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1.1 资格与实务经历
· 学历背景:持有香港大学(HKU)的法学学士(LLB)、法律专业证书(PCLL)及法学硕士(LLM)学位,2016 年获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博士学位(PhD)。
· 职业资格:香港非执业律师(Solicitor, Hong Kong)、英格兰及威尔士非执业律师(Solicitor, England & Wales),同时是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认证一般调解员(Accredited General Mediator)。
· 实务经验:加入香港城市大学(CityU)前,曾在某顶尖国际律所工作,专注商业诉讼(commercial litigation)与涉诉金融监管实务(contentious financial regulatory practice)。
1.2 学术任职与研究影响力
· 现任职位: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Law),同时是公共事务与法律中心(Centre for Public Affairs and Law, CPAL)成员。
· 学术身份:国际程序法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cedural Law)成员、马斯特里赫特欧洲私法研究所(Maastricht European Private Law Institute)特邀研究员(Invited Fellow);2013 年任喀山(伏尔加地区)联邦大学(Kazan (Volga Region) Federal University)法学院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2015 年 4-5 月任卢森堡马克斯・普朗克国际、欧洲及监管程序法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Luxembourg for International, European and Regulatory Procedural Law)研究访客(Research Guest)。
· 学术影响力:h-index 为 34,Scopus 作者 ID 为 56399354700,ORCID iD 为 0000-0002-8435-9357;研究成果涵盖 43 项产出,包括期刊文章、书籍章节、会议论文等。
1.3 教学与社会服务
· 教学管理:2015-2016 学年任法律专业证书(PCLL)项目负责人(Programme Leader),现任 PCLL 选修课 “金融监管实务”(Financial Regulatory Practice)课程负责人(Course Leader)。
· 社会服务:2015 年 9 月至今任法律教育与培训常设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 on Leg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成员;2011 年 9 月至今任该委员会英语语言能力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n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成员;2015 年 9 月至今任 PCLL 转换考试委员会(PCLL Conversion Examination Board)成员;2014 年 7 月至今任海外律师资格考试第三部分主考官(Examiner, Head III, Overseas Lawy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2009 年 5 月至今任 “Stand Tall” 项目志愿者。
· 编辑工作:《香港律师》(Hong Kong Lawyer,香港律师会官方期刊)编委会成员(Member, Editorial Board)。
1.4 核心研究领域
·民事诉讼法(Civil Procedure)
·中国法(Chinese Law)
·比较法(Comparative Law)
·金融监管(Financial Regulation)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2.1 2023-2025 年代表性文章
· 2025 年:与 Cabral, A. 合作撰写章节 “Digitization of judicial procedure: AI, ODR, blockchain and e-justice”,收录于 Woo, M. Y. K. 与 van Rhee, C. H. 主编的《Comparative Civil Procedur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比较法研究手册》系列),页码 418-444。该章节聚焦司法程序数字化,分析人工智能(AI)、在线争议解决(ODR)、区块链(blockchain)与电子司法(e-justice)的应用逻辑与实践挑战,属于经同行评审的书籍章节(RGC 12 类型)。
· 2024 年:
1.独著章节 “Allocation of Cases Based on Geography”,收录于 Hess, B. 等主编的《Comparative Procedural Law and Justice》,共 53 页,探讨地域因素在案件分配中的作用,覆盖香港、英国、中国内地及新加坡等法域,为同行评审书籍章节(RGC 12 类型),可通过香港城市大学学者平台获取开放获取版本(Open Access)。
2.独著期刊文章 “Does Black-Letter Law Matter in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in China? - A Tale of Two Cities”,发表于《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第 33 卷第 2 期,页码 345-388),研究中国劳动权保护中 “黑体法”(Black-Letter Law,即书面成文法)的实际效用,为经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章(RGC 21 类型),提供开放获取版本。
3.与 Wu, W. 合作发表期刊文章 “From 'Line Appraisal' to 'Case-Process Ratio': Will the New Cas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Facilitate the Changing Role of Chinese Prosecutor?”,发表于《Hong Kong Law Journal》(第 54 卷第 1 期,页码 205-231),分析中国检察官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从 “线性评估” 到 “案 - 程比” 的转变,及其对检察官角色转型的影响,属同行评审期刊文章(RGC 21 类型)。
4.独著期刊文章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Judicial Reforms in China in the 2010s”,发表于《UC Law SF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第 47 卷第 2 期,页码 87-128),通过实证方法评估 2010 年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实际效果,属同行评审期刊文章(RGC 21 类型),提供开放获取版本。
5.与 Wu, W.、Lin, X. 合作发表期刊文章 “Urban pollution governance, prosecutor-led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disparitie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282 cities”,发表于《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第 22 卷第 4 期,页码 73-95),基于中国 282 个城市的数据,研究城市污染治理中检察官主导的环境公益诉讼(prosecutor-led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与区域环境差异的关联,属同行评审期刊文章(RGC 21 类型),该文章 Altmetric 得分 1。
· 2023 年:
1.与 Lin, F. 等合作撰写章节 “Hong Kong as a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Hub”,收录于 Li, L. C. 与 Mo, P. L. L. 主编的《Hong Kong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allenges for Co-evolving Sustainability》(Routledge 出版社,伦敦),页码 105-126,分析香港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争议解决枢纽的定位与挑战,属同行评审书籍章节(RGC 12 类型)。
2.独著期刊文章 “Judicial Reform in China: What Do Judges Think?”,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edural Law》(第 13 卷第 2 期,页码 312-330),基于法官视角探讨中国司法改革的实施反馈,属同行评审期刊文章(RGC 21 类型)。
2.2 项目解析(基于研究产出推测)
Prof. CHAN 的研究产出中多次出现 “RGC” 标识(如 RGC 21 期刊文章、RGC 12 书籍章节),推测其主持或核心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资助的项目,方向集中于:
· 比较民事司法体系研究:结合其 2024 年地域案件分配、中国司法改革评估等成果,项目可能聚焦不同法域民事诉讼程序的差异与融合,尤其关注香港与中国内地、欧洲的程序法对比。
· 中国司法实践与改革研究:从劳动权保护、检察官角色、环境公益诉讼等文章可见,项目可能围绕中国司法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展开,采用实证方法(如 282 个城市数据、法官调研)分析改革落地情况。
· 司法数字化与争议解决创新:2025 年司法程序数字化章节及 “一带一路” 争议解决研究表明,项目可能涉及技术(AI、区块链)在司法中的应用,以及跨境争议解决机制的优化,尤其关注香港的区位优势。
三、未来研究预测
3.1 司法数字化的深度拓展
基于 2025 年司法程序数字化研究,未来可能进一步探索 AI 在司法裁判中的伦理边界(如算法公平性)、区块链技术在证据存证中的法律效力,以及在线争议解决(ODR)机制在金融纠纷、跨境商事纠纷中的标准化建设 —— 这一方向契合香港推动 “智慧司法” 及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建设的政策导向。
3.2 中国司法改革的长期跟踪研究
2010 年代中国司法改革实证评估为基础,未来或针对 2020 年后的新改革措施(如民事强制执行制度优化、公益诉讼范围扩大)开展纵向研究,同时可能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协作实践,分析区域司法一体化对程序法统一的影响。
3.3 环境与劳动领域的司法保护延伸
环境公益诉讼(2024 年)与劳动权保护(2024 年)研究的延续性方向可能包括:中国 “双碳” 目标下环境公益诉讼的赔偿执行机制、平台经济背景下劳动权司法保护的新挑战(如灵活就业者权益界定),且可能引入更多跨学科方法(如环境经济学数据、劳动社会学调研)。
3.4 “一带一路”跨境争议解决机制优化
结合 2023 年香港作为 “一带一路” 争议解决枢纽的研究,未来或聚焦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程序法差异对争议解决的影响,以及香港在跨境仲裁、调解中的规则衔接作用(如与中国内地《仲裁法》、新加坡《国际仲裁法》的协调),同时可能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争议的新类型(如数据权属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