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地理位置 & 校园环境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简称LSE) 位于伦敦市中心地区,“校园”其实是街道边的几幢楼组成的一小片区域。校园规模小也意味着没有很多专属于学校的校园设施和公共空间,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态和氛围,但好处是平时上课换教室比较方便,校园内的通勤时间也比较短。但市中心的位置优势自然是生活便捷。如果放学后有时间,不管是交通,购物,吃饭,还是娱乐活动都比较方便,比如说步行范围内就有好几家剧院。当然不可避免的缺点是“校园”不能提供安静且不受打扰的氛围,很多学生会形容上学有一种打卡上班的感觉。 而且如果选择租房,学校附近的房源价格也普遍偏高。
关于伦敦的天气,英国在冬令时期间天黑得比较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心情和出行意愿,很明显的表现是冬天上课的整体出勤率低于春夏秋。但在冬天那两三个月之外,英国的天气还是比较适宜的,不会很冷,也不致于像电影小说中那样每天下雨。
跟其他英国城市相比,伦敦的物价是比较高的。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果你喜欢逛博物馆,看展览,逛集市,看演出等,会有很多资源和活动。在吃方面,比起英国其他地方,伦敦的餐厅数量和种类都更多,不用太担心。
如果要描述我在学校的一天的生活,那么就是在教室上课,然后去图书馆写作业/读reading,最后回宿舍,基本一天就结束了。如果当天有社团活动的话会,可能就会穿插去webinars或者workshops。如果刚好放学时间是饭点,会和同学去附近的餐馆吃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四月的时候,放学之后能和朋友一起去了离学校不远的St James Park看樱花。
02、学校学制 & 学习体验
LSE的学期制度是一年三个学期,9-12月是Autumn Term,1-4月是Winter Term,5-6月是Spring Term。其中秋季和冬季都是10-11周,这两个学期以上课为主,冬季学期正式开始前有考试周。相比之下,春季学期就很少有课,基本是一个考试月。因为冬季和春季学期的考试是在放假刚回来的时间,所以考试任务重的话,在放圣诞假和复活节假期间也还是需要好好复习,没有太多时间休息。这么一来,暑假就会比较长,接近四个月,也没有什么学习任务。
在秋季和冬季的上课期间内,每学期有四门课,课程安排一般是每门课程每周会有1节lecture和1节class,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部分课程一周会有2个lecture。从课量上来说,每周的课时不会很多,大部分lecture都可以看回放,而且学校也不计lecture的出勤率。整体上来说,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普遍量很大,如果要认真完成阅读/作业并课程巩固的话,需要的时间还是很多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很高,而且挑战很大(LSE很多课程都是一次考试占比90%或者100%)。一些文科课程考试会要求线下的essay-based exam,需要在现场没有参考文献且不允许开卷的情况下写3个小时的essay。
相比高中,大学的学习方式更自主。首先LSE的lecture不查出勤率这一点就能体现这一点。其次小班课(class)不去也不会影响分数,但连续两次不去会收到提醒。除了少数记分的作业,大部分reading和课后练习都没有强制要求。总之LSE的学习从时间安排,课程安排,以及每天具体的学习量上,基本可以说是由自己决定的,做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自驱力。
03、中国学生与多元文化
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大部分是A-Level体系,体感光华剑桥的同学很多,也有一部分IB体系或者是英高的同学。
LSE中国人的比例不算太高也不算低,处于一个大部分人身边都有中国人,但又不会每天只和中国人接触的比例。英国大学没有什么集体活动,且平时上课分组不固定。但通过住宿,迎新会,课余活动,还是可以认识很多中国学生。平时如果有信息交流的需求或者是学习上的问题,向中国学生(比如学长老师)提问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LSE在学生背景和身份上比较多样,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都有。比起刻意追求跨文化交流,我认为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顺其自然地就学术问题在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多元性往往体现在个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不同观点。
04、通识教育 & 课堂体验
LSE在大一有一门必修的通识课,可以在AI,Climate Change 和 Fair Society三个主题中选一个。上课方式是每两周一次的小班课,基本以小组讨论为主。
个人认为最好看的一栋教学楼:Centre Buildings
05、实习与职业发展
我第一次找到实习不是通过学校的资源,但是有受到学校浓厚的求职氛围的影响(如开学第一周就会有Career Fair和Career Center的宣讲)。Career Center和学长老师的经验主要让我了解了大学三年的求职时间线,以及职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大纲。在刚开学的时候通过学长老师的经验介绍让我意识到从大一开始就可以着手准备职业发展。学校Career Center主要可以提供的帮助一是提供及时的信息分享,比如校内及校外的机会和岗位,二是会举办各种networking sessions,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或者企业的专业人员来做分享, 三是可以预约模拟面试和简历修改等(我还没有体验过)。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如果是英本的话,要做好刚进入大一可能就会面对职业发展的心理准备(指金融、咨询等需要比较早开始准备的行业,如果想做research这一类的话则不用担心)。如果在准大一暑假去实习的话可能会对大一写简历有一定帮助,但看下来大部分人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影响,开学后再慢慢了解也来得及。
06、专业选择 & 学术成长
我第一年读的是Social Anthropology,现在重新读第一年转专业到Data Science。当时决定来LSE读Social Anthropology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排名相对更好一点,但专业上我更偏向当时申请上的其他项目(比如选课范围更广的Social Science或者更偏实操的Archaeology)。在读了半年之后我发现还是很难适应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所以开始考虑转专业。
LSE同系专业间互转比较容易。当然每个系都有关于大二转专业的不同规定,主要是选课和成绩的要求。譬如我这样的跨度比较大的转专业则需要看program manager同不同意(应该会考虑到有没有空位以及你的高中成绩),得到允许之后需要重新读新专业的大一(在英本转专业,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从大一重新开始读的,而且学签需要重新办)。
我身边的同学有问过学校的热门专业能不能转进去(Finance,AF,Econ等),基本上没有得到答复。
07、校园生活 & 社交
关于住宿,LSE自己的宿舍名额有限,不同的halls分布在伦敦不同地方,房型和价格也都不同。学校宿舍原则上只能保障大一新生可以选到。高年级或者选不到满意宿舍的大一新生也可以住第三方的学生公寓或者社会公寓,不过学校的宿舍在价格上会便宜一点。
我住过Garden Halls,这个宿舍是UOL大学联盟的宿舍,也有很多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国王大学KCL的同学同住。这个宿舍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周围有个小商业区,生活配套齐全,离学校也不远可以走路上学。宿舍比较新,所以硬件设施还不错。虽然单人间的面积不大,而且catered房型的食堂挺难吃的,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推荐的,位置真的很加分。
08、游学机会 (Study Abroad)
LSE部分专业有内部的交换学习机会(比如Social Anthropology可以交换到复旦大学,东京大学等),竞争相对比较小;剩下的专业只有校际的交换机会,虽然可以交换到很好的学校,但是竞争比较激烈。(交换都是在大二和大三中间多加一年,也就是如果去交换的话,本科就会从三年变为四年。)
09、优势与不足
以下是一些LSE的特点,我先不定性是优点还是缺点,大家可以自己来判断:
- 学校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求职氛围真的很浓厚,这一点对一些人来说是优点,而对求学为目的的学生可能是缺点。所以最好是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规划来考虑。非商科专业受求职氛围的影响会小一点,有不少没那么看重求职的同学,还是可以专注学术/享受大学生活的。
- 由于前面提到的校园比较小,再加上学校不是综合类大学,求职氛围又很浓厚,导致“上大学”的体验感不太强,比起想象中的大学生活,LSE的生活更像是把上课,自习,和一部分社团活动这几个元素结合了起来。不固定的上课分组和比较自主的校园氛围导致出现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也不一定会认识彼此的情况等,比较i的同学应该会更适应这种氛围,不需要在很强的集体氛围下被迫社交。
- LSE在学术方面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虽然课程量不大而且出勤不计分,但需要自己额外花时间在写论文、阅读、和学习老师给的材料等。大部分英本大一不计成绩,但是LSE大一的成绩是记总成绩的1/9的,而且很多课程在第一个学期就会有要记分的essay作业,可见学校即使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有比较高的“预期”的,认为你应该已经掌握了独立写essay的能力。另外,如果一门课是exam-based,那大概率是一次考试决定总成绩,这在考试月对大家的考验很大,但相对应的,在平时不考试的时候没有很多记分的任务(比如presentation和小组作业都不常见)。
对考虑来LSE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和未来规划等各方面来考虑:不管是伦敦、LSE的校园、还是对于学习自主性的要求和比较独特的求职氛围,LSE的某个“特点”对于你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
我写的分享肯定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如果看到了关于学校的某一点不及你的预期,也可以先看看其他更多的评价再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