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人类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柏林洪堡大学的Prof. Emmrich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是当代中亚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她将跨区域视角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聚焦中亚穆斯林的流动性、宗教实践及其与全球化互动的复杂关系。自2020年5月起,她担任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跨区域中亚研究教授,专注于伊斯兰和移民领域。
教授的学术背景深厚而多元。她在莱比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人类学和中亚研究。
从职业发展轨迹看,教授于2010年开始担任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亚洲和非洲社会伊斯兰交叉领域的初级教授;2011年起成为柏林穆斯林文化与社会研究生院的首席研究员;2014年夏季学期曾任东南亚历史与社会系客座教授;2016年夏季学期担任国际研究中心"re:work. Work and Human Lifecycle in Global History"研究员;随后又在马尔堡菲利普大学中东和北非研究中心"重新配置"研究网络担任访问学者。
研究分析
主要研究项目
教授主持并参与了多个重要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展现了她对跨区域研究方法的深入运用和对中亚穆斯林流动性的持续关注:
1."穆斯林亚洲女性的专业化道路:重新配置宗教知识、性别和连接性"(2020-2023)
- 该项目是"塑造亚洲"网络计划的一部分,由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资助
- 与Claudia Derichs教授共同领导
- 探索穆斯林女性如何通过宗教知识和连接性实现职业发展
2."跨地商品 -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中国和阿拉伯酋长国之间的教育、工作和商品"
- 由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Foundation)资助
- 研究中亚流动行为者的交换关系如何重新定义身份、民族和伊斯兰教
- 探索跨越地方社区、民族国家和区域设置等常见"容器"的延伸意义
3."De:link//Re:link - 对跨区域(解)缠结的本地视角"(2021-2024)
- 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资助的研究联盟/网络项目
- 探讨地方视角如何影响和重塑跨区域联系
4."欧亚研究及更多 - 实施结构化博士课程"(2018-2022)
- 由大众汽车基金会资助
-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的联合计划
重要出版物
教授的研究成果丰富,覆盖了多个领域,尤其聚焦于穆斯林流动性、伊斯兰教育和跨区域联系:
1.《虔诚的地理:塔吉克迪拜商业中的穆斯林流动性》(即将出版)
- 该专著探讨塔吉克移民在迪拜的经商活动与宗教虔诚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
2.《移动性、边界和旅行的思想:超越中亚和高加索的跨地性》
- 与Philipp Schröder共同编辑
- 收集了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人类学、历史和社会学案例研究
- 检验"跨地性"概念如何以新方式描述多重流动性、交换实践和全球化进程
3.《穆斯林女性的麦加朝圣及其他:重构性别、宗教和流动性》(2022)
- 与M. Buitelaar和V. Thimm共同编著
- 开放获取的Routledge出版社朝圣、宗教旅行和旅游研究系列
4."玩世界主义:穆斯林自我塑造、迁徙和(归属)塔吉克-迪拜商业"
- 收录于《在中亚做穆斯林:实践、政治和身份》(Marlene Laruelle编辑)
- 发表于《Central Asian Affairs》期刊(2017)
- 研究塔吉克商人如何在迪拜商业环境中塑造穆斯林身份
5."迪拜商业的物质地理:在中亚和海湾地区制造和重塑穆斯林世界"(2021)
- 探讨沙特捐赠的《古兰经》如何在阿联酋、塔吉克斯坦等地流通
- 分析神圣文本如何转变为高级消费品,揭示塔吉克移民宗教、经济和社会世界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研究想法
基于对教授研究工作的全面理解,以下提出几个可能的原创研究方向,这些方向既延续了她的学术传统,又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
1. 数字宗教景观与中亚穆斯林跨国网络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中亚穆斯林跨国网络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建立在教授关于iPhones与塔吉克移民宗教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
- 虚拟宗教社区的形成:社交媒体平台(如Telegram、Instagram)如何成为中亚移民维持宗教联系的空间
- 数字朝圣与远程宗教参与:通过直播、VR等技术参与麦加朝圣或重要宗教仪式的新形式
- 在线宗教权威与知识传播:探讨数字媒体如何改变传统宗教权威结构
- 数字宗教商品与消费:分析在线宗教商品市场如何塑造跨国穆斯林身份
- 这一研究方向将传统民族志方法与数字人类学相结合,记录并分析中亚穆斯林如何在数字空间重构宗教实践和社区。
2. 气候变化、生态危机与穆斯林流动性
气候变化正日益成为中亚地区移民的重要推动因素,而这一维度在现有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结合教授的跨地性框架,可以开拓以下研究:
- 气候移民中的宗教叙事:穆斯林如何理解和诠释与气候相关的迁徙
- 生态伊斯兰与移民适应策略:伊斯兰环保思想如何影响移民社区的环境实践
- 跨区域生态知识网络:中亚穆斯林如何通过跨国网络交流应对环境挑战的知识
- 宗教团体在气候危机中的角色:穆斯林组织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和灾害应对
- 这一方向将环境人类学与宗教研究相结合,丰富我们对宗教与生态危机关系的理解。
3. 健康危机与跨国宗教疗愈网络
COVID-19大流行以及其他健康危机凸显了宗教实践与健康关怀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为中亚跨区域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 疫情期间的虚拟宗教仪式:分析远程宗教实践如何维持社区凝聚力
- 伊斯兰医学与现代医疗的交融:研究中亚穆斯林如何在跨国背景下结合传统与现代医学
- 健康危机中的宗教解释框架:穆斯林如何从宗教角度理解疾病和疫情
- 宗教网络在健康资源分配中的作用:穆斯林社区如何通过跨国网络获取医疗资源
- 这一研究将医疗人类学与宗教研究相结合,拓展我们对健康、宗教和移民三者关系的理解。
4. 中亚与海湾的教育流动性与知识生产
在教授关于塔吉克学生在中东伊斯兰大学学习经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
- 知识返乡与本地转化:留学归国者如何在本地环境中应用和转化海外获得的知识
- 多元现代性与教育选择:中亚家庭如何在世俗教育、宗教教育和国际教育之间做出选择
- 教育流动性与社会流动:国际教育如何成为中亚穆斯林实现社会上升的途径
- 教育网络的数字化转型:在线教育如何改变中亚与穆斯林世界其他地区的教育联系
- 这一研究将教育人类学与跨区域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教育流动性如何塑造中亚与海湾地区的知识流动。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
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 跨学科理论基础:
- 深入了解跨地性(translocality)理论框架及其在中亚研究中的应用
- 熟悉流动性研究(mobility studies)的核心概念
- 掌握伊斯兰人类学的关键理论和当代辩论
研究方法准备:
- 强化民族志研究方法,特别是多地点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技能
- 培养跨文化与跨语言研究能力
- 学习数字民族志和远程研究方法
- 掌握视觉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研究方法
区域知识积累:
- 系统学习中亚历史、政治和社会结构
- 了解后苏联时期中亚的宗教复兴与国家政策
- 熟悉中亚与海湾、中东地区的历史联系与当代互动
语言能力
必备语言:
- 德语:能够阅读学术文献并进行日常交流(至少B1水平)
- 英语: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至少C1水平)
研究相关语言(至少掌握一种):
- 俄语:中亚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对文献研究至关重要
- 塔吉克语/波斯语:对研究塔吉克社区尤为重要
- 阿拉伯语:对研究中亚与阿拉伯世界联系有重要价值
2. 研究提案准备
提案结构与内容
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
- 确保提案与教授的研究兴趣(跨区域中亚研究、伊斯兰与移民)密切相关
- 展示对教授已有研究的深入理解,并说明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研究
创新性与可行性平衡:
- 提出原创性研究问题,同时确保在资源和时间限制内可行
- 明确说明研究将如何贡献于现有学术讨论
方法论详细说明:
- 清晰阐述将使用的研究方法
- 解释如何处理多语言、多地点研究的挑战
- 讨论可能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实地研究计划:
- 详细的田野调查规划,包括地点、时间和联系人
- 说明如何获取研究许可和建立信任关系
- 考虑可能的安全和政治敏感性问题
写作建议
清晰的概念框架:
- 在引言中明确界定关键概念(如"跨地性"、"流动性"等)
- 使用教授熟悉的术语,展示对学术传统的理解
- 批判性文献回顾:
- 全面回顾相关领域文献,特别是教授及其同事的工作
- 识别研究空白并说明自己的研究如何填补这些空白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