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Prof. Croo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Dr. G.C.H.E. (Guido) de Croon是无人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其学术专长围绕多学科交叉展开,核心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一是智能控制与算法,聚焦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及神经网络等算法在自主决策中的应用;二是特种飞行器研发,涵盖无人机、扑翼机器人(Flapping-wing Robots)、倾转旋翼飞行器等;三是机器视觉与导航,探索视觉-惯性里程计、视觉伺服等技术在无人机定位中的实现;四是仿生智能,从生物运动机制中汲取灵感优化飞行器设计与控制逻辑。
研究分析
2025年Dr. de Croon发表多篇代表性论文,集中体现其研究重点与创新方向:
- A review on flapping-wing robots (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作为综述类文章,该研究梳理扑翼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现存挑战。扑翼机器人因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兼具灵活性与隐蔽性,但在动力效率、控制精度等方面仍存瓶颈。文章通过整合多团队研究成果,指出“仿生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算法结合”是未来突破方向,为领域研究提供清晰的前沿图谱。
- CUAHN-VIO (Content-and-uncertainty-aware homography network for visual-inertial odometry):针对无人机导航中的定位精度问题,提出“内容与不确定性感知单应性网络”。传统视觉-惯性里程计(VIO)易受环境纹理缺失、运动模糊影响,该研究通过神经网络对图像内容重要性及测量不确定性进行建模,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定位鲁棒性,为无人机自主飞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Tilt-Rotor Tailsitter Aircraft with Pivoting VTOL Capability:聚焦倾转旋翼尾座式飞行器的设计与控制,这类飞行器兼具垂直起降(VTOL)与高速巡航能力,但转换飞行模式时的姿态控制难度较大。研究通过优化旋翼 pivoting 机构与控制策略,实现模式转换的平滑过渡,为多场景应用的飞行器研发提供了工程实践参考。
研究想法
基于Dr. de Croon现有研究,可衍生以下创新方向:
- 仿生扑翼机器人的群体协同导航:结合教授在扑翼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的研究,探索多扑翼机器人模拟鸟类集群飞行的协同导航机制。利用CUAHN-VIO技术提升个体定位精度,同时设计基于生物群体行为的分布式控制算法,解决复杂环境下(如森林、城市峡谷)多机器人通信延迟与避障问题,可应用于生态监测、灾害救援等场景。
-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无人机故障自适应控制:针对教授关注的无人机控制与学习算法,提出“模拟器-真实世界”深度迁移模型。先在虚拟环境中训练无人机应对电机故障、气流干扰等极端情况的控制策略,再通过迁移学习将模型适配到真实场景,减少实机训练成本与风险,提升无人机的容错能力。
- 融合昆虫复眼特性的无人机视觉避障系统:借鉴仿生智能研究思路,模仿昆虫复眼的广角视野与快速运动检测能力,设计新型视觉传感器与处理算法。将其与现有视觉伺服技术结合,使无人机在高速飞行中更精准识别突发障碍物(如飞鸟、电线),突破传统视觉避障的响应速度瓶颈。
申请建议
申请Dr. de Croon的博士项目,需从以下方面针对性准备:
- 专业基础强化:夯实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学、线性代数等核心理论,重点掌握PID控制、卡尔曼滤波、视觉里程计等技术原理。可通过选修“机器人控制”“计算机视觉”等课程,或完成Coursera上“Autonomous Robots”专项课程,构建与教授研究匹配的知识体系。
- 技能储备:熟练使用C++/Python编程语言,掌握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具备MATLAB/Simulink仿真能力,能独立搭建无人机控制仿真模型;了解PyTorch/TensorFlow等深度学习框架,有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与训练经验者优先。建议尝试复现教授论文中的算法(如CUAHN-VIO的核心模块),并在GitHub上开源代码。
- 科研经历积累:积极参与无人机相关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计划、实验室课题等,重点积累“控制算法设计”“视觉导航实现”“飞行器原型开发”等方向的实践经验。若有论文发表(含会议摘要、EI会议),需突出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关联性,如扑翼机器人控制、无人机视觉避障等。
- 文书准备:个人陈述(PS)需明确阐述研究兴趣与教授方向的契合点,可具体提及某篇论文(如扑翼机器人综述)对自己的启发,并简述拟研究方向(可结合前文创新想法)。推荐信优先选择有机器人或无人机研究背景的导师,让推荐人突出你的技术能力与科研潜力。
- 套磁沟通:套磁邮件需简洁专业,附件附上CV与代表性成果(如项目报告、代码链接)。邮件中可提出1-2个针对教授论文的深度问题(如“在扑翼机器人研究中,如何平衡仿生结构与动力效率?”),展现对其研究的深入了解。若有相关技术成果(如自主开发的无人机控制程序),可主动说明并询问是否符合课题组需求。
博士背景
Kimi,985机械工程硕士,现为港三机械工程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学,专注于工业4.0背景下的自动化生产系统优化。曾在《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和《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发表过论文。获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