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新加坡国立大学 神经科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Asplund,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耶鲁-国大学院的副教授。他的核心研究聚焦于注意力控制及其与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认知神经科学家,教授探索人类认知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如何在大脑中实现。
教授的研究表明,注意力焦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目标、行动历史、认知状态以及环境中的事件。尽管这些影响通常会导致成功的行为表现,但注意力有时会被错误分配或负荷过重。例如,我们可能会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或者无法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教授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些局限性如何产生、如何可能被规避,以及它们对控制和意识的揭示。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是注意力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这是一种在快速连续视觉呈现中,对第二个目标的识别能力暂时受损的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教授揭示了意识感知的概率性本质。在2014年发表于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中,教授证明了意识感知以一种"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出现,而注意力则调节表征达到意识的概率。
此外,教授还研究了"惊奇诱导失明"(surprise-induced blindness)现象,揭示了刺激驱动的注意力对意识感知的限制。这些研究使用了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fMRI)方法,不仅限于视觉领域,还扩展到听觉和触觉,以及在训练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研究。
教授目前管理着两个半独立的实验室:位于N.1健康研究所的注意力、控制与训练实验室(ACT Lab)和耶鲁-国大认知与注意力实验室(YNCA Lab)。这些实验室采用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注意力控制和意识的基本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教授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法。他的研究不仅使用基础行为实验,还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眼动追踪和其他生理测量手段。这种多元化的方法使他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注意力和意识的复杂机制。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Network-based Near-Scalp Personalized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s"
发表于2025年6月的bioRxiv
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算法,同时优化功能连接(FC)和头皮近距离的个性化目标定位,用于经颅磁刺激(TMS)。这种方法使用多会话层次贝叶斯模型(MS-HBM)估计高质量的个体特定皮质网络,对于提高患者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2."Exploring the General Acceptabi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of a Digital Therapeutic for Cognitive Training in a Singaporean Older Adult Population: Qualitative Study"。
2025年1月发表在JMIR Formative Research
这项研究探讨了CURATE.DTx这一基于多任务的数字治疗平台在新加坡老年人群体中的接受度和用户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参与者在理解平台某些元素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他们仍然高度参与并享受其中的挑战,并表现出对认知训练重要性的强烈认识。
3."The attentional blink reveals the probabilistic nature of discrete conscious perception"
发表于Psychological Science
揭示了意识在视觉认知的中央阶段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产生,而注意力则调节表征达到意识的概率。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注意力和意识的基本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It's all in the timing: Principles of transient distraction illustrated with vibrotactile tasks"
2020年发表在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探讨了振动触觉任务中的瞬时分心原理,这对人机交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认知神经科学和注意力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声誉。他的教育背景显示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坚实基础:他于2003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于2010年获得范德比尔特大学整合与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在职业发展上,教授于2010年加入新加坡,成为杜克-国大医学院的研究员。他参与了耶鲁-国大学院的创立年,并于2013年加入该学院的教师队伍。目前,他同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耶鲁-国大学院的副教授。
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多个学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和计算心理学、临床科学、眼科和验光学、药理学和制药科学、医疗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以及临床和健康心理学。这种广泛的学科背景使他能够在研究中采取跨学科的方法。
教授发表的65篇学术论文显示了他的研究生产力和影响力。他的一些研究已在Nature Neuroscienc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表明他的工作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例如,他2010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A central role for the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in goal-directed and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探讨了外侧前额叶皮质在目标导向和刺激驱动的注意力中的中心作用,这对理解注意力控制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教授的研究网络遍布全球,他与众多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学者有合作关系。通过Google Scholar数据可见,他与多名知名研究人员有共同发表的论文,这表明他在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网络。
在教学方面,教授在耶鲁-国大学院开设了多门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人类神经科学等。他还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年轻学者。2024年,他开设了"Mind & Machin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课程,反映了他对新兴技术与认知科学交叉领域的关注。
教授参与开发的CURATE.AI平台展示了他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该平台被用于个性化认知训练,并在预防认知衰退和数字治疗方面显示出潜力。这种创新应用反映了他在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导力。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他关于注意力瞬脱和惊奇诱导失明的研究揭示了注意力资源分配的限制以及这些限制如何影响意识感知。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基本原理,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意识感知"全有或全无"性质这一发现挑战了意识是渐进式的传统观点,表明在认知处理的中央阶段,意识以量子化的方式出现。这种理解对于认知增强、临床干预和人机交互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 与CURATE.AI平台相关的研究代表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创新方向。传统的学习方法通常依赖于重复,参与者在相同强度水平下持续训练,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提高强度水平。虽然这些方法可能会提高表现,但它们可能无法为每位参与者达到最佳效果。CURATE.AI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根据个人表现数据创建个性化配置文件,使认知训练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进行定制,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 老年认知健康研究教授对新加坡老年人群体使用数字治疗平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衰退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教授的研究表明,基于多任务的数字治疗平台可能是一种可扩展且可访问的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认知衰退。尽管参与者在理解平台某些元素时遇到了挑战,但他们仍然高度参与并享受这一过程,表明该方法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潜力。
- 脑刺激靶点定位研究教授近期参与的脑刺激靶点定位研究代表了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教授的研究开发了一种算法,同时优化功能连接和头皮近距离的个性化目标定位,这可能改善患者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博士背景
Neuron Zhang,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专注于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可塑性研究。擅长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技术,探索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在研究长期冥想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和《Neuron》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