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写过几篇关于港三提前批录取情况的信息分享:喜讯!港中文26fall提前批推研offer来啦!附录取情况解读喜讯!港大26fall提前批推研offer来啦!附申请难度解读冲港大商院的你,一定要知道提前批失利后的Plan B没拿到26fall港大提前批offer怎么办?
附最新线上宣讲会结不少同学看完后,马上就抛来各种问题:有人问,今年港大是不是比往年更挑?有人关心,港中文是不是一定要带 GRE,315分是不是基本线?也有人纠结,港科大的提前批到底值不值得R1投递,还是放到R2更合适?这些疑问,其实正好映射出今年的申请氛围:竞争更激烈,节奏更快,信息也更复杂。
申请人背景整体抬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清楚各校的偏好、项目的真实风向,或者在GRE、GPA、实习三者之间没有想清楚取舍,就很容易在提前批的窗口期错过最佳机会。
所以,我们想在今天这篇文章里,结合近期的录取趋势和实际案例,把今年的港三商科提前批的录取情况梳理清楚:整体难度与各校偏好如何变化,项目选择的冷热分化为什么这么明显,GRE 和 GPA 的优先级应该怎么安排,面试环节的新考查有哪些细节,以及R1 与 R2 投递的利弊。
希望大家读完后,能更清楚地理解申请逻辑,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准备~
【整体难度与各校偏好】
如果从整体难度排序,港大依然最难,其次是港中文,而港科大相对宽松一些。今年的录取趋势也延续了这种格局。港大更喜欢所谓的“六边形战士”,也就是各方面都很均衡、没有明显短板的学生,这类人往往在语言、科研、实习和背景层面都有亮点。港中文的筛选口径则相对清晰:高 GPA 搭配 GRE 的组合尤其受青睐,带着 315+ GRE 的同学,几乎都能进入面试环节。至于港科大,它虽然整体难度低于前两所,但也不会轻松放水。
相对来说,它更倾向于接收来自 985/211 的学生,特别是经典 985,甚至会预测 R1 阶段就有“集体入局”的情况;不过,它对部分 top985 以外的申请人也持开放态度,只是录取比例偏低。从今年的整体竞争态势来看,提前批申请人普遍背景优质,非财类的普通 211 或双非学生想要突出重围难度加大,甚至可以说门槛抬高已成为趋势。
【项目风向的显著变化】
在项目选择上,2025 年的风向变化也非常明显。技术类项目的热度继续上升,这是近年来最突出的一点。三四年前,金融工程、BA 等量化类项目是独占鳌头的“香饽饽”。而现在,“小 BA”“小精工”等配套版的技术类方向,也因为满足学生对硬技能的需求而变得炙手可热。大家都清楚,能掌握数据、模型和技术工具的项目,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中被认可,因此这类项目的竞争持续加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可持续类项目热度下滑。
曾经的港大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CGRM)等项目,因为就业方向有限、商科含金量不足,逐渐从核心商学院移出,部分被并入社科学院。整体来看,这类项目的市场接受度下降,学生的兴趣也相对冷却。换句话说,申请者越来越理性,他们更愿意把筹码押在能带来明确职业价值的硬技能项目上,而不再仅仅追求话题性或社会意义。
【GRE 与 GPA 的位置:补短还是加分?】
对于 GRE,今年的共识是:能带上最好。尤其是在 R1 阶段,GRE 315 分就能具备竞争力,而 316–317 更是常见的主流录取分数段。对于港中文来说,GRE 更像是门槛,带着 GRE 的申请人基本稳稳能获得面试机会。但是否一定要把 GRE 放在最高优先级,还要结合个人情况来看。如果语言成绩还没达标,或实习、科研背景存在空白,那么补这些短板反而比死磕 GRE 更重要。另一方面,GPA 的作用也很关键。
顶尖 985 的学生,GPA 稳在 3.5–3.6 就足够竞争力了;而财经类 211 或普通 985,最好把分数拉到 3.7–3.8 之间才更稳妥;对于跨专业的申请人,要求甚至更严,因为院校需要更强的学术信号来弥补跨学科风险。整体而言,GPA 是基础,GRE 是补强,两者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
【面试环节的新变化】
今年三所学校在面试环节也有新的尝试。港大开始在提前批引入视频测试(VI),会给学生发送题目链接,要求录制短视频上传。
这种形式既考察临场思维,也考察表达能力:不卡背景?港大可持续会计与金融视频面试问题解析!跨专业友好!港大金融学视频面试问题解析!用两套标准筛选?港大FWM专业视频面试问题解析!面邀率50%?港大经济学视频面试问题解析!录取门槛暴涨?港大全球管理视频面试问题解析!港大会计学视频面试问题解析!如何在90s内打动面试官不面试、早申有优势?26Fall港大会计学宣讲会信息总结26Fall港大商学院提前批7月初开放!新增视频面试环节港中文的会计项目则从群面改为单人面试,避免了社交媒体传播带来的风险,更加聚焦个人表现。
【常见问题与背景短板的弥补】
很多同学会问:像 PolyU 的本科生能不能冲击港三?答案是肯定的,但GPA 门槛不同。相关专业如经济、贸易,只要 GPA 在 3.5–3.6 就能尝试;跨申金融或 BA,建议 GPA 至少 3.7–3.8;工程、物流等项目则可以接受到 3.3–3.4,但需要结合排名和实习经历。
至于GRE,是否要考要结合目标和背景。如果申的是非核心热门项目,而且语言和实习需要补,那 GRE 的优先级可以降低。但如果打算冲刺英美顶校或清北等项目,而 GPA 又偏低,那 GRE 就成了必要的学术补强。
背景短板的弥补也有一些通用思路。如果学校背景好但 GPA 不高,可以用 GRE 拉一把;如果 GPA 高但缺乏研究经历,可以通过大作业、科研项目补充;如果缺少实习,就需要尽快寻找短期机会,或把课堂作业打磨到接近“真实业务”的水平,再写进简历。核心在于,把能体现能力和成果的证据摆出来,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叙述。
【投递节奏与轮次策略】
在时间选择上,R1 依然是主流。提前批 R1 的结果一般在 10–11 月就能出来,这样不会影响国内的考研或保研节奏,也能让推荐信、成绩单等材料准备得更从容。如果只是把港校作为保底,那么 R2 也可以,但对于大多数申请人来说,R1 是更稳妥的选择。当然,背景很强的同学可以先冲击英美顶校,在拿到结果后再投港三,以免过早缴纳留位费。但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时间紧迫,需要有足够的把握和底气。对大部分同学而言,R1 仍然是最推荐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