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留学圈明显出现了一个现象,计划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更多了。有的觉得一年留学时光转瞬即逝,还没待够。有的希望暂缓就业压力,也有的是为了满足永久居留的年限要求,多读一年拿个双硕士,是很多留学生的需求。
虽然从整体数据看,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似乎放缓,甚至略有下降,但选择出国的人里,不少人其实“另有打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二硕?读二硕到底有哪些吸引力?今天老师就好好给大家分析一下。
理由一:冲击更高排名的名校
很多同学选择二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刷排名”。在申请第一个硕士时,不少人受限于本科成绩、语言成绩或院校背景,被心仪的英国名校拒之门外,最终进入一所专业不错、但综排一般的学校。一年读下来体验虽好,可回国求职时,学校的知名度依然是个短板。
这时候“名校情结”还在,而家人也普遍支持他们再冲一次。这时,二硕就成了一个“曲线救国”的跳板,学校在审核二硕申请时,会更看重你一硕的成绩,本科背景的影响相对减弱。只要一硕成绩达到Merit,就有不错的机会;如果拿到Distinction,能申请的学校档次会更上一层楼。
尤其对于那些心怀“G5梦”的同学,二硕常常是圆梦的契机。周围就有不少学生,一硕申到了约克、埃克塞特等院校,二硕成功进了UCL。甚至有学生一硕已经在UCL,二硕更进一步冲进IC或者牛津大学。
申请二硕时,很多人会放宽对专业的要求,专注冲击名校。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提升学历的“含金量”。换句话说,就是想刷一个更高的排名,还能充实自己的经历。
理由二:弥补遗憾,专业+院校的双重提升
不少人质疑英国一年制硕士“水”,其实它只是把三年的学习内容压缩至一年完成,所以强度并不低。“水不水”,关键还是看个人投入。但对很多同学来说,一年的时间确实太短。还没适应过来,签证就快到期了。
而且一毕业就得面对就业压力,在当前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很多人想尽量推迟进入职场。这时候,再读一个硕士,既能延长留学时间,又能多学一个专业,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其实不少本科或一硕已是名校出身的学生,也会选择二硕。他们中有的在一硕时为了学校牺牲了专业,希望在二硕“捡”回喜欢的领域;有的则希望读一个能和原专业形成互补的新方向。比如,学人力资源的可能再修一个心理学或商业心理学;理工科背景的,可能加修商科,探索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
这种跨学科的尝试,其实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梳理与验证,非常有价值。如今英国对攻读多个硕士已没有过去那样的限制,只要你想读,机会就在那里。
理由三:为申请博士铺路
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把二硕当作申请博士的“跳板”。一年制硕士节奏非常快,很多同学刚适应生活和学习节奏,就要面对第二学期繁重的课业,根本无暇准备申博所需的材料,比如研究计划(RP)或学术论文。直接以一年硕的背景申请博士,时间上非常紧张。
二硕正好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在这一年里,你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提升一硕的成绩,积累更多学术成果,为申请更好的博士项目打下基础。
在学历贬值的当下,读博的确是一条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仅拥有硕士学位,或许还不够有竞争力;读到博士,哪怕年龄稍长,但未来的出路会更广,至少进入高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可以转向咨询、行业研究等领域。
坦白说,读到博士还找不到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学历的问题,而是个人规划或认知上出了偏差。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机构的家庭,特别看重将子女的学历推向最高,读到博士甚至博士后,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就业反而不是首要考量。
读二硕确实能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是刷高院校排名,还能弥补专业上的遗憾,探索跨学科的可能。还有时间可以更从容地平衡学习与生活,去尝试那些学习之外、却同样珍贵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