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设计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的Prof. Hoor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Johannes Ferdinand Hoorn现任香港理工大学(PolyU)设计学院教授,同时担任该校跨学科研究学院RIQT(Research Institute for Quality of Life Technology)副主任。在学术背景方面,Hoorn教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历,先后获得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语言文学硕士学位、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与理学博士学位,双博士的学术积累为其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究成就上,Hoorn教授屡获殊荣。2020年,他荣获Huibregtsen Prize(研究类奖项),该奖项与阿姆斯特丹、机器人研究等领域高度相关;2024年获得Schoo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研究类奖项);2025年又入选PolyU Academicians and Distinguished Scholars,获颁荣誉研究奖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研究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研究分析
- Cinemassist: An Intelligent Interactive System for Real-Time Cinematic Composition Design于2024年5月发表于CHI 2024 -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2024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75卷)该研究聚焦智能交互系统在电影构图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包括Filmmaking、Composition Design、Intelligent Interactive System、Film-Making、Realtime。其创新点在于将智能交互技术与电影制作结合,实现实时cinematic composition design,为影视创作提供了高效且智能的辅助工具,目前已有2次Scopus引用。
- Editorial for Special Issu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rt2024年2月发表于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21卷1期,1-3页)作为特刊社论,该文章围绕“人工智能与艺术”这一主题展开,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划定了重点方向,体现了Hoorn教授在AI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学术视野,目前有1次Scopus引用。
- The media inequality, uncanny mountain, and the singularity is far from near: Iwaa and Sophia robot versus a real human being2024年1月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181卷,103142页)研究以Iwaa和Sophia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媒体不平等、恐怖谷效应以及奇点尚未临近等问题,关键词涉及Human Being、Human-Likeness、Sophia、Social Actor、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该研究从人机交互角度深入分析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差异及相关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已有3次Scopus引用。
- Loving-kindness and walking meditation with a robot: Countering negative mood by stimulating creativity2023年11月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179卷,103107页)该研究探索了机器人辅助的慈爱冥想与行走冥想对缓解负面情绪、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将机器人技术与心理健康干预相结合,为情绪调节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想法
- AI辅助跨媒介叙事中的情感一致性设计研究:结合Hoorn教授在AI与艺术、人机交互的研究基础,可探索人工智能在跨媒介叙事(如电影、游戏、VR等结合)中的情感一致性设计。目前跨媒介叙事常面临不同媒介间情感表达断层的问题,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不同媒介的情感符号,结合计算机视觉识别影像、场景中的情感元素,构建情感一致性评估模型,进而开发智能辅助系统,指导创作者在跨媒介转换中保持情感表达的连贯性,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
- 基于老年群体认知特征的陪伴机器人交互设计优化:参考其关于机器人与人类情绪互动的研究,聚焦老年群体这一特殊用户。老年群体在认知能力、操作习惯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可通过用户研究梳理老年群体的认知特征与交互需求,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适合老年群体的陪伴机器人交互方式,如简化操作流程、增强语音交互的容错率、融入怀旧元素的界面设计等,并通过实验验证该设计对缓解老年孤独感、提升生活质量的效果。
- AI生成艺术作品的版权归属与伦理边界研究:依托其在AI与艺术领域的学术积累,深入探讨AI生成艺术的版权问题。目前法律对AI生成艺术作品的版权归属界定尚不明确,可从法律、伦理、技术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分析不同AI生成模式(如基于已有作品训练、完全自主生成等)下的版权责任主体,探讨AI艺术创作中可能涉及的侵权风险与伦理争议,进而提出合理的版权分配机制与伦理规范建议。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准备
- 需具备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本科及硕士阶段的课程应涵盖设计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与Hoorn教授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
- 重点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如Python)、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R)以及人机交互设计软件(如Figma、Sketch)。
- 同时,要熟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机交互原理、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等核心知识,可通过选修相关课程、参加线上课程(如Coursera上的“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I for Everyone”课程)来补充知识储备。
2.科研经历积累
-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优先选择人机交互、AI与艺术融合、机器人应用等方向的项目。例如,参与智能交互系统开发、AI艺术创作工具设计、机器人情感交互实验等项目,在项目中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如数据收集与分析、原型设计与开发、实验方案制定与实施等。
- 争取在项目中产出阶段性成果,如研究报告、技术原型、会议摘要等,若能以第一作者或核心作者身份发表与教授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或会议论文均可),将极大提升申请竞争力。
3.文书材料准备
- 个人陈述:需清晰阐述申请动机,说明为何选择Hoorn教授作为导师,重点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与教授的研究方向进行匹配,展现对教授研究成果的深入了解(可具体提及1-2篇教授的代表性论文,并简要分析其研究价值及对自己的启发),同时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与研究计划,说明该研究计划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及创新性。
- 研究计划:要围绕教授的研究领域展开,主题需具体、新颖且具有可行性。研究计划应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预期成果与创新点、研究进度安排等部分。需提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确保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可参考教授近期发表的论文及提出的研究想法来确定研究方向。
- 推荐信:建议提供2-3封推荐信,其中至少1封来自硕士阶段的导师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推荐信需重点突出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科研潜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若推荐人曾与Hoorn教授有学术交流或合作,将更具说服力。
博士背景
Ethan Zhang,伦敦艺术大学工业设计博士生,专攻可持续性与人机交互设计。擅长运用生物仿生学原理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流程。曾获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研究成果发表于《Design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等权威期刊。擅长设计学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