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澳门大学 历史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澳门大学的Prof.Y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作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导师是当今早期现代史领域的重要学者,其研究专注于早期现代时期中国人与西班牙人之间的跨太平洋互动,特别关注贸易、物质文化以及书籍和知识的交流。导师目前担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具有深厚的历史学研究背景,在跨太平洋史、中西交流史、殖民地史等领域建树颇丰。
导师的学术背景体现了跨文化研究的特色,她能够运用中文、西班牙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史料,从多元视角审视早期现代时期的全球史进程。她的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政治经济史,更重视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物质文化等微观层面的历史细节,为理解早期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视角。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 跨太平洋早期现代史特别是16-19世纪中国与西班牙帝国之间的多重互动。她关注这一时期形成的全球贸易网络,以及不同文化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物质文化传播。
- 殖民地史研究重点关注西班牙殖民地(特别是菲律宾)在连接中国与美洲之间所发挥的枢纽作用。她的研究揭示了殖民地如何成为文化融合和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
- 物质文化史特别是商品史研究。她通过对特定商品(如水银、胭脂虫等)的历史追踪,揭示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 知识史和文化交流史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过程,特别是中西方知识体系的相互影响。
研究分析
1. 《隐秘的连接:中国与跨太平洋水银贸易(16–19世纪)》
即将发表于《史林》
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在跨太平洋水银贸易中的角色和地位。水银amalgamation技术在1550年代由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中部发明,水银代表了美洲生产成本中最高的部分之一,因为大部分水银必须进口。导师的研究可能揭示了中国如何参与这一全球贸易网络,以及水银贸易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这一研究填补了中国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认知的空白。
2. 《从中国澳门到温哥华岛:皮毛贸易、中国劳工与18世纪末北太平洋的帝国冲突》
发表于《海洋史研究》2025年,这篇论文关注18世纪末北太平洋地区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文章通过皮毛贸易和中国劳工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帝国力量在太平洋地区的竞争和冲突。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揭示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中劳工流动、商品贸易与帝国竞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3. 《"In the Weft of Words: Mapping Global and Local Connectivity in the Chinese Terminology for American Cochineal"》
发表于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这篇英文论文探讨了美洲胭脂虫在中文术语中的表现,映射了全球与地方的连接性。墨西哥胭脂虫的历史代表了早期现代全球化起源的关键章节,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方面,因为这种染料在16到18世纪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染料。导师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一重要商品如何在中文语境中被理解和命名,揭示了文化翻译和知识传播的复杂过程。
4. 《从'洋红'到'胭脂虫':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文文献所见美洲红色染料的命名与认知》
发表于《海洋史研究》2024年第22期
这篇论文详细追踪了美洲红色染料在中文文献中的命名演变过程,通过词汇史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对这一外来商品认知的深化过程。研究展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5. 《"西洋博物学"式中国佛塔测绘图雏形:18世纪末西班牙版广州海幢寺舍利塔图外销画详考》
发表于《美术学报》2023年第3期
这篇论文通过对18世纪末西班牙版广州海幢寺舍利塔图的详细考证,揭示了西方博物学传统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融合过程。研究展现了视觉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
项目分析
1."Making the Boxer Codex: Sixteenth-Century Book Cultures and Sino-Hispanic Interac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这是导师最重要的学术项目,于2023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完成。该项目以《拳师手抄本》(Boxer Codex)这一16世纪末的西班牙殖民文献为核心,深入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菲律宾的交汇。导师通过对该手抄本文本和图像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参与其制作的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知识背景,以及他们不同的文学实践、政治世界观和文化信仰之间的互动。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书籍史、视觉文化史和殖民史相结合,为理解早期现代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范式。
2.纽伯里图书馆研究项目:"Chinese Voices in the Spanish Empire (16th to 18th Century)"
这一项目体现了导师对于在西班牙帝国体系内中国人声音的关注。通过对16至18世纪史料的挖掘,导师试图重构中国人在西班牙殖民体系中的历史经验。该项目的重要性在于它挑战了以往以欧洲视角为中心的殖民史叙述,为subaltern studies在东南亚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案例。
研究想法
1. 数字人文与早期现代史研究
- 研究方向: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早期现代跨太平洋贸易网络的可视化模型
- 创新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等技术,重新审视早期现代贸易网络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
- 可行性:澳门大学具有良好的数字人文研究基础,相关史料相对丰富
2. 环境史视角的商品史研究
- 研究方向:从环境史角度分析早期现代商品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创新点:将环境史与商品史相结合,关注贸易活动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 可行性:环境史是当前史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理论和方法已经相对成熟
3. 性别史视角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 研究方向:关注早期现代跨文化交流中的女性角色和经验
- 创新点:从性别史角度重新审视早期现代的跨文化交流过程
- 可行性:性别史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相关史料有待进一步挖掘
4. 物质文化史的比较研究
- 研究方向: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商品的认知和使用
- 创新点:通过比较研究方法,揭示文化差异对商品认知的影响
- 可行性:导师在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已有丰富经验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建议
语言能力建设
- 除了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外,建议学习西班牙文,这对于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至关重要
- 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中文文献和早期现代西文文献
- 掌握基本的拉丁文,有助于理解早期现代西方学术文献
史料处理能力
- 学习古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版本学、目录学等
- 掌握数字人文的基本技能,包括数据库使用、文本分析等
- 培养跨文化史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2. 研究方法训练
跨学科研究能力
- 学习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 培养历史地理学、环境史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
比较研究方法
- 学习比较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培养跨文化比较分析的能力
- 掌握案例研究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学术积累建议
阅读计划
- 系统阅读早期现代史、全球史、跨太平洋史的经典著作
- 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特别是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等权威期刊
- 深入了解商品史、物质文化史、知识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4.长期发展建议
学术网络建设
- 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 建立与国际学者的学术联系
- 关注相关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
技能持续提升
- 持续提升语言能力,特别是史料阅读能力
- 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关注数字人文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
研究视野拓展
- 关注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等新兴研究领域
- 培养跨学科的研究视野
- 关注当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动态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