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塘又一村的桃源街33号,梧桐掩映的红砖校舍里,飘来一阵阵琅琅书声。这里是被家长和学生称为大家庭的香岛中学。这所从1946年春天走来的直资男女校,用78年光阴诠释着“爱国、民主、进步”的教育初心。校长认为,师生团结互爱,是进步最好的助推器。
成长不是被安排,而是被看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香港。香岛中学里,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校园里升起。这一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香岛中学教育理念的鲜明宣言。校长黄颂良博士至今记得,从建校起,学校便以“让学生成为中国人”为身份认同的核心。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家长和学生:这里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对祖国的热爱。”这份热爱,藏在每年的暑假里。香岛中学的师生们会收拾行囊,赴内地参访学校、探访文化古迹,在对比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我们不照搬经验,而是根据学校实际吸收好的做法。”黄颂良说。
这份热爱,更流淌在校歌《香岛之歌》的旋律里:
“香岛像一个大家庭,师生亲爱如姊妹弟兄。谁有疑难,谁将获得精诚的指引;谁有疾苦,谁将获得帮助同情。”
从幼稚园到高中,黄颂良在香岛度过了14年求学时光。他说,自己最珍贵的记忆,不是某次考试的满分。而是生病时老师熬的热粥、考试前同学递来的笔记。是有问题随时敲开办公室门的信任,是全班为一个知识点集体攻关的热血。“这种大家庭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需要。”
STEAM教育让科学有温度
香岛中学的成绩单足够亮眼。2024年95人升读大学。其中42人进入港大、中大、科大连三校。大学学位入学资格率66.9%(全港39%),副学位入学资格率98.6%(全港74.2%)。
但这份成绩的背后,没有花哨的应试技巧,而是慢功夫里的教育智慧。初中三年,是香岛中学的“筑基期”。学校取消了统一的教科书,语文、数学、英文主科均由教师团队自主研发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根据学生特点反复打磨的成长指南。
“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决定了高中的发展高度。”黄颂良说。
为了确保课程有效,教师团队会定期收集学生反馈。
若发现某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吃力,便调整进度、拆分难点。
若学生兴趣浓厚,则延伸拓展、深化探究。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中文科的课堂上,12位老师中有5位是校友。他们带着当年在香岛读书的切身体验站上讲台,更懂得如何与学生共情。初中的口语表达课,老师会把一个班分成3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
高中则进一步细分,4个班拆成6组,既保证普进(夯实基础),又实现高出(拔尖培养)。更动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努力。
从初一到高三,家访制度从未中断。老师走进学生家中,和家长聊家常、谈教育,把学校文化变成家庭共识。课后,学习互助组的孩子们围坐讨论,从数学题到人生困惑,彼此分享、共同进步。即便是中五、中六的高压期,学校也会推出升学路向营。
邀请校友学长模拟大学场景、分析选科策略,帮学生看清方向。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在香岛中学,教育从来不是关起门来上课。STEAM及德育科统筹主任朱国杰说,除了日常的补课安排,学校还会组织内地、海外的交流团。
通过带学生考察文化、经济、科技主题,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孩子。这种视野,也体现在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上。学校希望通过科技课程,让学生对前沿领域有基本认知,为未来升学或就业埋下探索的种子。
学生们的感受最真实。中六学生梁家健记得,最辛苦的备考期里,“LeadToFly”升学路向营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学长老师分享选科经验,老师帮他梳理优势劣势,“那种被用心对待的感觉,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中五学生李一颖则说,即便是从内地插班来的同学,也能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共同的学习节奏,让适应变得自然。
这份温暖,也在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李一颖的母亲李太说,她常和孩子聊起成长的意义:“升中不是终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包容、合作,未来走到哪里都能融入不同的群体。”而学校也始终敞开怀抱。
2025年起取消派位、实行自行分配学位。招生信息将通过官网及时发布,重点考察学生中、英、数基础及面试中的性格、沟通能力。
从1946年的春天出发,香岛中学用78年证明,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追赶,而是陪伴。师生互相关爱、家校彼此信任、传统与创新交融。每个孩子都会在这片土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