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科技大学 物理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科技大学的Prof.ZHAI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Chengxing ZHAI(翟成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新兴交叉学科部副教授,同时担任PG 项目协调员(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Areas)及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副所长。教授拥有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其研究兴趣极具跨学科特色,涵盖成像技术、大气科学与天气预报、遥感、区域气候变化建模、量子模拟、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量子搜索算法及量子力学现象等多个前沿领域,在跨学科科研融合方面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积累。
研究分析
代表性论文解析
- Advancing Atmospheric Detection of Weakly Absorbing Reactive Trace Gases Using the FY-3E/HIRAS-II TIR Sounder on a Dawn-Dusk Orbi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2025年)该研究聚焦晨昏轨道上FY-3E/HIRAS-II热红外探测器在弱吸收活性痕量气体大气探测中的应用进阶。通过优化探测算法与数据反演方法,提升了对这类痕量气体的检测精度,为大气化学成分监测及环境治理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弱吸收痕量气体虽在大气中含量低,但对气候与生态系统影响显著,此研究填补了该类气体高精度探测的技术空白。
- An optimal sequential physical retrieval system for retrieving high-accuracy diurnal atmospheric gases from FY-4B/GIIRS: Theory, algorithm and evaluation(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5年)发表于遥感领域权威期刊,提出一种用于从FY-4B/GIIRS获取高精度昼夜大气气体的最优序贯物理反演系统。研究从理论构建、算法设计到效果评估形成完整闭环,解决了传统反演方法在昼夜大气气体探测中精度不足的问题,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大气气体数据来源。
- Near-Earth Object Observations using Synthetic Tracking(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2024年)该论文探索合成跟踪技术在近地天体观测中的应用。合成跟踪技术通过数据处理方法模拟高分辨率观测效果,有效提升了对近地天体的探测与轨道监测能力,对近地天体防御及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观测技术思路。
主要科研项目
- Monitor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oint Sources From China Space Station(2023-2025)该项目由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Starwiz Technology Co. Ltd及Stellerus Technology Limited资助,Chengxing ZHAI为参与成员。项目旨在利用中国空间站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点源,通过整合空间遥感技术与大气科学分析方法,实现对重点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定位与量化,为全球气候治理及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 Revolutionizing Weather Forecast and Climate Prediction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5- )受Croucher Foundation资助,项目核心是借助人工智能革新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Chengxing ZHAI参与其中,将机器学习技术与传统气象模型深度融合,探索提升预报准确性与时效性的新路径,有望突破传统预报方法在复杂气象系统模拟中的瓶颈。
研究想法
- 量子模拟结合机器学习的区域气候极端事件预测:基于教授在量子模拟与机器学习的研究基础,可构建量子-经典混合模型用于区域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高温)预测。利用量子模拟高效处理气候系统中的复杂量子力学效应(如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量子模拟输出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的早期预警精度,为防灾减灾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 多源遥感成像数据融合的温室气体溯源技术:结合成像技术与遥感研究方向,整合FY-3E/HIRAS-II、FY-4B/GIIRS及中国空间站等多源遥感成像数据,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气体溯源模型。通过分析不同遥感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点源的动态追踪与排放量反演,同时结合大气扩散模型,提升溯源结果的可靠性与应用价值。
- 量子搜索算法优化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针对遥感图像中弱目标(如小面积污染物、微小近地天体)检测效率低的问题,将量子搜索算法与传统计算机视觉算法结合。利用量子搜索算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定位目标的优势,优化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的搜索过程,缩短检测时间并提高弱目标的检出率,为环境监测与天文学观测提供技术革新。
申请建议
1.专业背景与知识储备:
- 优先具备物理学、大气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需扎实掌握量子力学、大气动力学、遥感原理等基础理论;
- 熟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MATLAB)及数据分析工具(如TensorFlow、PyTorch);
- 若有量子计算、气候模型或遥感图像处理相关课程学习经历,将增强竞争力。
2.科研技能与实践经验:
- 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积累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经验。例如参与遥感数据反演、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或量子模拟相关课题;
- 尝试使用FY系列卫星数据进行大气参数反演实践,或利用量子计算平台(如IBM Quantum Experience)完成简单量子算法实现;
- 将实践成果整理为学术摘要或 posters,参与领域内学术会议交流。
3.文书材料精准准备:
- 个人陈述需清晰阐述对教授研究领域(如量子与大气科学交叉、遥感与机器学习融合)的兴趣,结合自身经历说明与项目的匹配度,可具体提及对某篇论文(如2025年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论文)的理解与思考。
- 研究计划需聚焦跨学科方向,例如“量子机器学习在区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明确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预期创新点,体现对领域前沿的把握。
4.套磁与沟通技巧:
- 套磁邮件需简洁明了,附上个人简历与研究计划摘要,主动提及对教授某一项目(如中国空间站温室气体监测项目)的关注,并提出具体问题(如“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中,如何平衡数据分辨率与计算效率?”),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 面试前需梳理过往科研经历中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过程,准备好对研究计划的深入阐述,同时了解教授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展现对其科研方向的持续关注。
博士背景
Felix,美国top10学院物理学系博士生,专注于量子计算和凝聚态物理的交叉研究。擅长运用量子场论和拓扑量子计算方法,探索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中的新奇量子态。在研究Majorana费米子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美国物理学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Physic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