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线下面对面访校,还是通过视频进行线上面试,部分美国寄宿高中在安排学生面试的同时,也会设有家长专场。这一环节通常持续10至15分钟,主要目的是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以及父母的教育理念。因此,申请顶级美高,不只是孩子的“战场”,更是一次需要家长共同参与的“助攻战”。
以Loomis Chaffee School为例,学校在家长面试环节,会专门安排招生老师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大约15分钟的独立交流。除了了解家庭将孩子送至鲁米斯查菲读高中的动因之外,也会认真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提问与想法。通过这一过程,学校得以进一步评估家庭的教育观念、择校逻辑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整体环境。
那么,家长面试通常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学校会着重了解哪些方面?作为父母,应如何准备,才能真正做到为孩子的申请锦上添花?
结合我们在家长面试辅导方面积累的多年实战经验,以及与多所美高招生官就该环节进行的深入交流,合领教育特地总结了这份详尽的家长面试攻略,希望对正在准备2026年申请季的家庭有所帮助。
家长面试的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面试官会对孩子刚刚结束的学生面试进行简单反馈;
第二,面试官对家长进行提问,话题多与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相关;
第三,面试流程进入家长提问阶段,由家长主动提出自己想了解的方面;
第四,面试官会留出时间,让家长自由介绍孩子、补充申请材料未能体现的内容。
家长面试中的高频问题汇总:
第一个类别的问题与家长文书中常见的通用题类似,例如“您希望孩子在四年的寄宿高中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成长?”“您如何看待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经历过哪些重要挑战?”以及“除了申请系统中已提交的材料外,您还有什么希望学校进一步了解的内容?”等等。
第二个常见方向是家庭教育理念。许多学校喜欢提问“如果孩子能够在本校学习四年,您期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建议家长回答时不要仅聚焦在学习成绩或未来升学上,更应该从性格培养、价值观建立、责任感与独立性等方面切入。
第三类问题围绕“国际学生家庭的支持”展开,例如“作为国际生家长,您打算如何支持孩子未来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这类提问意在了解家长是否有参与孩子教育的规划,以及对学校社区能否形成支持力量。回答时可以结合过往在国内参与孩子学习、学校活动、社区志愿等方面的实例,展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第四类问题是关于“对学校有无顾虑”。遇到此类问题时建议家长坚定表达对学校的信任与认可,例如“我们对学校非常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在这里顺利适应,并取得成长”,切勿在此时表达犹豫或担忧情绪。
家长如何提出得体且有深度的问题: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可以委婉地咨询学校的学习支持系统,例如“能否介绍一下贵校的学习顾问机制?”注意语气要柔和,态度保持开放,不要期待对方给出承诺性质的答复。
其次,围绕孩子兴趣提问,例如孩子喜欢网球,可以请教学校网球队的选拔机制,以及校方在体育特长方面可提供哪些支持与资源。
再次,可以了解生活层面的细节,例如“学校是如何安排宿舍和分配室友的?”
此外,也可以体现对学校的支持意愿,例如“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有机会为学校提供一些帮助?”可以谈及接待学校来华招生、协助举办迎新活动、参与扩大学校影响力的相关事宜。务必避免提及捐赠、资助等涉及经济支持的话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许多学校在家长面试中,会非常直接地邀请家长提问。因此,提前准备几个有深度、切合实际的问题,至关重要。
招生官青睐的家长提问示范:
比如,“作为家长,我能做些什么来协助学校支持孩子的成长?能否介绍一下我如何参与家长会或社区活动?”这类问题能充分展示家长的投入与合作意愿。
还可以多从学生综合成长角度提问,而不是一味关注升学。例如,可以询问关于孩子社交适应、上网管理、假期安排等实际话题,而非直接问学校的大学升学率或藤校录取情况。这样可以避免让招生官误以为家长只关心名校升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缺乏关注。
也可以提问诸如“学校假期的安排与节奏是怎样的?”“您个人最欣赏本校的哪些特点?”“是什么吸引您长期从事本校招生工作?”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增进双方了解,还能向招生官展示家长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最后,表达愿意参与学校社区的意愿也是加分项,例如“我们是否有机会参与家委会或家长志愿者服务?”体现出家庭愿意与学校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
家长面试中需要避免的误区:
首先,要避免消极情绪的表达。即便提及孩子的成长挑战,也应重点强调从中获得的正向转变,而非聚焦问题本身。
其次,既不要过度美化孩子,也不宜过度暴露缺陷。过度渲染孩子“十全十美”,容易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反之,若提及孩子存在社交障碍、情绪问题或不够成熟独立,可能会让招生官对孩子的适应能力产生疑虑。
第三,家长在面试中要注意角色定位,避免过度展示自我。要始终记得,这是一场关于孩子的面试,而不是家长个人的“演讲舞台”。
第四,尽量避免提出在学校官网或手册中即可获得的信息。提问要体现思考深度,避免流于表面。
第五,避免聚焦规章制度等硬性内容的询问,不要试图挑战学校的已有规定。
第六,避免从提问中暴露孩子的问题点,比如问“如果孩子被孤立了该怎么办?”会让招生官反思孩子是否存在适应障碍。
第七,不要主动提及网络上听说的负面传闻。招生官不会欢迎这类敏感或偏颇的话题。
第八,不要要求招生官评价学校的不足之处。这会显得不尊重或缺乏信任。
第九,切忌在面试中抱怨孩子当前就读学校,避免负面情绪的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