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Weizhu Bao教授)

一、导师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Weizhu Bao教授)

1.1 研究领域与核心方向

Bao教授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且始终以“数学方法解决物理与工程问题”为核心,具体涉及的领域包括:

- 基础学科: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数值与计算数学(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纯数学(Pure Mathematics)及数学物理(Mathematical Physics),这些是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 应用交叉学科:应用计算(Applied Computing)、凝聚态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材料工程(Materials Engineering)和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是其理论方法的落地场景;

- 核心研究兴趣:多年来,Bao教授持续深耕Bose-Einstein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的数学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计算量子与等离子体物理,同时在无界区域问题的数值方法、多尺度分析与模拟,以及超导与超流中的量子涡旋态与动力学研究中积累了深厚成果。

1.2 教学理念与实践

“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是Bao教授教学理念的核心,而“终身学习”则是这一理念的底层逻辑,具体实践可分为两个阶段:

- 本科阶段:教学形式不局限于传统讲座,还包含tutorials、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在讲座中,Bao教授会将重点放在基础概念的阐释与算法逻辑的梳理上,对于复杂定理与算法,仅给出关键步骤与核心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推导细节;在tutorials中,学生需提前尝试所有问题,课堂上通过展示解题思路、回答同学疑问深化理解——因为在Bao教授看来,“能向他人讲解清楚,才是真正理解问题”。

- 研究生阶段:Bao教授不将研究生视为“知识的接收者”,而是“新知识的发现者”。在讲解完领域基础内容后,他会为学生提供与研究前沿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问题驱动学习”模式,自主寻找领域内有科学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他会为每门课程搭建专属网页,上传讲义、习题、往年考题等资源,还会用电脑演示算法运行过程与结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2025年是Bao教授研究成果集中产出的一年,这些成果均发表于应用数学、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领域的顶刊,核心围绕“数值方法创新”与“物理问题精准模拟”,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实际应用。

2.1 代表性成果解析

(1)非线性Klein-Gordon方程(NKGE)的长期动力学数值方法

- 成果载体:2025年8月,Bao教授与Cai Y、Feng Y合作完成的章节《Error Estimates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Long-time Dynamics of Nonlinear Klein-Gordon Equation》,被收录于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的《Recent Progress on Numerical Analysis for Nonlinear Dispersive Equations》一书中;

- 核心贡献:该章节针对弱非线性NKGE(非线性强度由ε²表征,ε∈(0,1])的长期动力学问题(时间尺度达O(ε⁻²)),系统分析了多种数值方法的误差边界。其中,“正则补偿振荡(Regularity Compensation Oscillation, RCO)”技术的引入是关键突破——它解决了传统数值方法在长期模拟中误差不断累积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时间分裂法的统一误差界;

- 方法覆盖:研究涵盖了空间离散(有限差分法、谱方法)与时间离散(有限差分法、指数积分器、时间分裂法)的多种组合,明确了网格尺寸、时间步长与参数ε如何影响误差,为科研人员开展实际模拟时的参数选择提供了清晰依据。

(2)曲面基底上固态去湿的结构保持参数有限元法

- 成果载体:2025年7月,Bao教授与Li Y、Zhao Q合作的论文《A structure-preserving parametr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olid-state dewetting on curved substrates》,发表于《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这本期刊在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领域的影响因子约为5.5,属于该领域的顶刊;

- 核心创新:针对曲面基底上薄膜(具有各向异性能量)的固态去湿问题,团队提出了“结构保持参数有限元法(SP-PFEM)”。该方法的核心是引入基底曲线的弧长参数化:一方面将弯曲的基底“拉直”,另一方面精准追踪接触点之间的长度变化,从而确保模拟过程中“能量衰减律”与“封闭面积守恒”这两个关键物理性质不被破坏;

- 实践价值:为求解该方法涉及的非线性系统,团队设计了结合Picard法与牛顿法的混合迭代算法,数值结果证明,该算法在不同曲面基底的模拟中均表现出稳健性。这一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材料工程领域,指导半导体薄膜等材料的制备工艺,减少薄膜缺陷。

(3)自旋2 BEC基态计算的归一化梯度流方法

- 成果载体:2025年1月,Bao教授与Tang Q、Yuan Y合作的论文《A NORMALIZED GRADIENT FLOW METHOD FOR COMPUTING GROUND STATES OF SPIN-2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发表于《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SIAM系列期刊是应用数学领域的顶尖期刊,该刊影响因子约为3.8;

- 核心价值:BEC的基态是指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准确计算基态是理解BEC物理性质、开发量子器件的基础。传统梯度流方法在处理量子系统的约束条件(如质量守恒)时容易出现不稳定性,而Bao团队提出的“归一化梯度流方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多组分BEC的量子态模拟提供了新的有效范式,对量子计算、量子调控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4)基于归一化深度神经网络(norm-DNN)的BEC基态计算

- 成果载体:2025年1月,Bao教授与Chang Z、Zhao X合作的论文《Computing ground states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y normalized deep neural network》,发表于《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这是计算物理领域的顶刊,影响因子约为4.7;

- 技术突破:传统深度神经网络(DNN)在处理BEC基态计算时,难以满足量子系统的约束条件(如质量归一化)。为此,团队在传统DNN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关键层:一是“归一化层”,确保模拟过程中质量守恒;二是“偏移层”,引导模型训练向非负基态收敛,最终构建出norm-DNN模型。该模型不仅是无监督学习在BEC模拟中的成功应用,还可扩展至高维、多组分BEC系统,甚至能计算BEC的第一激发态,为机器学习与量子流体数值模拟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2.2 研究项目的应用导向

Bao教授的研究始终避免“纯理论空转”,而是紧密对接工程与物理领域的实际需求:

- 在材料工程领域,固态去湿模拟可帮助优化薄膜材料(如半导体薄膜、金属薄膜)的制备工艺,减少材料缺陷,提升器件性能;

- 在量子技术领域,BEC基态与激发态的精准计算,能为量子存储器、量子传感器等新型量子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 在流体力学领域,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无界区域数值方法的研究,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的气动设计、能源领域的流动优化等实际问题。

三、未来研究预测

从Bao教授现有研究脉络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其未来研究将围绕“方法深化”“跨学科拓展”“技术融合”三个维度展开,而这些方向也将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与成长空间。

3.1 核心方向的延伸

- 多组分/高自旋BEC系统:目前团队的研究集中在自旋2 BEC,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至自旋3及以上的BEC系统,或探索多组分BEC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解决更复杂的量子流体动力学问题;

- 长期动力学的普适性方法:RCO技术在NKGE长期动力学模拟中的成功,为其他色散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KdV方程)的长期模拟提供了借鉴,未来可能形成适用于这类方程的通用数值框架;

- 复杂几何下的结构保持方法:当前曲面基底的研究主要针对简单曲面,未来可能扩展至三维复杂曲面(如多孔材料内部、微通道壁面)或动态基底(如振动基底)的演化问题,让模拟更贴近工程实际场景。

3.2 跨学科合作潜力

Bao教授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属性,未来可能进一步加强与以下领域的合作:

- 量子信息科学:与量子计算团队合作,将BEC模拟结果与量子比特的调控技术结合,推动量子器件的研发;

- 生物力学: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多尺度方法应用于生物流体(如血液流动、细胞内液流)的模拟,为医学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 新能源领域:与能源工程团队合作,优化燃料电池中的流体流动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提升能源转换效率。

3.3 技术方法的创新趋势

- 机器学习与传统数值方法的深度融合:norm-DNN是机器学习与数值模拟结合的初步尝试,未来可能开发“传统数值方法+机器学习”的混合模型——例如用DNN加速有限元法的求解过程,或用机器学习自动优化数值参数(如网格尺寸、时间步长),提升计算效率;

- 高性能计算的适配:随着研究问题的维度与复杂度不断提升,大规模并行计算将成为必要工具。未来团队可能会开发适用于超级计算机的高效算法,满足工程与物理领域对实时模拟的需求。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康奈尔2025 Fall八大本科学院录取率曝光!最低5% 最高22% 惊到我了!

下一篇

一文看懂香港留学硕士申请条件!香港留学拿身份全流程指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