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Andrew T. Forcehimes在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任副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其研究聚焦于Metaethics与Normative Ethics。
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的研究覆盖Metaethics、Normative Ethics、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及Contemporary Issues in Philosophy等方向。Forcehimes作为系主任,参与学科建设工作。Metaethics研究道德语言、道德判断和道德属性的本质,Normative Ethics则探讨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建立。两者构成道德哲学的基础分支,前者关注"什么是道德",后者处理"什么是对的"。
教学层面,Forcehimes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从基础的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始,延伸至Moral Philosophy、Metaethics、Utilitarianism等专业方向。研究生阶段开设Moral Uncertainty、Advanced Topics in Metaethics等前沿课程。这种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了从入门到专深的学习路径。
学术产出涵盖多个顶级期刊。Journal of Philosophy、Philosophical Studies、Ethics等刊物均刊登过其论文。他编辑的《Foundations of Moral Philosophy: Readings in Metaethics》收录了Metaethics领域的核心文献,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教材。另一部著作《Principles of Moral Philosoph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整理了规范伦理学的经典理论与当代讨论。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近年研究显示Forcehimes在理论哲学上的持续投入。
2025年的"A Theory of Assessability for Reasonableness"发表于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该文长达37页,讨论合理性评估的理论构建。合理性在道德和政治讨论中频繁出现,但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文章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为判断信念、行为或制度的合理性提供理论工具。这类研究属于规范性概念的分析,需要在抽象层面厘清概念的适用条件。
Journal of Philosophy在2023年刊登了"The Deontic Primacy of Actions?"一文。道义论传统以行为作为评价对象,近期有观点认为心理状态或意图应当享有优先地位。文章对此提出反驳,主张行为在道义评价体系中占据首要位置。Journal of Philosophy创刊于1904年,属于哲学领域的顶级刊物。该刊发表率低,能在其中发文说明研究达到较高水准。
2022年和2021年的研究涉及情感哲学和态度理论。Philosophia刊登的"How Am I Supposed to Feel?"探讨情感反应的规范性基础。人们面对特定情境应该产生何种情感?这个问题涉及情感是否受理性约束,以及情感评价的标准问题。Philosophical Studies刊发的"Attitudinal Strength as Distance to Withholding"将态度强度解释为与保留判断之间的距离。这种处理方式为测量和比较不同态度的强度提供了理论框架。
与Luke Semrau的合作研究跨度较长,产出集中在2015至2020年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在2016年发表的"Well-Being: Reality's Role"处理福祉理论中的关键争议。Mental state理论认为福祉完全由心理状态决定,但该文指出现实连接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信念如果系统性地与现实脱节,即使其主观感受良好,其福祉是否真的不受影响?这个问题关系到福祉理论的基本假设。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在2020年刊载的"Relationship Sensitive Consequentialism is Regrettable"批评关系敏感的后果主义。标准后果主义要求行为者最大化总体善,但有学者提出应该允许行为者对特定关系中的人给予特殊考虑。文章指出这种修正带来理论上的遗憾(regret),因为它削弱了后果主义的理论一致性。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在2019年发表的"Non-Compliance Shouldn't Be Better"讨论不服从困境。按后果主义,如果他人不服从会带来更好结果,那么不服从似乎是正当的。但这个推论与直觉相悖,文章分析了问题的根源。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在2018年刊发的"A Dilemma for Non-Analytic Naturalism"针对元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立场。自然主义试图在自然科学框架内理解道德,但非分析性版本(不依赖概念分析的自然主义)面临理论困境。文章详细阐释了这个困境的两难性质。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同年发表的"Are There Distinctively Moral Reasons?"质疑道德理由的独特性。通常认为道德理由不同于审慎理由或其他类型的理由,但文章对这种区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疑问。
三、未来研究预测
从已有工作来看,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传统上两者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例如道德实在论(主张存在客观道德事实)可能支持某些规范理论而非其他。Forcehimes同时在两个领域工作,这为整合研究创造了条件。理论哲学的发展往往需要跨子领域的综合视角。
合理性理论可能继续深化。2025年的文章建立了评估框架,但合理性概念的应用范围很广。认识论中的合理信念、政治哲学中的公共理性、伦理学中的合理分歧,都需要理论支持。后续研究可能细化不同语境下合理性的判断标准,或探讨合理性与其他规范性概念(如理性、正当性)的关系。
后果主义面临的挑战需要回应。Forcehimes对后果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揭示了该理论的内部张力。一个可能的发展是修正后果主义使其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另一个可能是转向其他规范理论框架。无论哪种选择,都需要系统的理论论证。后果主义在应用层面的问题(如何确定最佳后果、如何处理不确定性)也值得关注。
实践伦理问题可能获得更多关注。纯理论研究需要与具体问题结合才能展现其解释力。当代面临的伦理挑战(技术伦理、环境伦理、分配正义等)为理论应用提供了场景。Metaethics和Normative Ethics的工具可以用于分析这些实践问题,反过来实践问题也可能促使理论修正。
跨文化哲学对话在亚洲学术环境中具有现实意义。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包含Classic Chinese Philosophy和New Confucianism等研究方向。西方分析传统与东方思想的比较研究能够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伦理理论的共性与差异。这类研究既需要对西方理论的深入理解,也需要对东方传统的准确把握。
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为哲学研究提供了经验支持。认知科学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成果可以被纳入哲学讨论。例如直觉主义主张道德知识基于直觉,而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直觉的认知机制和潜在偏差。这要求哲学家在理论构建时考虑心理学发现。Forcehimes对情感和态度的研究显示其对心理维度的关注,未来可能更深入地整合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
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项目的培养方案包括6门课程、论文大纲和次要领域报告、最终的博士论文。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0至85000字之间。该项目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分析哲学训练。Forcehimes教授指导的学生将接触Metaethics和Normative Ethics的核心文献和前沿讨论,学习论证分析和理论构建的方法。对于计划从事道德哲学研究的学生,该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