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的是悉尼大学博士研究项目。
“Self-Healing Ionic Liquid Lubricants”
学校及专业介绍

学校概况
悉尼大学成立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知名的"砂岩大学"之一。作为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悉尼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批仅以学术成绩录取学生的大学之一,并以同样的标准向男女学生开放。该校拥有8个学术学院和大学学院,提供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悉尼大学与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位克拉福德奖获得者有关联,已培养出8位澳大利亚总理、2位澳大利亚总督、13位新南威尔士州州长以及26位澳大利亚高等法院法官。该校已产生110位罗德学者和19位盖茨学者。
院系介绍
院系设置:
- 悉尼大学化学学院成立于1882年,是科学学院的组成部分。然而,化学教育在悉尼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2年。该学院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化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体系。
科研条件:
- 聚合物胶体关键中心(KCPC):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中心项目设立的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聚合物和胶体研究
- 药物发现倡议(DDI):成立于2018年,通过与临床医生和工业界合作开发新药物
招生专业介绍
项目名称:自愈性离子液体润滑剂博士项目(Self-Healing Ionic Liquid Lubricants)
培养目标:
- 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化学人才
- 掌握先进的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技术
- 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就业前景:
- 学术界: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
- 工业界:润滑剂制造商、化学公司、材料科学公司的研发岗位
- 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标准制定机构、环保部门
- 专利和咨询:知识产权律师、技术咨询顾问
申请要求
1.学术背景要求
- 专业要求:化学或相关专业(如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
- 学位要求:四年制本科学位(一等荣誉学位或包含研究论文)或硕士学位
- 成绩要求:GPA 3.3/4.0以上(或83/100分,或班级前15%)
2.研究经验要求
- 必须具备:先前的研究经验(最好有发表论文)
- 优先考虑:具有材料合成、表征或理论计算背景的申请者
- 加分项:有润滑剂、离子液体或自愈性材料相关研究经验
3.语言能力要求
- IELTS:各项不低于6.5分
- TOEFL:总分不低于88分,各项不低于22分
项目特色与优势
- 前沿性:针对全球能源危机,开发环保高效润滑剂技术
- 实用性:直接应对工业界对绿色润滑技术的迫切需求
- 国际化: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合作,使用国际先进实验设施
- 跨学科:融合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
- 可持续性: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环境意义
有话说
项目理解
- 交叉学科该项目属于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融合了胶体科学、界面化学、纳米技术和摩擦学等多个学科。项目横跨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特征。
- 研究目标项目旨在开发高性能环保润滑剂,替代现有的有毒和环境有害产品。通过系统性改变分子结构,优化能量耗散机制,实现润滑性能的显著提升。最终目标是建立分子设计规则,指导新型润滑系统的配方开发。
- 技术手段采用多尺度研究方法,结合X射线、中子束和光学显微镜等先进表征技术,配合剪切流变学测试。研究时间跨度从亚纳秒到秒级,长度尺度从分子内部到集体协同运动,实现全方位结构动力学分析。
- 理论贡献项目将深化对两亲性双分子层自组装机理的理解,建立分子间作用力与润滑性能的构效关系。为离子液体润滑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绿色润滑技术的理论发展。
- 应用价值润滑接触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3%,对二氧化碳排放贡献显著。该项目开发的环保润滑剂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
创新思考
- 前沿方向智能响应润滑系统:开发温度、pH或电场响应的自适应润滑剂
生物启发润滑机制:学习生物系统中的润滑原理,设计仿生润滑材料
纳米复合润滑剂:结合纳米材料与离子液体的协同效应
- 技术手段机器学习辅助设计: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原位实时监测:开发可实时监测润滑状态的先进表征技术
多物理场耦合:结合电场、磁场、温度场的多重调控手段
- 理论框多尺度建模:建立从分子到宏观的跨尺度理论模型
非平衡态理论:发展描述动态润滑过程的非平衡统计力学理论
界面相互作用:深化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级相互作用机制
- 应用拓展航空航天:极端条件下的高性能润滑材料
微机电系统:MEMS/NEMS器件的微尺度润滑技术
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设备的专用润滑系统
- 实践意义产业升级:推动传统润滑剂行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标准制定:为环保润滑剂的行业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才培养:培养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 国际视野全球合作网络:建立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
标准化推广:参与国际润滑剂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技术转移:促进研究成果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
- 交叉创新化学-物理交叉:深化理解分子运动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材料-工程融合:实现基础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无缝对接
理论-实验结合:建立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的闭环体系
- 其他创新点可持续发展:从生命周期角度优化润滑剂的环境友好性
经济效益:降低润滑剂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社会影响:减少传统润滑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博士背景
Benzene,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专注于有机合成化学和绿色化学研究。擅长运用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方法,探索新型催化剂和环境友好型合成路径。在研究光驱动CO2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家奖。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ngewandte Chemie》等顶级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