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Yu-Hsing WANG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Yu-Hsing WANG教授)

Yu-Hsing WANG(王幼行)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2001 年于美国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获得 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目前,他担任香港科技大学(HKUST)Engineering(工程学院)Associate Dean(Undergraduate Studies,本科教育副院长),同时是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 Professor(教授)。

在学术身份标识方面,教授的相关信息可通过以下平台查询:Google Scholar ID 为 C-5sy9kAAAAJ,ORCID 为 0000-0001-7829-2750,Scopus ID 为 56902743400;办公地点为 Room 3572,联系电话为 (852) 2358 8757。

研究兴趣覆盖多个交叉领域,具体包括:Human-Robot-AI symbiosis for smart cities(面向智慧城市的人机 AI 共生)、Green AI(绿色人工智能)、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Wave-based characterizations of geomaterials(基于波动的岩土材料特性分析)、Experimental geo-micromechanics and DEM simulations(实验岩土微观力学与离散元模拟)、3D printing for geotechnical testing(用于岩土测试的 3D 打印技术)、Attenuation mechanisms and measurements(衰减机制与测量)、Physico-chemical soil behavior(土的物理化学行为)。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Yu-Hsing WANG教授)

(1)近期文章

截至 2025 年 10 月,Yu-Hsing WANG 教授累计发表文章 137 篇,近年发表情况及核心内容如下:

2025年(1篇):文章标题为《Generative AIBIM: An automatic and intelligent structural design pipeline integrating BIM and generative AI》,发表于 Information Fusion(信息融合领域重要期刊)v. 114(2025 年 2 月),文章编号 102654,合作者包括 He, Zhili 与 Zhang, Jian。该研究整合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一套自动、智能的结构设计流程,解决传统设计中效率低、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为土木工程设计智能化提供新路径。

2024年(3篇):①《Crack segmentation on steel structures using boundary guidance model》发表于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土木工程领域顶刊)v. 162(2024 年 6 月),文章编号 105354,合作者有 He, Zhili、Chen, Wang 等。研究采用 boundary guidance model(边界引导模型)实现钢结构裂缝分割,提升裂缝检测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对钢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实用价值;②《Towards automatic urban tree inventory: Enhancing tree instance segmentation via moving object removal and a chord length-based DBH estimation approach》发表于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农业与电子计算机交叉领域期刊)v. 226(2024 年 11 月),文章编号 109378,页码 1-25,合作者包括 Chau, Wai Yi、Chow, Jun Kang 等。通过移除运动物体、基于弦长的 DBH(胸径)估计方法优化树木实例分割,推动城市树木盘点自动化,助力城市生态管理与绿化规划;③会议论文《DDIM sampling for Generative AIBIM, a faster intelligent structural design framework》,合作者为 He, Zhili,将 DDIM 采样(去噪扩散隐式模型采样)应用于 Generative AIBIM,提升结构设计框架的运算速度,进一步优化设计效率。

2023年(7篇,选取核心3篇):①《AI-IoT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ee tilt monitoring: A case study on tree failure in Hong Kong》发表于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业与森林气象领域核心期刊)v. 341(2023 年 10 月),文章编号 109678,以香港树木倒伏事件为案例,构建 AI 与 IoT 整合的树木倾斜监测框架,为台风多发地区的树木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②《Monitoring of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at Songmao and Lushan, Taiwan, using IoT and big data-based monitoring system》发表于 Landslides(滑坡研究领域权威期刊)v. 20(2023 年 2 月),页码 271-296,利用 IoT 与大数据构建监测系统,实现降雨诱发滑坡的实时监测,提升滑坡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③《Monitoring of tree tilt motion using lorawan-based wireless tree sensing system (IoTT) during super typhoon Mangkhut》发表于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v. 329(2023 年 2 月),文章编号 109282,在超强台风 “山竹” 期间,通过基于 LoRaWAN 的无线树木传感系统(IoTT)监测树木倾斜,验证该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项目解析

目前教授牵头的在研及近期完成项目共 2 项,具体信息如下:

项目1:《A Human-Robot-AI Symbiotic Mobile Mapping Solution for Fast and Regular Examination of Rapidly Evolving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s in Smart and Resilient Cities》(面向智能韧性城市,用于快速定期检查快速演变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基础设施的人机 AI 共生移动测绘解决方案),执行时间 2023 年 1 月 - 2025 年 12 月,由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创新科技基金)资助,Yu-Hsing WANG 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Lead),香港科技大学团队成员包括 CHAN Ben Yui Bun。该项目针对智慧城市中基础设施动态变化的监测需求,整合人、机器人与 AI 技术,开发移动测绘解决方案,解决传统测绘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为基础设施的韧性管理(如故障快速响应、定期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2:《AI-enabled detection, positioning and assessment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defects using camera-LiDAR datasets》(基于相机 - 激光雷达数据集,利用 AI 实现民用基础设施缺陷检测、定位与评估),执行时间 2022-2025 年,由 RGC - General Research Fund(研资局优配研究金)资助,教授为项目负责人。项目结合 camera(相机)与 LiDAR(激光雷达)的多源数据优势,通过 AI 算法实现基础设施缺陷(如裂缝、变形)的自动识别、定位与评估,减少传统人工检测的主观性与误差,推动土木工程检测领域的智能化转型。

三、未来研究预测

基于 Yu-Hsing WANG 教授现有研究方向与项目基础,结合土木工程与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以下方向:

人机 AI 共生技术在基础设施监测中的深化:现有项目已实现人机 AI 共生的移动测绘,未来或进一步整合多模态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覆盖基础设施表面与内部缺陷监测,同时探索 “AI 初步识别 + 专家二次验证” 的协同决策机制,提升故障响应速度与判断准确性,适配智慧城市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

Green AI 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拓展:教授当前研究提及 Green AI,未来可能针对土木工程 AI 模型的能耗优化展开探索,例如通过模型轻量化设计、算法简化,降低 AI 在结构设计、缺陷检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监测设备,实现技术应用与低碳目标的结合,契合全球 “双碳” 发展趋势。

3D 打印与岩土测试的创新结合:现有研究涉及 3D 打印用于岩土测试,未来或开发定制化 3D 打印技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如不同粒径、含水量的土壤)打印岩土样本,模拟复杂自然环境下的岩土力学特性,提升岩土实验的精准度与可重复性,为地下工程(如隧道、地铁建设)的地质风险评估提供更可靠的实验数据。

物联网与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升级:现有项目已应用 IoT 监测滑坡、树木倾斜,未来可能融合实时气象数据(如降雨量、风速)、地质历史数据(如既往滑坡记录)构建多维度预警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优化预警阈值,尤其针对香港、台湾等台风暴雨多发地区,提升地质灾害(如滑坡、树木倒伏)的提前预警时间,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斯坦福获5千万美元体育捐赠!被名校录取的体育生 从9年级起就这样规划

下一篇

新南威尔士大学官方天才营首次面向3-10年级设立独家资优课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