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与申博方向不一样是否可行?

本硕与申博方向不一样,是否可行?

在当下日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环境里,跨专业申请博士学位(PhD)已不再显得格格不入,相反,它正逐渐成为被众多院校、导师以及科研项目所接纳甚至推崇的普遍现象。

不过,这条跨专业申博之路绝非坦途,没有人能轻轻松松就实现成功跨越。但那些最终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找准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精准把握住了关键节点。

01、跨专业申PhD到底可不可行?

答案是跨专业申请PhD极具可行性,不过得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精准定位跨专业方向

别让兴趣停留在模糊层面,也别头脑一热就选定专业。要知道,PhD申请并非兴趣小组活动,而是为职业道路奠基。

导师关注的是你是否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是否熟悉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是否愿意投入5年甚至更长时间深耕于此。

建议先梳理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问题,而非仅仅聚焦于“专业名词”。

比如,单纯说“我对语言感兴趣”太过笼统,算不上一个问题;而“我想研究在双语教学中如何提升中低收入儿童的阅读能力”就是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

“我想搞AI”表述宽泛,并非研究问题;“我希望探索多模态情感识别在边缘医疗场景下的应用”,这才是能写入研究计划书的研究动机。

第二件事:巧妙讲述自身经历

跨专业申请时,关键不在于你是否具备相关背景,而在于你能否巧妙“讲述”自己的经历。

思考一下,你过往的经历与新领域有无交集?是否有过自主探索新领域的经历?从原专业过渡到新方向的动机是什么?

假设你本科学的是数学,想转攻经济学。此时,你不能只说“我对经济感兴趣”,而应强调本科期间你运用统计方法完成过实证分析;暑期参与过某城市社会流动性调研;甚至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过就业数据(即便只是业余项目)。

研究型PhD项目十分看重“自我驱动”和“主动学习”能力,你为靠近新领域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比本科是否就读该专业更为重要。

第三件事:提前“补课”做好准备

几乎所有成功跨专业的申请者,都会在申请前提前“自学”或“补课”。这可以通过上网课、阅读文献、参与研究项目,甚至与导师进行非正式交流等方式实现。

只要能证明你不是毫无准备地“裸考”,而是带着充分准备而来即可。

尤其要重视两种补强方式:一是提升“硬技能”,比如学计算机科学(CS)的要掌握Python和数据结构,学经济的要熟练运用Stata/Matlab等软件;二是积累“研究经历”,实习或担任研究助理(RA)等经历均可,只要能将其与具体项目相结合,提炼出方法论,就能成为申请中的亮点。

02、到底怎么跨胜算才最大?

“我就是喜欢教育学”“我觉得转AI前景好”“我认为自己能行”,这些想法本身没问题,但仅靠它们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份PhD申请。若真心想跨专业申请PhD,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而要逐步构建起“新身份”。

也就是说,不要试图向学校证明“我热爱这个领域”,而要用实际行动让导师看到“我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一员了”。

下面就讲讲如何“跨专业但不跨行”地准备PhD申请。

搭建学术背景的“过渡桥梁”

不能指望本科学中文、硕士学教育,然后仅凭“我很努力”就打动审查委员。需要在两个专业之间搭建一座有关联的桥梁。

比如,本科是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阶段可开展媒体与儿童发展的交叉研究,进而申请儿童心理或教育方向的PhD;本科是生物专业,硕士可从事生物数据可视化相关研究,再申请生物信息学方向的计算机博士。

以“项目经历”弥补“学科短板”

即便不是CS专业出身,也可以参与机器学习项目;非教育专业,也能开展教学评估、课程设计、课堂行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导师不会因你非“科班出身”就直接拒绝,但若你对目标领域一无所知,肯定会被快速淘汰。

多途径补足自身劣势

可以申请成为科研助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校,都可尝试联系老师。

哪怕只是短期“打杂”,只要能进入实验室、阅读文献、运行模型,就是收获。或者尝试小论文投稿,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并投稿学生会议。

此外,认真撰写一份研究计划书,哪怕只是用于练习,也能帮你理清研究逻辑和方法论,申请PhD时可直接提交,让导师了解你的思路。

文书写作:证明“跨专业非盲目”的契机

别轻视PhD申请中的动机信,它并非阐述“申请该专业的原因”,而是展示“已为目标专业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思考过什么”。

导师关注的不是你是否有热情,而是你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动机信结构建议如下:

  • 阐述本专业所学内容,以及哪些训练具有迁移价值;
  • 说明如何接触到目标领域并逐步深入;
  • 列举做过的项目或研究,证明已具备基本研究能力;
  • 解释申请方向与以往经历之间的逻辑联系;
  • 明确未来的研究兴趣与职业目标。

“以新视角审视旧问题”

许多导师欢迎“非本专业背景”的申请者,只要你能带来新方法、新视角、新问题。

比如:

  • AI导师欢迎哲学专业学生,因为他们能从伦理和社会影响角度提出问题;
  • 教育导师欢迎工程师出身的申请者,因为他们在教学技术、STEM教育方面有实践经验;
  • 公共政策导师欢迎市场营销背景的申请人,因为他们熟悉人群画像与行为建模。

在这个跨学科融合的时代,学术本就是一场不断“跨界”的探索。只要愿意行动、积极准备、为“转行”付出努力,“跨专业申请PhD”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一次值得全力以赴的征程。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全奖博士岗位—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教授招募博士

下一篇

澳门大学计算机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WU)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