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城市大学 语言学与翻译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CHANG,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与翻译系的教授,也是该校语音学、习得与多语实验室(简称PAMLab)的主任。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和多语环境下的语音现象研究,特别关注语音系统的认知组织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流失过程中发生的跨语言互动。
教授的研究通常关注语言经验与音系知识在生命周期内的关系。他的大部分近期研究主要围绕音系系统习得与流失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方面,学习者此前已掌握的语音系统(如母语)如何影响新语言音系的习得;另一方面,学习和使用新语言如何反过来影响已有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母语)。
教授通过研究第二语言(L2)和额外语言(Ln)学习、多语现象和语言接触环境中的语音加工、表征和发展来探讨这些问题。这种研究视角使他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跨语言特性,需要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和定量方法,并同时关注个体学习者(包括个体差异)和语言社区的整体表现。
在多语言音系研究领域,教授正在发展一种理论,探讨声音相似性的不同元素(声学、同位异音和音位)如何在确定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之间跨语言相似性判断中相互作用。他当前的思考是,更高层次的相似性往往比更低层次的相似性更具影响力。这种从更抽象(如音位)相似性到较不抽象(如心理声学)相似性的层级关系,有助于解释为何L2学习者在认知上联系起来的L1和L2音素往往不是声学和/或同位异音上最接近的音素。
教授最具开创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是"语音漂移"(phonetic drift)现象。他的博士论文开创了对第二语言(L2)学习如何影响母语(L1)音系的细节研究。他发现,即使是短暂的L2学习经历也会导致母语发音发生快速而广泛的变化(即"语音漂移")。而且,这种跨语言影响发生在音段、次音段和整体水平上,表明在L2学习开始时,就已经在不同大小的对应音系单位之间建立起结构联系。
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中,教授追踪了语音漂移在L2环境中一年留学期间的进展,发现L1的某些(但不是全部)方面在L2教学结束后以及在没有频繁主动使用L2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变化。这一现象支持在行为语言学研究中增加语言背景数据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最近,教授还与Esther de Leeuw合作开发了一个名为ADAPPT(Attrition & Drift in Acces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Theory)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语音和音系流失与漂移。
在语言接触引起的语音变化研究方面,教授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姚瑶教授合作,考察了在普通话双语环境影响下,上海话中的一种声音变化(中前元音的提高和双元音化)的发展。这种声音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它导致了之前声音变化的罕见逆转。
在韩国语音系研究方面,教授考察了韩语中两个无声齿龈擦音摩擦音之间罕见的对比,这在类型学上极为罕见。他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在韩语喉部系统(区分弛型、紧型和送气塞音和塞擦音)的背景下对这些摩擦音进行分类,以及如何在跨语言发声的更广泛范围内对它们进行分类。他的研究发现,后续元音的特性极大地影响了这种对比的感知,而非紧型摩擦音似乎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喉部类别:送气无声弛型。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L1 attrition and drift in bilingual speech》于2024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lingual Phonetics and Phonology》中发表
这项工作系统整合了他对语音漂移现象的长期研究,并提出了ADAPPT理论框架,为双语语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perspective on variation in heritage Mandarin speakers》
收录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Heritage Languages》
这项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考察了美国华裔普通话使用者的双音系统,基于详细的社会人口数据和音段及超音段的产出数据,为华裔使用者、母语使用者和晚期学习者构建了全面的人口统计和语音档案。
3.《Regressive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multilingual speech rhythm: The role of language similarity》
文章探讨了多语言语音节律中的倒退性跨语言影响(rCLI),这是一个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该研究测试了在从音节计时的西班牙语作为L3到重音计时的英语和德语作为L1/L2的情况下,习得顺序和语言相似性在塑造倒退性跨语言影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英语(与西班牙语在类型学上更相似的语言)中存在倒退性跨语言影响的证据,但在德语中没有;然而,英语中的倒退性跨语言影响仅在英语是L1时才能发现
4.《Exploring the onset of phonetic drift in voice onset time perception》
2023年在《Languages》期刊上发表,该研究探索了语音漂移在清音时长感知中的起始阶段,为理解语音漂移现象的认知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语言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2022年,他获得了美国语言学会(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颁发的"早期职业奖"(Early Career Award),表彰他"对双语语音系统和跨语言互动、语音漂移以及终生语言学习的理解所做的贡献,以及对语言学中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促进"。同年,他还被选为心理科学学会(Psychonomic Society)会士。
2023年,教授获得了西悉尼大学颁发的首届安妮·卡特勒国际访问学者奖(Anne Cutler International Visiting Fellowship),以及亚历山大·冯·洼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颁发的资深研究员洼堡研究奖学金(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Experienced Researchers),进一步肯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目前,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之前,曾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莱斯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和波士顿大学执教。他曾获得多项资助、奖学金和奖项,包括富布赖特计划奖学金(Fulbright Program Fellowship)、盖茨剑桥奖学金(Gates Cambridge Scholarship),以及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的研究资助。
教授目前担任《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期刊的副主编和实验语音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Laboratory Phonology)的财务主管。他还是美国语言学会的终身会员(Life Member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这些职务彰显了他在语言学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
根据谷歌学术数据,教授的研究已被引用超过2,730次,这凸显了他在语音学、音系学、多语主义、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力。他的研究成果被全球各地的语言学者广泛引用和讨论。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对我们理解语言习得、多语现象和语言接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语音漂移"现象的开创性研究,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系统稳定性的传统看法,揭示了即使是很短暂的第二语言学习经历也会对母语产生即时且持久的影响。这一发现挑战了语言系统相互独立的传统观点,支持了多语能力(multicompetence)的理念,即多语使用者的语言系统是动态互联的整体,而不是彼此隔离的系统。
教授关于"持续语音漂移"(sustained phonetic drift)的研究,对行为语言学研究方法提出了重要警示。他指出,许多声称研究单语者的语言学研究,实际上经常检验那些有相当丰富其他语言使用经验的个体。将这些"多语能力"(multicompetent)个体与真正的单语者混为一谈的做法,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这一观点为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强调了在参与者招募和数据解释中考虑语言背景因素的重要性。
教授与Esther de Leeuw共同开发的ADAPPT理论框架,为研究双语语音中的语音和音系流失与漂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这一理论特别关注母语(L1)的变化,将流失(attrition)和漂移(drift)在持续时间、L2经验来源、意识、能动性和范围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区分和定义。ADAPPT理论与著名的L2语音理论如修订版言语学习模型(SLM-r)、L2感知同化模型(PAM-L2)和第二语言语言感知模型(L2LP)建立了联系,为整合不同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多语言研究领域,教授推动了对倒退性跨语言影响(regressive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rCLI)的研究。相比于第三语言(L3)习得研究中更为关注的初始状态迁移和目标语言发展早期阶段,包括从L1/L2到L3的前进性跨语言影响(pCLI),倒退性跨语言影响在多语言领域仍然研究不足。教授的工作为我们理解多语言加工提供了更全面的图景。
教授关于跨语言语音相似性判断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提出的抽象相似性优先于物理声学相似性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往往不是基于纯粹的声学相似性来建立L1和L2音素之间的联系,而是更多地受到更高层次语言结构的影响。这对语言教学有重要启示,表明有效的发音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声学特征,还需要考虑学习者对音系系统的整体认知表征。
从应用角度看,教授的研究对语言教育、口译培训、移民语言政策等领域都有重要启示。例如,了解到短期的第二语言学习就可能影响母语发音,这对那些需要保持母语纯正发音的专业人士(如播音员、演员、口译员等)的培训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对于希望帮助移民子女保持遗产语言的政策制定者来说,理解遗产语言使用者的语音特点也至关重要。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