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赴美读博成众多学子逐梦科研的热门之选。美博士毕业生出路、薪资、留美率最高专业、获博所需时长及授博最多院校等问题,可通过最新发布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ED)揭晓答案。
SED自1957年起每年开展人口普查,调查特定学年内从美认可学术机构获博的所有学生,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五个联邦机构赞助,主要收集博士生教育史、人群特征及毕业后计划信息,用于评估博士群体特征及博教博位趋势,堪称“美国博士界的人口普查”。
由于SED目前2025的调查报告仍为出来,所以暂时使用2023-2024的报告评估当下博士申请、完成学业、录取概况的整体情况。
01、在美获研究博士学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由SED2024年发布的数据来看

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在经历2021年疫情冲击后的急剧下滑和2022年的强劲反弹后,于2023年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从2022年的57,448个小幅上升至2023年的57,862个。
这一增幅远低于2022年,说明疫情后的博士教育系统逐步恢复常态,也预示着博士授予数量可能已趋于饱和。
长期来看,自1958年SED调查设立以来,美国博士教育整体保持年均3%左右的增长,但在近两年,这一增长明显放缓,受到特朗普政策的影响,2024年和2025年很可能将维持在“微增”状态(25年或出现不增长或负增长影响)不再呈现出显著的扩张势头。
然而随着政策放宽或NSF等机构资金恢复一部分,26年或27年的博士增幅可能会类似于2022年的强势反弹。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博士学位结构的持续重塑。过去20年间,科学与工程(S&E)领域的博士授予数量增长了70%,而非S&E领域(如人文、教育、艺术等)则反向减少了12%。S&E博士在整体博士中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66%上升到2023年的79%,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逼近甚至超过80%。
这反映出美国在科研投资、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层面对S&E领域的强力倾斜,也意味着博士教育日益呈现出“技术理性”导向。在此背景下,非S&E领域博士面临“结构性萎缩”风险,其招生规模、研究资源与毕业后就业空间均受到制约,推动了文理分化的加剧。
进入2024–2025年,博士教育的总体走向可以概括为“总量稳定,结构集中”。一方面,美国高校的博士产出能力依然稳健,但招生重点正逐步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气候科学、数据工程等关键科技方向聚集;另一方面,博士学位的职业功能正在悄然发生转向,不再单一指向学术界,越来越多博士毕业生走向企业、政策、科技传播等领域,体现出跨界能力与可转化技能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国际学生而言,尽管签证政策和地缘环境带来不确定性,但其在STEM博士生群体中仍然是主力来源,美国高校对高质量国际博士生的需求并未减弱。
总体而言,美国博士教育体系在疫情后步入理性收缩与结构优化阶段,申请者需更加精准定位自身研究方向、强化科研成果与导师契合度,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立足之机。
02、美国博士,中国籍占1/3

据最新统计,在总共57,862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19,393人(占比34%)为持有临时签证的国际学生,几乎每三位博士中就有一位是非永久居民。这一比例延续了近年来国际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度活跃的趋势,也凸显出美国高校对全球高水平科研人力资源的持续依赖。
这些临时签证博士获得者的学科分布极不平均,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集中。数据显示,其中有86%(16,768人)获得的是科学与工程(S&E)领域的博士学位,而非S&E领域的仅占14%(2,625人)。这进一步反映出S&E领域在全球高学历流动中的主导地位,也说明美国高校在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度的国际吸引力。
反观非S&E领域,不仅整体博士数量萎缩,国际学生的占比也显著较低,表明在人文社科领域,美国博士教育对全球人才的吸附能力明显减弱。
从原籍国来看,这些临时签证博士获得者主要集中在极少数国家或经济体。前15个原籍国贡献了77%的总人数(15,021人),在S&E领域,这一集中度甚至高达79%(13,248人),在非S&E领域也达到了68%(1,773人)。这种高度集中说明,尽管美国博士项目对全球开放,但在实际招生与培养中形成了明显的“国别重心”。
其中,中国与印度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博士生输出国,占据了压倒性地位。仅这两个国家就贡献了9,414名博士,占所有临时签证博士的49%;在S&E领域,这一比例更高达51%,即超过一半的外国S&E博士来自中国与印度。
这一趋势反映出美国在全球科技教育生态中的核心地位依旧稳固,但也面临潜在风险与挑战。一方面,这种集中依赖说明中国与印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已成为世界级“源头”,支撑了美国大量实验室与科研项目的运行;但另一方面,若国际局势或签证政策发生变化,对这两个国家博士生的流动造成阻碍,将直接影响到美国高校的科研生产力。随着美国博士教育在未来几年持续结构调整,对于国际学生的依赖不仅不会减弱,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
03、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
最新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十所大学名单公布,依次为: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04、在美获博士学位的国际生
细分专业数量及占比
在美国,国际生获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十个专业中,理工科占比达八成,其中生物学授予国际生博士学位的人数居首。
学科领域方面,科学与工程(S&E)领域和非 S&E 领域差异显著。自 SED 开始收集数据以来,S&E 领域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一直远超非 S&E 领域,且差距不断扩大。
2003 年至 2023 年间,S&E 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激增 70%,非 S&E 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却下滑 12%,导致 S&E 博士学位占比从 66%跃升至 79%。
这一现象反映出时代发展的特点,在科技创新驱动下,S&E 领域对高端人才需求大增,资源倾斜和良好就业前景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而非 S&E 领域则面临发展难题。
05、在美获博士学位国际生读博期间资金来源
多数美国高校为博士生提供学费全免政策,同时还有种类丰富的奖学金。2023 年数据显示,35.6%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依靠研究助理/实习生奖学金来获取资金。
就国际生而言,理工科博士生大多通过助理研究工作获取资金支持,而非理工科博士生则主要依赖奖学金、论文奖以及助教工作来获得资助。
06、大部分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期望留在美国
2023 年,有77%的中国学生表达了留美深造的意愿。美国顶尖高校凭借卓越的声誉、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丰富的研究机会,吸引着众多学子。与此同时,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学子们提供了颇为丰厚的研究助学金与奖学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从 2024 年 11 月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 财年美国学术机构的研发支出超过 10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2%,这是自 2003 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另外,美国在金融、医疗、科技等行业拥有成熟的市场体系,能为博士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遇。
07、在美获博士学位国际生人数
最多的专业找到工作占比
根据SED统计的国际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数量最多的10大专业,我们分析了12个细分专业(不包括JD;材料和天文学的数据未公布)博士毕业生在美国就业的比例。在所有确定工作的热门专业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获得了在美国的就业offer。在美国工作的比例最高的专业是生物学(75%),其次是统计学(70%),紧随其后的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66%)。

08、在美有明确毕业去向的不同专业中位年薪
在美国,不同专业博士的中位年薪因职位而异,且在相同专业里,进入业界工作的博士中位年薪通常高于博士后及非博士后学术职位。
2023 年数据显示,多数专业博士后的中位年薪较为接近,处于 53,000 美元至 70,000 美元区间,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专业博士后年薪最高,为 70,000 美元。
该专业博士毕业生在非博士后学术职位的中位年薪达 100,000 美元,在业界的中位年薪更是高达 170,000 美元,同样居各专业之首。

2022年和2023年美国博士毕业生在美中位年薪
在这三大主要工作领域,中位年薪整体较去年呈现上涨态势。具体来看,非博士后学术职位的中位年薪平均涨幅最大,增加了 3,885 美元;业界中位年薪涨幅次之,为 2,896 美元;博士后中位年薪涨幅排在第三,增加了 2,720 美元。
在业界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专业的中位年薪涨幅最为突出,均增长了 10,000 美元。不过,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中位年薪则出现了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博士后年薪中位数增长最多,达 9,417 美元,而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后年薪却有所减少。在非博士后学术职位方面,交叉学科的中位年薪涨幅最大,增加了 7,750 美元。
SED 报告详细展示了博士教育的最新动态与变化,涵盖中国学生的表现及留美意愿等数据,为有意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提供了关键参考。
申请读博并非易事,尤其是申请美国顶尖博士项目,难度更大。希望上述数据能给大家提供助力。
有申请博士项目打算的同学,务必提早规划,详细梳理目标院校的申请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如此才能顺利开启深造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