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才续签率仅 5.6%?深度拆解四大续签难点与破局策略。
2022 年 10 月启动的香港高才通计划,以 “全球百强学历”“高薪准入” 两大门槛吸引超 12 万精英获批。
但据香港入境处数据,首批 B/C 类申请人的续签率竟低至 5.6%—— 当 “拿身份” 的欢呼尚未褪去,“保身份” 的战役已悄然打响。
本文将从政策逻辑、审核要点、实操案例三个维度,为你拆解续签困局的底层原因,并提供可落地的规划方案。
续签率低迷的核心真相
时间差与政策红线的双重挤压
(一)签证激活规则埋下的时间陷阱
1 年缓冲期的双刃剑
2023 年 5 月前获批者可享受 “6 个月缴费 + 6 个月激活” 的超长待机,但这也导致首批 5300 名申请人的签证到期日跨度达 1 年。2023 年第四季度赴港高峰人群(月均 4600 人抵港)将在 2025 年 6 月集中迎来首个续签节点,而上半年到期人数不足千人,这解释了 “5.6%” 数据的阶段性特征。
永居倒计时的隐形损耗
签证有效期从激活日起算,但入境处明确:若激活后长期离港工作,前 2 年签证期可能不计入 7 年转永居的时间累计。
(二)50% 获批者未赴港的连锁反应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披露,12 万获批者中约半数尚未实际在港工作。这直接导致两类问题:
无工作证明链
续签必须提交在港就业证明,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薪资流水、纳税记录。纯 “挂靠” 或无实质工作的情况,将被视为 “无真实逗留意图”。
经济贡献存疑
自雇者若无法提供办公室租赁合约、业务流水、客户合作证明,即使公司注册在港,也可能被认定为 “壳公司”。
入境处审核的四大 “死亡指标”
(一)“两址两税” 的穿透式核查
审核维度 | 具体要求 | 典型拒签案例 |
---|---|---|
办公地址 | 需提供租赁协议、水电费单,实地核查时若发现地址不存在或无实际办公场景 | 某申请人用虚拟办公室申请,因无门禁记录被拒 |
居住地址 | 提供香港住宅租约或房产证,入境处可能通过快递记录、社区登记核查 | 长期使用酒店地址或亲友地址,被认定 “无定居意图” |
薪俸税 | 需提交税务局发出的评税通知书,年薪低于 120 万港元需额外解释薪资合理性 | 某金融从业者年薪 80 万港元,因低于行业中位数被要求补材料 |
利得税 | 自雇者需提供审计报告、增值税申报记录,亏损企业需说明扭亏计划 | 成立 6 个月的公司无营收,仅获批 6 个月短期签证 |
(二)创业续签的 “1 年生死线”
成立不足 1 年的公司
需提供商业计划书、已落地项目合同、投资资金流水。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因仅拿到天使轮融资,未开展实质业务,续签时被要求 “先运营满 12 个月再申请”。
劳动合同期限
受聘续签者若签订的是 “6 个月 + 6 个月” 滚动合同,可能被认为 “职位稳定性不足”,建议争取至少 1 年固定期限合同。
破局策略:从 “签证维持” 到 “永居规划” 的升维
(一)时间管理三节点
激活倒计时
获批后建议 3 个月内完成缴费激活,避免因拖延导致到期日集中。
续签提前量
到期前 3 个月启动材料准备,重点核查纳税记录是否完整。
永居时间锚
若计划离港工作,需每 3 个月入境一次并保留消费记录,同时通过远程为香港公司服务(如担任顾问)维持关联。
(二)不同类型申请人的应对方案
受聘人士
要求雇主出具《职位证明信》,明确职责、薪资及行业对标数据
保留每月薪资到港账户的流水,避免跨境转账模糊化
自雇创业者
注册公司时选择实际办公场地,雇佣至少 1 名香港本地员工
每季度向入境处提交业务进展报告,包括客户签约、营收增长等数据
跨境派遣人员
与母公司签订《香港工作职责协议》,明确在港工作时长(建议每月≥7 天)
确保年薪 120 万港元以上部分在港纳税,保存香港分公司的工作邮件记录
政策预警:2025 年续签审核三大新动向
地址真实性严查
2025 年 4 月起,入境处引入 “商业地址数据库”,虚拟办公室、共享空间将被重点标记。
永居时间计算收紧
若前 2 年离港时间累计超过 180 天,可能被要求 “从重新激活签证后重新计算永居时间”。
行业贡献度评分
金融、创科、医疗等重点行业的续签申请,将享受 “快速通道”,而贸易类、咨询类公司的审核标准提高。
高才通的本质是 “用香港身份换发展机遇”,但续签审核的核心逻辑始终是 “是否为香港创造实质价值”。
从获批到永居的 7 年,不是签证的简单延续,而是需要通过工作、创业、纳税等行为,构建与香港社会的深度连接。
建议申请人提前 6-12 个月制定《香港生活工作规划书》,必要时咨询专业移民机构,避免因细节疏漏导致 7 年布局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