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教育大学 汉语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教育大学的Prof.Y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YAN Jing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汉语研究(CHL)系副教授,学术履历深厚且跨地域: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获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教育系取得应用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硕士学位。
她的学术任职经历丰富,曾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中心讲师,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助理教授。
研究分析
核心研究项目
- Active项目(01/01/24 → 31/12/25):Impact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Task Repetition on Non-Chinese Speaking Students' Oral Interac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作为项目负责人(PI),该研究通过准实验设计,探究显性教学与任务重复对非华语学生口语互动的影响。项目聚焦“教学方法-任务设计-口语能力”的关联,通过课堂实验与互动分析,为非华语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提供实证依据,填补了任务重复在汉语二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空白。
- Finished项目(01/01/21 → 30/06/23):Understanding How Young Non-Chinese Speaking Students Interact in Chinese: Influences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subjectivity项目核心是分析任务特征与主体间性对低龄非华语学生汉语互动的影响。通过观察法与话语分析,识别出“信息差任务”“合作拼图任务”等不同任务类型下的互动模式差异,其成果为小学阶段非华语学生的汉语课堂任务设计提供了具体指导。
代表性论文解析
- 2025年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论文:《Effects of different online modes on negotiation of meaning for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 exploratory study》 该文探究不同线上模式对汉语作为外语学习者意义协商的影响。通过对比同步线上、异步线上与混合式三种模式,发现同步线上模式更易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协商(如修正反馈、协商策略使用),但需优化互动工具的即时性。研究为后疫情时代线上汉语教学的模式选择与教学设计提供了实证参考。
- 2025年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论文(E-pub ahead of print):《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on interaction-drive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nd native Chinese-speak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聚焦香港少数族裔学生与华语母语学生的互动学习机会,分析任务特征(复杂度、合作要求)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合作性-中复杂度”任务能最大化跨群体互动频率与语言习得机会,为香港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汉语课堂任务设计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 2025年 Routledge 书籍章节:《Task-based interaction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ral interaction patterns among primary six non-Chinese-speaking and Chinese-speak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对比香港小学六年级非华语与华语学生在任务型互动中的口语模式,识别出非华语学生在话题延续、话轮转换中的典型困难,并提出“脚手架式任务设计”(如预设话题框架、提供词汇支持)的解决方案,丰富了融合教育中汉语二语互动的研究成果。
研究想法
- AI对话系统辅助的任务型汉语口语互动研究结合教授的线上模式与口语互动研究,设计融入AI对话系统的任务型教学方案。选取东南亚汉语学习者为对象,设置“AI-学习者”“AI-学习者-教师”两种互动模式,通过对比实验分析AI系统的反馈类型(纠错型、引导型)对意义协商与口语流利度的影响。核心创新点在于将AI技术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解决传统口语教学中互动机会不足的问题,可衔接其线上模式研究成果。
-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汉语口语任务适配性研究拓展融合教育研究范畴,聚焦自闭症谱系非华语学生的汉语口语任务设计。通过改编“信息差”“角色扮演”等经典任务,加入视觉提示、结构化步骤等适配元素,采用视频观察与话语分析,探究不同任务适配策略对学生互动参与度的影响。研究可为特殊教育背景下的汉语二语教学提供细分领域的实证依据。
- 汉语教师任务认知与课堂实施的纵向追踪研究基于教授的汉语教师认知研究方向,开展为期1-2年的纵向研究。选取新手与资深国际汉语教师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教学日志分析,探究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认知演变过程,及“认知-实践”脱节的影响因素(如教材限制、学生水平)。研究成果可用于优化教师培训课程,提升任务型教学的落地效果。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与课程准备
- 核心课程:优先修读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语言教学)、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重点掌握“意义协商”“任务复杂度”等理论框架。
- 跨领域补充:若关注技术应用,选修Educational Technology相关课程;若侧重特殊教育,补充Inclusive Education基础理论,增强研究的细分领域适配性。
2.技能与实践积累
- 研究方法:熟练掌握定量研究(如SPSS统计分析、准实验设计)与定性研究(如NVivo话语编码、课堂观察法),有汉语二语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经历者优先。
- 教学实践:参与国际汉语教学实习(如线上汉语机构、海外孔子学院),积累非华语学生教学经验,记录课堂互动案例,为研究计划提供实践依据。
3.研究计划与材料优化
- 选题聚焦:避免“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等宽泛主题,可细化为“AI对话系统在非华语学生任务型口语互动中的应用”“香港融合教育中任务复杂度对少数族裔学生汉语互动的影响”等具体方向。
- 衔接导师成果:明确标注与教授研究的关联,例如“本研究延续您2025年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中任务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探索特殊教育场景下的任务适配策略”。
- 材料打磨:CV中突出汉语教学实践、二语习得研究项目经历;Writing Sample优先提交口语互动分析、任务型教学相关的课程论文或实证研究报告。
4.套磁与面试准备
- 套磁沟通:邮件需包含①个人背景与研究兴趣简述;②对教授具体论文的见解(如“您2025年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论文中线上模式对意义协商的影响分析,启发我思考AI工具如何优化线上互动”);③1-2页研究提纲,提出具体问题(如“显性教学与AI反馈结合是否能提升非华语学生的口语协商效率?”)。
- 面试准备:深入研读教授的两个研究项目及近3年论文,梳理其“任务设计-互动分析-教学应用”的研究逻辑;准备案例分析,如“如何为香港小学非华语学生设计一个高互动性的汉语口语任务”,展现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
博士背景
Syntax,985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专注于计算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擅长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汉语语音、语法的历史演变规律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在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重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语言学报》和《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