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Bojun CHENG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Bojun CHENG教授)

Bojun CHENG(程伯骏)现任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微电子学领域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是微处理器与类脑计算领域的青年学者。其学术履历兼具顶尖院校积淀与前沿研究视野,2012年获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学士学位,2021年于ETH 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取得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师从国际知名学者Juerg Leuthold教授。

目前,Bojun CHENG的研究聚焦三大核心方向,均紧扣微电子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技术痛点:一是memristive computing devices(忆阻计算器件),这类新型器件通过电阻态变化实现数据存储与计算融合,被视为突破传统芯片性能瓶颈的关键;二是neuromorphic in-memory computing circuits and algorithms(神经形态内存计算电路与算法),该方向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模式,解决传统计算中“存储-计算分离”导致的能耗问题;三是event-based sensor and applications(事件相机及应用),事件相机仅捕捉场景中亮度变化的“事件点”,相比传统相机具有低延迟、高动态范围优势,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从学术产出看,Bojun CHENG已发表论文58篇,其中2024年单年发表15篇,涵盖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ACS Nano等顶刊及ICLR、CVPR等顶会,显示出强劲的研究活力与学术影响力。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Bojun CHENG教授)

2024年是Bojun CHENG团队成果爆发期,核心研究围绕“计算效率提升”与“新型传感-计算融合”展开,以下结合行业趋势解读代表性成果:

1. 计算内存(Computing-In-Memory, CIM)处理器系列研究

该方向3篇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微电子领域顶刊,影响因子8.1),聚焦RISC-V架构与内存计算的融合创新,呼应了当前MCU(微控制器)“拥抱RISC-V开源架构”的行业趋势。

· PipeCIM:提出“嵌套流水线+RISC-V扩展指令”的高吞吐量计算内存微处理器。传统CIM架构易出现数据拥堵,该研究通过流水线嵌套设计,将数据处理链路拆解为并行子任务,配合定制RISC-V指令减少指令周期。文章数据显示,其吞吐量较传统架构提升30%以上,为边缘AI设备提供了高能效计算方案——这与边缘AI“需兼顾算力与续航”的需求高度契合。

· DS-CIM:40nm工艺下的异步双脉冲驱动MRAM(磁随机存储器)计算内存宏单元。MRAM作为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具有写入速度快、耐久性高的优势,已被恩智浦、瑞萨等企业应用于车规级MCU。该研究将MRAM与脉冲神经网络结合,通过异步电路设计降低时钟信号损耗,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能效比优于传统SRAM-based方案4倍,为车载、工业控制等强实时场景提供了新选择。

· RDCIM:全数字架构的RISC-V计算内存处理器,核心突破在于“低面积开销”。传统CIM常依赖模拟电路导致芯片面积增大,该研究采用全数字信号处理,将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紧凑集成,面积开销降低25%,同时保持1.2TOPS/W的高能效,符合消费电子“小型化、低功耗”的发展方向。

2. 事件相机技术与应用

4篇成果发表于ICLR 2024、CVPR 2024等顶会,解决了事件相机数据“稀疏、异步”导致的处理难题,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 Spikepoint(ICLR 2024):提出基于点云的脉冲神经网络用于事件相机动作识别。事件相机输出的“事件流”难以用传统CNN处理,该研究将事件点转化为三维点云,通过脉冲神经元的时间编码特性捕捉动作时序信息,在UCF101数据集上准确率达89.2%,较传统方法提升5.7%,为机器人实时动作感知提供了可能。

·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oint-Based Network(CVPR 2024):针对事件相机6自由度位姿重定位问题,设计轻量化点云网络。位姿重定位是自动驾驶、AR的核心技术,该方法摒弃复杂特征提取,直接利用事件点的空间分布计算位姿,推理速度达30fps,满足实时需求,且在光照突变场景下鲁棒性优于传统视觉方案。

3. 忆阻器件与类脑计算

发表于ACS Nano(影响因子18.0)的Self-Induced Light Emission in Solid-State Memristors,首次发现忆阻器的自发光现象可模拟神经元生物光子信号。神经元通过生物光子传递信息的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热点,该研究将忆阻器发光强度与电阻态关联,实现了“电-光-电”的信号转换,为开发新型类脑芯片提供了生物启发思路——未来有望构建兼具电信号速度与光信号并行性的计算系统。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Bojun CHENG的研究积累与微电子行业趋势(边缘AI、具身智能、RISC-V普及),其团队未来研究将呈现三大方向:

1. 传感-计算-存储一体化系统:事件相机的低延迟特性与CIM架构的高能效优势将深度融合,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工业传感器网络等场景,开发“事件捕捉-本地计算-数据存储”一体化芯片。参考兆易创新数据,一个人形机器人需30+ MCU,这类一体化系统可将关节传感器数据直接输入CIM单元处理,降低通信延迟50%以上。

2. RISC-V定制化类脑处理器:基于现有RISC-V扩展指令研究,进一步开发面向脉冲神经网络的专用指令集。随着东风汽车、紫荆半导体等企业推动RISC-V车规MCU量产,该方向研究将获得明确产业落地场景,尤其在车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可实现类脑决策与传统控制的协同。

3. 忆阻器件的多模态应用:基于忆阻器的电-光转换特性,拓展至生物医疗、光通信领域。例如,开发忆阻基神经信号探测器,同时捕捉神经元的电活动与生物光子信号;或利用忆阻器发光特性构建短距离光通信节点,满足边缘设备的高速数据交互需求。

对于申请全奖博士的学生,具备微电子电路设计、Python/C++编程、机器学习基础,或熟悉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者将更具优势,研究将聚焦具体场景的芯片原型开发与算法优化,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产业潜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破天荒!这所Top 20“南方哈佛”新开纽约校区!申请怕是要挤爆……

下一篇

ASDAN EPQ【冲刺班】限时开放报名!元旦开课3月提交用于2026Fall申请!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