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rof. Man CHAN)

一、学校招生要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rof. Man CHAN)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项目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志于投身科研的学子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根据最新官方信息,该校博士项目招生要求如下:

基本申请条件

·申请者需获得认可院校的学士学位,且成绩优异

·或已完成认可院校的硕士课程,并有良好的学术表现

·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若本科教学语言为英语则可豁免语言要求

申请流程

·应用采取全年滚动招生制度,申请者可随时通过在线申请系统(OAS)提交申请

·2026/27学年秋季入学申请已开放,有意向申请香港博士奖学金计划(HKPFS)的学生需注意截止日期为2025年12月1日

奖学金待遇

·博士生将获得每月15,000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最长资助期限为4年

·学校提供校内住宿,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有稳定的生活环境

·可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旅行津贴

未来科技学院(College of Future Technology)特色

未来科技学院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重要学术单位,负责管理大学的哲学硕士项目(Red Bird MPhil Program),该学院注重跨学科研究,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项目指导。

二、教授研究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rof. Man CHAN)

Prof. Man CHAN(陈民)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未来科技学院副院长和Red Bird Maker Space主任,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

工业背景与学术成就

Prof. CHAN于1993年获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99年获日本横滨Toin大学控制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前,他曾在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ASMPT集团)担任制造技术总监,拥有丰富的工业经验。

在日本攻读博士期间,Prof. CHAN发表了8篇全文论文、5篇国际论文和35篇日本本地研讨会论文(日语),并于2000年获得日本声学学会Awaya奖,1998年获日本材料技术研究所学生论文奖,工作期间还发表了4项专利。

主要研究方向

1. 碳纤维相关材料与结构设计:专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从设计到高体量制造及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技术开发,探索新型复合材料在高要求环境下的应用。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结合机械、电子与控制技术,开发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先进机电系统。

3. 超声波振动系统设计:研究高频超声波振动在精密加工、材料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新型超声波振动设备和技术。

4. 制造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3D打印技术(包括塑料3D打印和金属3D打印)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高性能先进塑料材料的研究。

参与项目

Prof. CHAN目前参与"新型半导体异质集成工艺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广东省教育厅资助,始于2023年,旨在探索新一代半导体制造技术。

三、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Prof. CHAN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几个有潜力的创新研究计划:

碳纤维智能制造系统

结合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物联网技术,开发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碳纤维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健康状况。该系统将采用嵌入式传感器网络,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材料疲劳和可能的失效,为航空航天、汽车和风能等行业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碳纤维部件解决方案。

研究挑战包括:传感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兼容性设计、大数据分析算法开发以及轻量化传感网络的能源供应等。该研究将促进碳纤维材料在高要求应用场景中的广泛使用,同时显著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多功能超声波振动辅助3D打印技术

将超声波振动技术与3D打印工艺相结合,开发一种新型的制造方法,解决目前3D打印在材料强度、表面质量和打印速度方面的局限。该技术利用超声波振动改变材料流动特性,优化层间结合强度,同时加速固化过程。

研究将围绕超声波振动系统设计、振动参数优化以及不同材料(金属、高性能聚合物)对超声波响应的差异进行深入探索。该技术有望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和高性能工业部件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

可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闭环系统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难以回收的行业痛点,开发一种基于新型树脂基体的可循环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系统。该系统将从材料设计、制造工艺到回收处理形成完整闭环,实现碳纤维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

研究重点包括:易分解树脂基体开发、智能制造过程控制、高效回收技术和再生碳纤维的性能评估与应用。该研究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还能大幅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混合材料3D打印结构优化技术

开发一种结合多种材料特性的3D打印技术,通过算法优化材料分布,实现结构性能的最大化。该技术将整合金属、高性能聚合物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根据承载需求智能分配不同材料,创造出传统制造方法无法实现的高效轻量化结构。

研究将涉及多物理场数值模拟、材料界面结合机理研究和智能打印路径规划算法开发。该技术有望在汽车轻量化、医疗植入物和航空航天结构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奖博士招生(Prof. Shilu TONG)

下一篇

2025 秋季阿思丹模拟商业挑战报名通道正式开启!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