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LI PENG目前担任University of Macau(UM)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ICMS)的Professor及Programme Director,其研究工作依托于我国首个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该实验室已建成六大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平台,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核心科研阵地。
两大核心研究方向构成其学术体系:一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创新策略与新技术开发,二是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及平台构建。在学术产出方面,LI PENG教授成果丰硕:WOS收录论文达307篇,Scopus收录198篇,WOS总被引次数6706次,H-index高达48,FWCI 1.82,多项研究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Food Chemistry等国际顶级期刊,足见其研究在领域内的广泛认可度。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1)中药质量评价创新研究
中药的复杂性体现在其多成分协同作用的整体特性上,而传统质量评价方法往往聚焦已知或可检测成分,难以全面反映中药的疗效与潜在毒性,这一痛点长期制约着中医药的科学化发展。LI PENG教授团队针对性地整合了多维色谱技术(2D-LC、2D-LC/MS)、高分辨质谱非靶向化学组学、人工神经网络化学计量学等前沿交叉技术,构建了全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成功筛选出Jinqi Jiangtang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Q-markers(质量标志物)——Q-markers作为能够关联中药疗效与安全性的核心化学指标,其发现过程突破了传统“成分导向”的评价局限,转向“功效导向”的整体评价,这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团队研发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一脉相承,共同推动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在An-Gong-Niu-Huang Wan的研究中,团队进一步揭示了复方中其他药材对朱砂、雄黄肝肾毒性的保护机制,为复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2025年发表于Microchemical Journal的论文,通过二维亲水作用色谱×反相液相色谱与杂化线性离子阱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解析了黄芪的化学组成,为单一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精细化方案。
(2)外源性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发
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外源性污染物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检测技术依赖HPLC、GC-MS、ICP-MS等大型实验室设备,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检测周期长等问题,无法满足中药生产、仓储、流通全链条的现场监管需求。LI PENG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一行业痛点展开,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检测技术:
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团队推出纳米酶/碳点荧光法、智能手机比色法、双功能纳米酶电化学法等5类技术,其中2025年发表于Food Chemistry的研究,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与可调控 valence states特性,构建双模式检测平台,大幅提升了有机磷农药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MOFs材料的模块化设计优势使其能够精准识别目标污染物,这一特性在环境治理领域已得到广泛验证,团队将其应用于中药检测,实现了跨领域技术创新。针对重金属与霉菌毒素,团队则开发了基于MOFs、COFs(共价有机框架)及碳点的荧光免疫分析技术,COFs材料的化学可塑性使其能够适配不同残留物质的检测需求,为多污染物同步检测奠定基础。这些技术成果与国家中药全链条追溯监管政策高度契合,可有效支撑中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交叉领域拓展研究
团队的研究还呈现跨学科延伸趋势,2025年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Sustainable 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Cu-ZIF-67/rGO/PVA aerogel》一文,研发出兼具界面蒸发与光催化降解功能的复合气凝胶材料,可用于污染物处理,该研究已获得9次WOS引用,体现了技术的跨领域应用价值。另一篇发表于Food Chemistry的综述论文,则系统梳理了纳米酶基SERS系统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发展趋势,为中药与食品领域的残留检测技术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
三、未来研究预测
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及行业发展趋势,LI PENG教授团队的未来研究将呈现三大方向:
第一,AI技术与检测方法的深度融合。澳门大学ICMS已在中药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小分子筛选时间从十年级压缩至数十秒级。未来团队可能进一步利用AI优化MOFs、COFs等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提升检测技术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同时开发智能化检测设备,实现污染物的快速识别与定量分析。
第二,检测技术的场景化与商业化转化。随着全球中药质量监管趋严,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日益增长。团队可能聚焦便携式多残留同步检测设备的研发,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市场等应用场景,为中药全链条质量追溯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中药“走出去”过程中的国际注册与市场准入。
第三,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在现有质量评价与残留检测基础上,团队可能将MOFs、纳米酶等材料的应用延伸至中药活性成分分离、靶向药物递送等领域,如借鉴铈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酶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探索功能材料在中药制剂创新中的潜力。同时,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团队或将参与中药国际质量标准制定,推动Q-markers检测方法成为全球认可的中药质量评价依据,助力“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