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全奖博士项目(Ip DK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大学全奖博士项目(Ip DK教授)

(1)职位与任职单位

Ip DK现任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学(Soci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临床副教授及分部主任,主要负责该领域的教学、临床实践指导以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该学科方向的核心学术带头人之一。

(2)教育背景

Ip DK拥有跨学科且国际化的教育经历,学术基础扎实。他先后获得香港大学生物医学理学学士学位(BSc (BiomedSc)(HK))、香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MBBS (HK)),为后续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打下临床基础;作为 Chevening 学者(英国政府设立的国际杰出学者资助项目,获此资格意味着其学术潜力与综合能力得到国际认可),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取得流行病学哲学硕士学位(MPhil (Epidemiology)(Cantab));此外,他还于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获得传染病理学硕士学位(MSc (InfectDis)(Lond))、格拉斯哥大学获得旅行医学理学硕士学位(MSc (TravMed)(Glas))、香港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MStat (HK))、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应用数学理学硕士学位(MSc (ApplMath)(CityUHK)),并持有香港大学传染病研究生文凭(PDipID (HK))。这种涵盖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的多学科背景,让他能从多个维度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复杂问题。

(3)工作经历

在专注公共卫生研究前,Ip DK有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曾任职于临床内科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积累了疾病诊疗、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践经验;加入香港大学前,他担任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疾病模型专家,负责传染病监测数据分析与传播模型构建,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的研究更贴近公共卫生实际需求,能更好地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防控策略。

(4)专业资质

Ip DK拥有多项国际认可的专业资质,彰显其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性:他是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旅行医学学院(MFTM RCPS (Glas))创始成员,也是澳洲热带医学学院及其旅行医学学院资深院士(FACTM、FFTM ACTM);同时,他还是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资深会员(FRSS)及毕业生统计师,这些资质证明他在旅行医学、热带医学及统计学领域的专业水平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5)研究兴趣

Ip DK的研究方向聚焦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具体包括:公共卫生遗传学(重点关注遗传学研究成果向公共卫生实践的转化应用)、传染病流行病学与传播建模、传染病症状监测技术开发、旅行医学、热带流行病学,以及旅游相关疾病的防控研究。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大学全奖博士项目(Ip DK教授)

(1)智能卡电子缺勤系统与流感监测(Ip DK, Lau EH, et al., JMIR Public Health Surveill, 2017)

该研究针对香港流感样疾病(Influenza-Like Illness)监测需求,设计了基于智能卡的电子学校缺勤系统(A Smart Card-Based Electronic School Absenteeism System),并评估其实施可行性。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学校智能卡记录的学生缺勤数据,构建实时监测平台,发现该系统能快速捕捉缺勤率变化趋势 —— 当流感开始传播时,缺勤率会出现明显上升,这为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提供了及时的数据支持。相比传统依赖学校人工上报缺勤的方式,该系统数据获取效率更高、时效性更强,可作为公共卫生部门开展社区流感监测的补充工具,对提升传染病应急响应速度具有实际意义。

(2)无症状与轻症流感的传播潜力(Ip DK, Lau LL,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此研究重点探讨社区中无症状(asymptomatic)和轻症(pauci-symptomatic)流感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脱落(viral shedding)情况与传播潜力。研究团队通过对社区人群进行样本采集和纵向随访,发现这类感染者虽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但仍会持续释放流感病毒,具备一定的传播能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传统流感传播研究中 “仅关注有症状感染者” 的盲区,提示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不能忽视无症状感染者 —— 例如,在流感高发季,需考虑扩大筛查范围,或通过宣传引导无症状感染者做好个人防护,以降低传播风险。

(3)流感疫苗有效性评估(Tam YH, Ng TWY, et al., Vaccine, 2018, Ip DK为通讯作者)

研究分析了 2014-2017 年香港地区流感疫苗对 “就医相关疾病”(medically-attended illnesses)的保护效果,并探讨不同年份疫苗与流行毒株匹配度(vaccine match)对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疫苗有效性随匹配度变化而波动:匹配度高的年份,疫苗对减少就医相关疾病的效果更显著;匹配度低的年份,保护效果则明显下降。该研究为香港卫生部门制定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直接数据参考 —— 例如,优化疫苗毒株选择、明确重点接种人群(如老人、儿童),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评估疫苗实际应用效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4)厕所冲水与空气传播病原体(Lai A.C.K., Tan T.F., et al., Indoor Air, 2017, Ip DK为合作作者)

该研究测量了厕所冲水过程中空气传播病原体(airborne pathogens)的排放强度(emission strength)。研究发现,冲水动作会导致厕所内病原体以气溶胶形式扩散,且扩散范围、浓度与冲水方式(如直冲式、虹吸式)密切相关 —— 直冲式马桶产生的气溶胶扩散范围更大,病原体浓度更高。这一结论对医院、社区公共厕所的感染控制有直接指导价值,例如建议公共卫生部门推广虹吸式马桶、要求厕所使用时保持通风,或在冲水时盖上马桶盖,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及社区病原体传播风险。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 Ip DK教授的研究基础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以下方向:

(1)公共卫生遗传学的转化应用深化

Ip DK教授长期关注公共卫生遗传学,未来可能结合基因组学技术(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大数据分析,挖掘与传染病易感性、治疗预后相关的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例如,通过分析特定人群(如香港老年群体)的基因组数据,找到与流感重症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而开发风险预测模型 —— 将该模型应用于公共卫生实践中,可为老年人、免疫低下者等重点人群提供精准防控建议(如优先接种高保护力疫苗、早期干预)。

(2)传染病建模的实时化与精准化

Ip DK教授曾开发电子学校缺勤监测系统,且长期从事传染病建模研究。未来他可能进一步整合多源实时数据(如智能监测系统数据、社交媒体健康相关信息、居民移动轨迹数据),优化传染病传播模型。这种优化后的模型能更准确预测传染病暴发的时间、范围,帮助卫生部门快速调整防控措施(如局部资源调配、重点区域封控),尤其适用于新型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响应。

(3)旅行医学与跨境传染病防控

后疫情时代跨境旅游逐步恢复,且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登革热、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扩大。Ip DK教授可能围绕 “旅游相关疾病”(travel-related diseases)开展研究,例如:评估跨境旅行者的疾病携带风险、设计针对旅行者的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如通过手机 APP 记录旅行轨迹与健康症状),或探索气候变化对热带传染病跨境传播的影响机制 —— 这些研究可为香港及周边地区制定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4)症状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Ip DK教授此前已尝试利用智能卡、自我采样(如 2012 年 J Infect Dis 文章中的 Self-awab 技术)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未来他可能进一步结合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的体温、心率监测功能)、家庭自测设备等,构建更便捷的个人健康监测网络。这种网络能实现传染病症状的早期发现(如用户体温异常时自动提醒),适用于社区层面的分散式监测,帮助公共卫生系统更早察觉传染病传播迹象。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加州大学申请全攻略:从校区选择到文书写作 一文读懂UC系统

下一篇

一文详解香港进修硕士拿身份全流程 含硕士申请+学生签办理+转iang签+iang续签转永居!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