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博士导师(Chan MCW教授)

【全奖】香港大学博士导师(Chan MCW教授)

招生要求

目前,Chan MCW教授(陈志伟教授)在香港大学(HKU)公共卫生学院的实验室开放全奖博士名额,申请需满足HKU官方政策及实验室研究需求,具体条件梳理如下:

1. 学术背景

申请者需持有公共卫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病毒学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若为本科毕业生,需具备优异成绩(如HKU二等一级荣誉学位,或国内双一流高校GPA 3.5/4.0以上),且至少有6个月的实验室研究经历——例如参与过病毒培养、分子克隆等项目,熟悉基础实验操作。此外,需掌握病毒学基础理论(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核心技术(如qPCR、细胞凋亡检测),具备这些基础的申请者将更易融入团队研究。

2. 英语能力

非英语母语者必须提供有效的英语成绩:雅思总分需达6.5(单项不低于6.0),或托福网考总分不低于80分;若本科或硕士阶段全程以英语授课,可向HKU申请豁免英语成绩,但需提交学校官方出具的“英语教学证明”,证明需包含课程授课语言、学习时长等信息。

3. 研究能力与申请材料

一份契合Chan教授研究方向的Research Proposal(RP)是核心材料——需说清“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如“某新型流感病毒在肺类器官中的复制规律”)、“将用的技术方法”(如“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病毒蛋白表达”),以及“期望得到的结果”。

推荐信需提交3封,推荐人需是了解申请者学术能力的教授或研究员(至少1位为本科/硕士导师),信中需具体说明申请者的实验技能(如“能独立完成类器官培养”)与科研态度(如“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其他材料还包括官方成绩单、学位证书(应届生提供在读证明),以及科研成果(如论文、会议摘要)——即便未发表,参与项目的实验报告也可作为补充材料,体现研究经历。

4. 其他要求

所有材料需通过HKU博士申请系统提交,通过初筛的申请者需参加线上面试,面试会围绕“专业知识”(如“ex vivo外植体模型的优势”)、“RP思路”(如“为什么选择该研究问题”)及“实验技能”展开,考察申请者的匹配度。团队更倾向于选择“能独立思考、英文读写流畅、愿意协作”的申请者,因为实验室研究常需跨项目合作(如与其他学者联合分析病毒数据)。

研究方向

【全奖】香港大学博士导师(Chan MCW教授)

Chan MCW教授的研究核心是“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及防控”,依托“体外/离体模型”(如类器官、外植体)开展,具体可分为6个重点方向:

1. 病毒风险评估

Chan教授团队会用ex vivo人类呼吸道外植体(比如支气管、肺组织)、呼吸道类器官,以及in vitro分化良好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去评估新型病毒的风险——例如检测H3N8流感病毒、SARS-CoV-2 Omicron BA.2变异株的感染能力、能感染哪些组织(组织嗜性),以及是否有传播潜力。这些研究的结果,已经发表在《Natu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顶级期刊上,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依据。

2. 重症病毒感染的肺损伤机制

针对H5N1重症流感、SARS-CoV-2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团队会研究“病毒如何破坏肺部”——重点关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比如检测肺组织中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弄清楚病毒是如何引发过度炎症、破坏肺屏障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为理解重症感染的病理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

3. 呼吸道类器官开发与应用

类器官是团队的核心技术之一——他们会构建人类鼻腔、鼻咽部、气道和远端肺部的类器官,优化这些模型的“生理相关性”(让类器官更像人体内的真实组织),用来评估新兴病毒(比如未知的冠状病毒)的风险,也用来筛选药物。这项技术还拿过“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说明其在领域内的认可度。

4. 远端气道干细胞与上皮再生

重症病毒感染会破坏呼吸道上皮,团队会研究“人类远端气道干细胞”如何修复这种损伤——比如观察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找出调控干细胞修复的关键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通路)。这个方向的研究,能为“肺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找到新的靶点。

5. 间充质基质细胞外泌体的治疗作用

团队发现,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微囊泡,能逆转H5N1病毒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他们会进一步研究这些外泌体里的“关键活性成分”(比如特定的microRNA),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PNAS》上,为开发“无细胞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6. 新型治疗方案与老药新用

团队会从两个方向开发治疗方法:一是“老药新用”,比如筛选已经获批的药物(如抗丙肝的Simeprevir),看它们是否能抑制流感或新冠病毒;二是研究“药物联用”,比如测试Simeprevir和Remdesivir一起用是否有协同效果。这些研究的结果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为重症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Mason博士有想法

基于实验室已有的技术(如类器官、病毒检测平台)和领域内的需求,团队计划推进3个有可行性的创新研究,具体如下:

1. 多物种呼吸道类器官模型,预测人畜共患病病毒传播风险

- 背景:现在很多病毒(比如H3N8流感、MERS-CoV)是从动物传给人的,但之前评估这些病毒风险时,多用单一物种的细胞(比如人类细胞系),没法完整模拟“动物到人类”的感染过程,所以预测结果不够准。

- 创新点:团队会把人类、猪、蝙蝠(这些都是潜在的病毒宿主)的呼吸道类器官整合起来,建一个“跨物种病毒感染模型”。然后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不同物种呼吸道细胞上“病毒受体”(比如ACE2)的表达差异,以及病毒感染后这些细胞的免疫反应(比如分泌多少IFN-β),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毒能不能“从动物传到人”。

- 可行性:实验室已经会培养人类呼吸道类器官了,而且和美国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的Webby RJ教授(流感病毒专家)有合作,能拿到猪、蝙蝠的呼吸道组织。研究还能用到NIAID-CEIRR(美国NIH的资助)和香港RGC的经费,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2. 干细胞-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导致的肺损伤

- 背景:团队之前发现,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外泌体能减轻H5N1病毒导致的肺损伤,但这些外泌体在体内容易被代谢掉,而且很难精准到达肺部损伤的地方,所以治疗效果不好。

- 创新点:团队会用可降解的PLGA微载体,把“远端气道干细胞”和“外泌体”一起包起来,做一个“双组分递送系统”——干细胞能在肺部“扎根”,持续分泌修复因子;外泌体能快速减轻炎症。同时,会在微载体表面加“肺上皮细胞特异性抗体”(比如抗SP-C抗体),让载体能精准找到肺部细胞,减少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 可行性:实验室已经会提取和鉴定外泌体了,HKU医学院还有生物材料平台能帮忙做微载体。研究还能申请香港的Health@InnoHK或ITF基金,之后还能推进到临床应用。

3. 用肺类器官做平台,高通量筛选重症病毒感染的药物

- 背景:“老药新用”是应对突发病毒感染的快办法,但之前筛选药物时,多用Vero细胞这种传统细胞系,和人体肺部的真实环境差得远,导致很多在细胞里有效的药物,到人体内就没用了。

- 创新点:团队会用自己建的“人类远端肺部类器官”当模型,建一个“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用自动化仪器把候选药物加到类器官里,再用高内涵成像仪看病毒载量(比如用荧光标记病毒)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选出真正对人体肺部感染有效的药物。同时,会用蛋白质组学找药物的作用靶点(比如NF-κB通路的蛋白),弄清楚药物是怎么起效的。

- 可行性:实验室已经能大量培养肺类器官了,还有高通量实验的设备。而且和Chan教授自己创办的C2iTech公司有合作,筛选出来的药物能很快推进到“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不用等太久就能看到实际应用的可能。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哥大CS硕士桥梁项目:非 CS 背景也能顺利“转码”的捷径

下一篇

最新!耶鲁YYGS涨价 MIT RSI新增经济学!今年夏校变化真不少……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