科内在的逻辑脉络,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在七载光阴中经历了层层冲刷。
初中时,我就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也许冥冥之间有天意,总觉得“心理”这两个字读起来缠绵,和我有缘分,当时浅薄的认为,“心理学”只是可以看透人心中所想的一门学科。
上了普高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就是我的一切。高考压力下,我发现自己完成学校的功课、跟上学校的进度就已经是奢求,成就感更是早已被理解大量公式而消磨殆尽。我需要找一个办法去理解自己,想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去理解这个世界,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的书。
我的心理学之旅始于市面常见的入门读物。《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效应对个体的强大裹挟,以及人们无意识寻求归属的本能。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在群体洪流中努力锚定自我认知的坐标,不因盲从而扭曲事实。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则剖析了童年经历如何塑造人格类型,让我理解了“回避型人格”等常被提及的概念的深层根源。 而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给予了我颠覆性的启迪——它将以“目的”为核心的动力论,从僵化的“结果”决定论中解放出来,强烈肯定了人的自我效能感。初读时的震撼至今清晰:仿佛一个长久深陷悲伤泥沼的人,忽然被点醒——你本有双腿,随时可以自己起身离开原地。
也正是心理学带给我的这种微妙的、情绪上和生活上的安抚,让我产生了要深入学习它的想法。我不是一个很认真的人,经常偷懒,没写过的作业现在还堆在旁边的书架上;拖延的漩涡也会时常将我困住:明知第二天考试在即,却仍不愿放下手机。但是在那一刻,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我要考UCL心理学。
是的,我一开始的目标只是UCL,是G5中最不起眼的那个,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有点封闭、有点自暴自弃的我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已经用了所有力气。也就是那一刻,我决定要向前走,即使途中有无数次犹豫徘徊,也没有停下脚步。
申请季开始后,所有事情扑面而来,有无数个未知的第一次等着我去发现,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需要我去承担。六月大考季结束后,我开始试着面对唬人的UCAS系统,填写各种错综复杂的申请材料。七月份,我开始面对选校和专业,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研究不同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核心内容,琢磨它们与自己的适配度,去发觉自己究竟想学的是什么。八月末,我在纠结之后确认了要冲刺剑桥和LSE的心理学,开始一边疯狂地看推荐书单上的书目,一边撰写文书。
图片来源 伦敦政经官网
02、文书需找到知识点背后的逻辑
建立自己的框架和学术表达方式
学习心理学越到后面,越发觉这门学科再也不是一开始那种"乖巧"的模样。在探索自己所爱的细分领域时,阅读并不再是以前那样简单轻松的事情。我也开始理解以前的狭隘,《乌合之众》只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角,于是我开始阅读Essentials of Social Psychology,去寻求一个更加整合的视角。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创立,但本身并不被归为现代学科细分领域(而弗洛伊德也经常被心理学诟病,于是我从文书初稿中慢慢删去了这些)......
新一轮的阅读中,我开始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再从所有阅读的书目中,寻找文书所需要的素材,带着热爱的、有批判性思考的、有对心理学本质的深刻理解的我。
完成了大量阅读后,我开始深扒大学课程,决定以LSE对PS文书的偏好作为文书写作目标,于是有意识的融入了视角去强调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behavior。在了解UCL对认知心理学的资源后,我果断将Thinking, Fast and Slow等著作中汲取的知识,融入了文书中。在主体段撰写完毕后,我才补齐了开头段落,最后慢慢形成了完整的文书脉络。
然而文书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三十多版文书废稿,发生了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一开始连一句话都挤不出来,只能机械式地罗列我的学术活动经历和具体内容,每次交稿内心都十分忐忑,不知道老师又会对我的文书作何评价。
但是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这些不足,才驱使我开始阅读积累。当知识点背后的逻辑逐渐清晰,当个人的理解框架得以构建,当精准的学术表达成为可能——文书的主线才真正浮现。文书写作的过程正如我EPQ项目中老师强调的布鲁姆认知金字塔:优秀的文书同样需要展现高阶认知能力——从兴趣切入点的应用,到理论分析与主线融合,再到批判性思考与多角度阐释,最终指向未来深耕方向的创造性构想。
03、打开封闭的内心
多进行模拟面试练习
模拟面试是一件很崩溃的事情,要随时随地面对自己的观点被挑战的风险。模面到最后,我的信心被打击到碎成了满地的镜子碎片一样,好像自己的观点在教授听来是那么可笑。纵使习惯将观点缄默于心,面对大学入学面试,我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剥开展现给教授看。
但经过模面一次次的拆开重组后,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才能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正因为思考了一些以前没有想过的回答角度,也让我开始调整以前二元对立的想法:观点没有对与错之分。当教授提出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时,我们要做的是整合信息、处理信息,或者礼貌地讨论互动,而不是去怀疑自己观点的质量。
愿意把自己封闭的内心打开,去接受质疑,包容辩证的、多层级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内心强大、学术能力成熟的表现。比如在和模面导师讨论"体温计有没有思想"的问题时,我给出的"思想"定义过于狭窄,以至于得出了很肯定的结论。可是导师提出另外一种定义"思想"的方式,并让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得到了更加合理全面的答案。
04、细细感受当下的情绪
稳稳地做好每个决定
在等待申请结果时,我也曾在无数次深夜中自我怀疑,耳机里放着深夜EMO歌单,手机上刷着各种申请季录取BG帖子,默默流眼泪。我还记得宿舍的空调总是开得很低,半夜裹着被子被冻醒时,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邮箱看看有没有录取邮件出现,然后又在失望中瑟缩着进入梦乡。
人总有无数个怀疑自己的理由,我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校是不是会被"全聚德",纠结过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不是不够强。还记得第一次模面的前一个晚上,我一直在哭,在床上三更半夜戴着耳机听英语音频,因为担心自己听不懂教授说的话。音频播完的间隙,我总是闭眼在想,如果教授看到我,会不会觉得是一个很失败的申请者。
但是最后,所有的怀疑只会通向一条路,就是相信自己。我仍然记得拿到剑桥面邀的那天,班主任爬上楼恭喜我;我也记得拿到UCL录取那会儿我生病感冒在家,迷迷糊糊中惊起一身冷汗;我更记得有一天晚上睡得很不踏实,半梦半醒中收到LSE录取通知书的兴奋。
我的牛剑G5申请季就这样夹杂着懵懂的泪水结束了。好像在某个瞬间所有任务都做完了,而心中依然紧绷着。偶尔深夜翻阅我写下的文书废稿、积攒的笔记,会恍然发觉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亲爱的26fall申请者,也许你现在很迷茫焦灼,但是请你慢下来,细细感受当下的情绪,稳稳地做好每一个决定。祝愿大家都能收到梦校offer!
*以上内容来自个人经历,仅用于经验交流分享,无任何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