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科技大学 哲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HUNG,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Jenny HUNG教授拥有哲学与纳米科技双博士学位(2018年香港岭南大学哲学博士、2013年香港科技大学纳米科技博士),其研究领域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显著特征:
- 中国哲学与佛教研究:这是教授研究的核心板块,聚焦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佛教理论的交融。中国哲学注重对“道”“德”“心性”等概念的阐释,而佛教则以“空性”“佛性”为核心议题,教授将二者结合,探索古代思想经典中的深层哲学内涵,如对《道德经》注本及天台宗、华严宗等佛教流派思想的研究。
- 心灵哲学与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关注意识、自我认知等问题,形而上学则探究存在、本质等根本范畴。教授将这两个领域结合,例如通过分析“反思性意识”的本质,构建相关理论模型,试图解答“心智如何认知自身”这一哲学难题。
- 逻辑学与比较哲学:逻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严谨的论证工具,比较哲学则通过跨文化思想对话拓展研究视角。教授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中西方哲学概念进行对比,打破单一文化框架的局限,推动不同哲学体系间的对话与互鉴。其跨学科背景(纳米科技与哲学)赋予研究独特优势,例如在分析某些哲学概念时,可能借鉴科技领域的思维方式,为传统哲学问题提供新的解读维度。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 Reflexive awareness and reflexivity: an identity model of reflexive awareness with Korta and Perry’s reflexive referential theory of content (RRT)(Synthese, 2024):该文将Korta和Perry的“反思指称理论”(RRT)与“反思性意识”研究结合,提出“反思性意识的同一模型”。文章突破传统意识研究的单一视角,通过逻辑分析与理论整合,为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
- Is Emptiness Non Empty? Jizang’s Conception of Buddha Nature(Religions, 2025):该文聚焦吉藏(佛教三论宗代表人物)的“佛性”概念,深入探讨“空性”与“佛性”的辩证关系。通过梳理吉藏的经典文本,教授论证了“空性并非绝对虚无,而是与佛性存在内在关联”的观点,填补了三论宗佛性思想研究的部分空白。
- We are the Same Mind! A Study of Zongmi’s Idea of the True Mind(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24):该文以宗密(唐代华严宗与禅宗大师)的“真心”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众生同具真心”的核心观点。文章结合宗密的《原人论》等文本,揭示了其思想中“心性统一”的哲学意蕴,为中西方心灵哲学对话提供了重要素材。
教授的学术地位
Jenny HUNG教授在哲学领域已形成一定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期刊发表质量与数量:截至2025年,教授累计发表学术成果45项,其中2024年发表11项、2025年(截至11月)发表3项,成果产出效率高。发表期刊包括Synthes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Religions等国际权威或重要期刊,这些期刊在哲学、宗教研究领域具有较高认可度,反映其研究水平获得学界同行肯定。
- 科研项目主持能力:教授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RGC)“早期职业计划”项目“Between Buddha-nature and Emptiness: The Peak Era of Chinese Buddhism”(佛性与空性之间: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项目执行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RGC项目是香港地区重要的科研资助项目,获得该项目资助表明其研究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可行性得到专业评审认可,也体现其在佛教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潜力。
- 学术平台与身份: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教授在教学与科研中推动中国哲学、佛教哲学的传播与研究,同时通过Google Scholar(ID: qkRbvnkAAAAJ)、ORCID(0000-0002-1526-9278)等学术平台分享研究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有话说
Jenny HUNG教授的研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跨文化与跨学科对话”的鲜明特色,基于此可得出以下理解与思考:
- 跨学科背景的独特价值:教授的纳米科技博士背景虽与哲学看似差异较大,但科技领域的逻辑思维与实证精神可能为哲学研究提供新工具。例如在分析心灵哲学问题时,可借鉴科技领域对“系统”“信息”的理解,为传统哲学概念赋予现代阐释维度,这种跨学科思维有助于打破哲学研究的固有范式。
- 比较哲学的研究路径创新:教授将中国哲学、佛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理论(如RRT理论)结合,并非简单的概念对比,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实现理论整合。这种路径既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深度,又推动其与国际哲学研究前沿对话,为中国哲学“走出去”提供了可行模式——以严谨的逻辑论证为桥梁,让传统思想在全球哲学语境中获得更广泛认可。
- 研究选题的现实意义:其对“心性”“空性”“真心”等概念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与现代社会对“自我认知”“精神困境”的关注相呼应。例如佛教中的“冥想与苦难”研究(如2024年《Evil, Suffering, and Meditation in Tiantai Buddhism》),可为现代人应对心理压力提供思想资源,实现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博士背景
Aristotle,985哲学学院博士生,专注于当代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擅长运用跨文化哲学和现象学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伦理困境和技术哲学问题。在研究人工智能伦理与东方智慧传统的对话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研究成果发表于《哲学研究》和《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重要期刊。擅长哲学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