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奖博士项目(Zongbo HUANG教授)

一、导师简介

在金融学术研究领域,扎实的教育背景与丰富的实践洞察缺一不可,Zongbo HUANG教授正是二者兼具的代表性学者。目前,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系副教授、金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主任,并拥有SFI Fellow(瑞士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的学术头衔,其研究与教学工作均围绕金融领域核心议题展开。

教育经历上,Zongbo HUANG教授的学术轨迹贯穿国内外顶尖院校。他本科阶段就读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随后赴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深造,获得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系统掌握了量化研究方法;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而该校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科长期位居全球前列,这一经历为其学术研究注入了国际前沿视角。

2017年,Zongbo HUANG教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此后便深耕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银行业(Banking)与宏观金融(Macro-finance)三大研究领域。其学术成果不仅发表于金融与经济学界的顶尖期刊,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一资助既是对其研究科学性的认可,也为其持续开展高质量研究提供了保障。

教授的教育背景呈现“本土奠基+国际深造”的特点,这种经历使其研究既能贴合中国金融市场实际(如后续涉及的中国影子银行研究),又能运用国际主流的量化分析工具;而NSFC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意味着其研究方向与国家金融领域的重点关注议题高度契合,对攻读博士的学生而言,将有机会参与具有实际价值的前沿课题。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奖博士项目(Zongbo HUANG教授)

Zongbo HUANG教授的研究始终聚焦金融市场中的核心风险与机制问题,近期成果覆盖抵押约束、隐性担保、银行流动性等关键议题,部分已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e、Management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这些期刊在金融学界的认可度相当于“顶刊中的顶刊”,发表难度极高)。以下将对其代表性成果进行详细解析:

1. 抵押约束的量化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022年,Zongbo HUANG教授与Sylvain Catherine等学者合作的论文《Quantifying Reduced-Form Evidence on Collateral Constraints》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e。该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突破了以往对“抵押约束如何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定性分析,通过构建量化模型,精准测算出抵押约束对企业投资、融资决策的具体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抵押资产价值的波动会通过约束渠道放大企业的融资难度,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这种“抵押品缩水-融资受限-投资收缩”的传导效应更为明显。这一结论不仅完善了抵押约束理论的量化基础,还能为央行制定逆周期调节政策提供参考——例如,通过调整抵押品折扣率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2. 中国影子银行的隐性担保风险:直击本土金融市场痛点

2023年,其与Xiang Shao、Ji Huang合作的《The Risk of Implicit Guarantees: Evidence from Shadow Banks in China》发表于Review of Finance。该研究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隐性担保”这一独特现象背后的风险传导机制。

所谓“隐性担保”,指市场默认部分影子银行产品(如某些理财产品)会由关联机构或地方政府兜底,这种预期导致投资者忽视风险、盲目追捧,最终累积系统性风险。研究通过实证数据证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机构往往会过度扩张信贷,且其资产质量显著低于无担保机构;而当担保预期打破时,这些机构将面临剧烈的资金外流。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立足中国实际”——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而隐性担保问题此前多为定性讨论,教授团队通过量化方法证实了其风险传导路径,为监管部门出台“打破刚性兑付”相关政策提供了直接的学术依据,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本土金融实践的紧密结合。

3. 银行资产端挤兑与流动性短缺:揭示金融风险的“恶性循环”

2024年,Zongbo HUANG教授的论文《Asset-side Bank Runs and Liquidity Rationing: A Vicious Cycle》发表于Management Science。与传统研究关注“储户挤兑(负债端挤兑)”不同,该文首次系统分析了“资产端挤兑”这一新型风险——即银行持有的资产(如贷款、债券)因市场恐慌而遭遇抛售,导致资产价值暴跌,进而引发流动性短缺。

研究构建了“资产抛售-流动性缩水-进一步抛售”的循环模型,发现这种恶性循环的破坏力远超单一的负债端挤兑,且更容易引发跨机构的风险传染。这一研究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提供了新的补充,也为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关注储户资金稳定,还需加强资产组合的抗抛售能力。

4. 在审成果:信息获取与证券拍卖机制

目前,其与Yunan Li合作的《Security-bid Auctions with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已进入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的“修订重投”阶段(Revise and Resubmit,意味着论文核心贡献已得到认可,仅需完善细节)。该研究聚焦证券拍卖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投资者为获取信息所支付的成本如何影响拍卖定价效率。

该成果曾在皇家经济学会年会(2021)、北美计量经济学会会议(2021)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汇报,其研究结论对优化证券发行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Zongbo HUANG教授的研究轨迹与当前金融市场趋势,其未来研究将大概率围绕“中国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防控”“数字金融影响”三大主线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方向:

1. 隐性担保的延伸研究:政策不确定性的传导机制

其团队已完成的《The Implicit Guarantee Channel: How Policy Uncertainty Affects Shadow Banks》(与Xiang Shao、Ji Huang合作)已显现这一趋势。未来可能进一步量化“政策不确定性”(如监管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隐性担保预期的影响,分析不同政策工具如何“精准打破刚性兑付”而不引发市场恐慌,这一方向将持续为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2. 宏观金融与银行业的交叉研究:经济周期中的风险防控

从抵押约束的周期效应(《Haircuts and Credit Risk over the Cycle》)到银行流动性的循环风险,教授的研究始终关注“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的联动。未来可能结合中国经济转型背景,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平衡。

3. 数字金融背景下的新议题:技术变革对金融机制的冲击

当前数字金融(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金融中的应用)正重塑银行业务模式,教授可能会将研究拓展至“数字技术如何改变抵押品估值逻辑”“FinTech平台的隐性担保风险”等新议题。此外,其早期关注的“技能溢价与动态最优税收”(《Dynamic Optimal Taxation with Endogenous Skill Premia》)也可能与数字金融结合,分析技术进步对金融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

对申请博士的学生而言,教授的研究方向具有“高价值+易落地”的特点——既有国际顶刊认可的量化方法,又紧扣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方向下开展研究,不仅容易产出高质量论文,还能积累契合金融行业需求的研究经验,无论后续选择学术道路还是进入业界,都具备核心竞争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9年级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不妨从这十个方向入手!

下一篇

常年霸占留学热度第一的计算机专业 可以做哪些科研和实践项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