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护理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AN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护理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Prof. CH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AN (691)

Professor CHAN Yue Lai, Helen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教授,同时是FAAN(美国护理学院院士)及APN(护理教育与研究高级执业护士)。她的研究核心聚焦于临终关怀、姑息治疗需求、慢性疾病与长期护理、老年护理及护理伦理五大方向。

学术荣誉方面,Professor Chan于2021年当选美国护理学院院士,2024年入选Sigma Theta Tau国际护理荣誉学会“国际护士研究员名人堂”,同时也是香港护理学院(教育与研究)院士。教学上,她曾连续四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博士护理项目最佳教师奖”;研究领域则先后斩获国际社区临终关怀会议最佳实践论文奖、国际生前预嘱与临终关怀会议最佳海报奖等多项荣誉。

研究分析

核心研究项目

近五年,Professor Chan以负责人或合作研究者身份主持多项竞争性科研基金项目,重点聚焦老年护理与临终关怀的实践转化,代表性项目包括:

  1. 生前预嘱(Advance Care Planning)研究:获香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学者计划资助,开展“生前预嘱的现实主义评估”,探索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生前预嘱的实施效果与改进路径,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老年照护优化项目:受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资助,推进“安老院舍约束减少计划评估”“社区痴呆症诊断与支持评估”等项目,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优化老年照护流程,提升机构与社区老年护理质量。
  3. 慢性病与脆弱人群护理:获健康医疗研究基金(HMRF)支持,实施“HOPE项目”——为衰弱老年人配偶照顾者提供家庭心理教育赋能计划;另获一般研究基金(GRF)资助,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决策支持干预对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临终关怀计划的影响。
  4. 数字化护理创新:通过私人捐赠研发“基于AI的实时互动应用平台”,用于追踪老年人群纵向幸福感与健康老龄化结果,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潜力。

代表性学术论文

近三年,Professor Chan在护理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研究方法涵盖混合研究、范围综述、随机对照试验等,代表性成果如下:

  1. 文化敏感型生前预嘱工具开发:2024年发表于《Palliative Medicine》(IF=7.3)的研究,与中国老年人及医疗提供者共同设计“理论驱动的文化敏感型生前预嘱游戏”,突破传统书面宣教模式,通过互动游戏提升老年人生前预嘱认知度,研究结果显示该工具可有效增强目标人群的参与意愿。
  2. 痴呆症照顾者支持:2023年在《Dementia》(IF=6.1)发表的范围综述,系统分析增强痴呆症家庭照顾者心理教育主动参与的策略与影响因素,提出“个性化沟通+社区资源整合”的支持框架,为临床照护团队提供实践指导。
  3. 临终孤独感研究:2023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IF=3.7)的范围综述,首次系统梳理临终患者孤独感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指出“社会连接中断”是核心诱因,建议构建多维度情感支持网络。
  4. 老年夫妻健康互动:2023年在《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IF=5.0)的研究,探讨老年夫妻记忆轨迹与残疾的关系,发现抑郁症状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为老年夫妻共病管理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研究想法

基于Professor Chan的研究基础,结合当前老年护理与临终关怀领域的发展趋势,可提出以下创新研究方向:

  1. AI辅助文化敏感型生前预嘱动态评估系统:在现有“生前预嘱游戏”基础上,整合AI自然语言处理与可穿戴设备数据,构建动态评估模型。通过分析老年人日常语言情感、生理指标(如心率变异性),实时识别其健康状态变化对临终意愿的影响,实现生前预嘱内容的智能化更新与个性化提醒。
  2. 慢性疾病患者“临终过渡期”多学科护理路径:针对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症等慢性病患者,设计“临终过渡期”(通常为确诊至终末期前6个月)的多学科护理路径。整合护士、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制定分阶段(稳定期-波动期-终末期)的评估指标与干预方案,重点解决“治疗与舒适护理”的决策冲突问题。
  3. 社区老年孤独感“代际互助”干预模型:结合香港社区老年服务资源,设计“青少年-老年人”代际互助计划。通过组织青少年志愿者与独居老年人开展“数字技能共学+生命故事记录”活动,利用质性研究方法追踪干预对双方孤独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为社区老年精神健康干预提供新范式。
  4. 护理伦理AI决策辅助工具的伦理审查框架:针对AI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如智能照护机器人、临终决策辅助系统),构建专门的护理伦理审查框架。重点关注算法透明度、老年人自主决策权保障、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形成“技术研发-伦理评估-临床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准备

  • 掌握核心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老年护理学、临终关怀学、护理伦理学基础理论,熟悉混合研究方法(定量+定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范围综述/系统评价的撰写规范。推荐阅读Professor Chan在《Palliative Medicine》《Nursing Ethics》发表的生前预嘱与护理伦理相关论文,深入理解其研究逻辑。
  • 补充跨学科知识:选修老年心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健康信息学等课程,提升对“老年护理+数字化”“护理+伦理”等交叉领域的理解能力。

2.研究经历准备

  • 参与相关实践项目:优先申请医院老年科、临终关怀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或研究助理岗位,积累老年照护评估、数据收集、患者沟通等实践经验;若有机会,参与生前预嘱推广、痴呆症照顾者支持等公益项目,了解领域实际需求。
  • 开展小型研究:以本科或硕士毕业论文为契机,选择“老年护理”相关主题,如“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现状调查”“生前预嘱认知度影响因素分析”等,尝试使用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形成可展示的研究成果。

3.文书与沟通准备

  • 个人陈述(PS):突出与Professor Chan研究方向的契合点,例如“参与XX临终关怀项目时发现文化因素对生前预嘱接受度的影响,希望跟随您深入探索文化敏感型护理工具的开发”,避免泛泛而谈。
  • 研究计划(RP):结合Professor Chan的现有项目提出具体选题,如“基于AI的香港老年人临终意愿动态评估模型初步研究”,明确研究问题、方法、创新点及可行性,建议提前查阅其近期基金项目申请书(如有公开)把握研究方向。
  • 套磁沟通:首次邮件联系时,简要介绍个人背景与研究兴趣,附上1-2篇相关学术成果(如课程论文、实习报告),并具体提及Professor Chan的某篇论文或项目(如“您2024年关于生前预嘱游戏的研究对我启发很大”),展现对其研究的深入了解;后续沟通中主动汇报自身研究进展,询问是否有可参与的子课题。

4.技能准备

  • 研究工具使用:熟练掌握SPSS、NVivo等数据处理软件,了解R语言或Python在老年健康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掌握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制定、伦理审查申请等基本科研技能。
  • 语言能力:提升学术英语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确保能独立撰写英文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若掌握粤语,可增强在香港本地开展老年调研的沟通效率。

博士背景

Mercy,985护理学博士生,专注于老年护理和智慧医疗研究。擅长运用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技术,探索提高长期护理质量的创新模式。在研究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和《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秋冬志愿者项目学科知识解决社会议题

下一篇

CIE正式公布2026夏季A-level&IG大考时间表 开考时间提前!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